“娘娘,这些话是静娴夫人说的。那次柔兆入坤宁宫送石榴,告退后,她特地寻了奴婢,将静娴夫人的话转告奴婢。
夫人还说,皇后娘娘是个重情重义之人,若她一时走不出迷雾,便叫奴婢从旁提醒,若娘娘不被可恨之人的可怜之处迷了眼,这些话便烂在奴婢的肚子里,再不向您提起。”
还是长华啊!
这个集天地钟灵之气的女子,竟能清楚明白的估算人心,真的太厉害了。
冷霜顿了顿,最后说,“夫人还说,娘娘心慈,骨子里还是那个傲然正气的侯家大小姐,不屑与旁人争斗,但是世间事,有人便有烦恼,与其事后脱困,不如先下手为强。”
皇后狠狠地震住了。
“与其事后脱困,不如先下手为强”!
皇后心头顿时一松,如释重负。
一直以来,她裹足不前,不愿脏了自己的手。
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她的退让,在自己看来是洒脱,在对手看来,是心慈手软,是软弱可欺。
皇后突然笑出了声,笑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大。
李尚宫和冷霜吃了一惊,从未见娘娘如此开怀大笑。
那笑声里藏着如释重负后的脱胎换骨。
当晚,有黑衣人出现在皇后宫中。
“主上,有何吩咐?”黑衣人顿首。
“着,清理宫廷内鬼,宫中隐着一股神秘力量,将他们一一定位。”皇后冷声下令。
黑衣人一惊,明明前个月,主上的命令还是紧盯,顺其自然,怎么才没几天,变了?
几息后,他领命退下。
黑衣人几个跃起,便来到宫廷西北角一间不起眼的院子里。
月光下,他扯下蒙面巾,赫然是曾听命于胡徒,问刑设计陷害太子的人。
他在月影下站了许久,终于,走到院子的角落,移开一只大水缸,掀起一块青石板,露出几级台阶。
他一跃而入,顺着台阶往下去。
石壁上嵌着烛台,“为何不点灯?”
三子对着黑沉沉的空气说话。
“呲”地一声他点燃了蜡烛,巴掌大的地下室顿时亮了起来。
地下室不大,四周空荡荡,只有一桌一椅一床。
原本以为空无一物,哪料椅上竟坐着一个右眼下有朱砂痣的女子,一身宫人的装扮。
衣服虽然破旧,但很干净整洁。
宫人身前的桌上,摆着一碗早已冷却的粥和一只硬硬的白馒头,一碟酱菜。
“红晴,又没用晚膳?唉,我知你不喜这些,你且忍忍,马上便能出去了。”三子一脸温柔地说。
“你不该救我,那时便该让我去死。”
三子脸色蓦地一变,“红晴,你怎么这么残忍,你知道我为了救你,花了多少力气?”
红晴呆呆地坐着,一脸生无可恋的模样。
“快了,红晴,主子下令清宫了。”
听到清宫两个字,红晴的身子大大地一震,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一张原本普通的脸,看着生动许多。
“当真?”
“嗯,主子早就发现宫中隐着一股力量,一直按兵不动,今日特招我去,却是要向这股力量开刀了。”
三子面皮一扯,似笑非笑,“你的仇很快便能报了。”
红晴才亮了一瞬的眼神又黯淡下去,“怎么可能报得了?没人会信我。”
三子大喝一声,立刻压低声音,“红晴!不可气馁,主子既然出手,定然能水落石出。”
红晴终于正眼看着三子,“谢谢你。”
三子顿时激动起来,自打救出红晴后,这可是她第一次拿正眼瞧他。
“明日,我给你送烤鸡来。”
红晴摇头,“不用,粥和馒头足够了。”
说完,端起桌上的冷粥,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了起来。
三子终于长吁一口气,放下心来,他别的不怕,不怕被旁人发现,不怕被砍头,就怕心上的这颗朱砂痣了无生趣。
三子走后,皇后独自坐在暗处,心思百转千回。
明明手中握着无上的力量,偏要自我放逐,将珍珠放在鱼目堆里。
长华唤醒了她内心的激情,此刻她的四肢百骸充满着力量。
既然逼到了门上,那便好好斗一斗吧。
太后这几日吃不香,睡不踏实,好好的圣寿节被搅黄了,本想着陛下来哄一哄。
结果,儿子的一颗心都在贤妃和腹中胎儿的身上,根本没将她放在心上。
这日,长华又来了,她怒,直接一句“不见”,心里得意了半天。
哼,当哀家是假的?你想给哀家上眼药,还看哀家答应不答应。
长华一转身便去了坤宁宫,不久宫中传出消息,说太后不慈,儿媳妇带着礼物登门求见,竟被拒之门外。
她一听到这消息,气得差点厥过去。
她见,长华有话说;她不见,长华也有话说。
先帝是什么眼光,怎么挑了这么刁滑的女子为媳,专门来气她!
弘道帝听说太后又不好了,赶紧放下案头的奏折来看她。
弘道帝劝太后想开点,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不就是几句闲言碎语吗?
太后咬死不松口,非要弘道帝处置长华。
到最后,弘道帝心火被激起,“母后,儿臣为大庆忙得脚不沾地,放下一摞子奏折来看您,您还要纠缠在这些小事上,是想逼死朕吗?”
说完便拂袖而去。
太后再次被气得倒仰。
现在说她不体谅他,当初她历经万难将他推上帝位的时候,怎么不说她辛苦呢?
太后再次被气得瘫倒,日日缠绵床榻,一应起居皆靠宫人伺候,再也起不得身。
事后,弘道帝也很后悔,又拉不下脸,于是流水样的药材、锦缎、宝石、首饰送进了太后宫,但太后连身都起不了,那些冷冷的物件再喜欢也用不上。
伺候的宫人便将陛下的赏赐,太后之前最喜爱的物件,围成一圈,放在太后床榻周围,日日叫太后瞧着,想来也能心生欢喜,有利病体。
宫人这招忒厉害,太后看着最宝贝的物件,悲欣交集,一颗心犹如一会儿在水里泡,一会儿在火里熬,竟是一日不得闲。
弘道帝若知道自己好心又办了错事,不知会做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