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平安城(求订阅 月票 推荐票)
日本,大坂(今大阪,1870年改名)湾,梁之垣、许浩然、夏之令站在旗舰尾部,看着船来船往的海面,远处,就是倭奴“水都”之称的大坂。
船队前方,是倭奴水军小舢板,正引领大明三十艘船队航向大坂港口,一路上,船只避让。
“梁大使,那几人要带上吗?”许浩然出声问道。
梁之垣与夏之令对视一眼,两人都笑了,梁之垣说道:“带,为什么不带,那几人可是肉骨头啊。”
许浩然咧嘴笑了笑,下去吩咐安排。
夏之令叉着手看着我繁华的大阪,感慨道:“想不到这日。。。倭奴也有如此繁华的港口,不输浙江一些港口,以前倒是我们坐井观天了。”
梁之垣想起朱由校说的:不要故步自封、博采众长、取长补短,点点头道:“幸有太祖高皇帝托梦陛下,陛下也有革新之意,否则,大明的未来。。。。。”
两人都沉默,大家都是读书人,懂的都懂,夏之令抖擞下精神道:“任重道远,先做好眼下的事吧。”
船队继续减速,梁之垣三人所在旗舰在两艘战船的护卫下缓缓停泊大坂,下方,代表倭奴国主和征夷大将军德川秀忠的旗帜和仪仗在港口等候。
登莱游击牛胜率领三百士卒先行下船,隐隐戒备。随后,梁之垣、许浩然、夏之令领着随行官员和锦衣卫、东厂番子走下船。
一行人走到下方,天皇代表内大臣、德川秀忠代表老中一前一后率领身后的穿的花花绿绿的礼仪人员下跪,高呼:“日本国主、征夷大将军命小臣等前来恭迎上国天使!大明天子圣安!”
此时代表朱由校的梁之垣神色肃然道:“朕安,平身吧。”
内大臣、老中等倭奴官员起身谢礼,又重新下跪:“日本国主、征夷大将军命小臣等前来恭迎上国天使!天使辛苦了!”
之前是向朱由校请安,现在是正式迎接梁之垣一行使团。
寒暄介绍一番,德川秀忠的代表,老中弯腰道:“天使远来辛苦,想来身体疲惫,请先进城休憩,已为天使备好酒宴和雅居,休憩好后,明日再启程前往平安京。”
真是一群矮矬子,这是梁之垣、许浩然、夏之令此时内心的想法,许浩然看着那些花里胡哨的“铠甲”内心暗中鄙夷不已:华而不实。
还有那些普通士卒的“铠甲”,也不知道什么材料打造的,看起来自己一拳就能击碎的样子。
梁之垣、夏之令对倭奴说话方式真不习惯,好像下一句就能吵起来甚至打起来一样。还有他们秃头,简直不要太亮!晃瞎眼!
邀请梁之垣、许浩然、夏之令等人坐着“轿子”入大坂城。
许浩然看了那些轿子一眼,嘴角抽了抽:这他娘的是轿子?大明百姓的牛车都比这强!(战国时代的日本轿子非常矮小逼仄,感兴趣的可以去百度看看。)
当然,身为正使的梁之垣表面依旧要保持大国风度,看似不在意的转头看了看周边风光,淡淡道:“船上颠簸,航行半月有余,还是走走舒展下筋骨吧。”
“嗨!抱歉,没考虑到天使的身体!”内大臣和老中脸上写满了自责,深深鞠躬,随后领着大明使团走向大坂城。
作为锦衣卫暗谍的许浩然和其余锦衣卫,临行前可是被自己的顶头上司田尔耕和锦衣卫指挥使李国祥耳提面命过,让好好打探消息,给天子和朝廷带回有价值的消息。
就连随行的东厂番子也在不经意查看倭奴的环境和百姓。
等到城池,许浩然差点惊掉下巴:这么矮的城墙,老子两个人助跑就过去了,甚至还不如大明一些村镇的城墙!
来到城中,锦衣卫和东厂番子敏锐的察觉到:百姓好像并不是从心底里笑开花,看到大明官员和将士,多是仰慕。
梁之垣、夏之令和许浩然忍不住挺直身子,抬头挺胸,不能丢了大明天朝上国的脸!
街道两旁房子中,暗中偷窥的倭奴女子看着高大雄壮的大明男子,双眼冒星星:要是能嫁给一个大明男子多好,哪怕是平民百姓也好!
别说倭奴女子,就连倭奴士卒看到身高比他们高出一截、比他们身上坚固、几乎覆盖全身的甲胄,内心已经自卑,但更多的是贪婪,对强大的渴望和贪婪。
大坂城主府,吃着清汤寡水的倭奴餐食,梁之垣三人已经在心里把这群倭奴骂了个遍,好好的食材都被糟蹋了!
食不知味的吃着,看着中间几个像鬼的女子跳着好像提线木偶的“舞蹈”,大明使团胃里翻涌。
匆匆结束“酒宴”,梁之垣借口劳累,带着使团朝休憩的地方而去。
片刻后,内大臣和老中以及倭奴来此的重要官员看着梁之垣等人剩下的菜皱眉。
内大臣幽幽道:“天使吃不惯我日本餐食啊。”
老中一名家臣来到外间,跪下弯腰道:“大人,明使在生火做饭。”
内大臣和老中瞬间脸色涨红。
第二日一早,梁之垣等人终于坐上像样的马车,朝平安城出发。
梁之垣骑着从大明带来的战马,带着锦衣卫、东厂番子随行护卫在马车旁,无疑,大明的高头大马又吸引了一波又一波崇拜、贪婪的目光。
身为锦衣卫的许浩然自然也注意到那些倭奴眼中贪婪,心中虽然依旧鄙夷,但多了一丝忧虑。
到达长冈时,倭奴征夷大将军德川秀忠大老和倭奴国王太政官迎候,请大明使团停歇,明日复行。
梁之垣不应,以天色尚早,从长冈到平安城不过一个半时辰路程为由,继续向平安城行径。
戌时初刻,终达平安城南门外。
以备万一的倭奴国王政仁(后水尾),所谓征夷大将军德川秀忠在城门外等候。
“日本国王政仁、大御所德川秀忠、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光领日本上下迎接天使!上国大明皇帝陛下圣安!”
看着跪倒一片的倭奴王室和官员,梁之垣看向平安城:真矮。
大阪历史悠久,古称浪速,又称难波,中世纪后期又有大阪、小阪、尾阪等称呼。传说日本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驾船到此,见水势湍急,因此命名为“浪速”(罗马字:Naniwa)。数百年后改为同音异字的“难波”。又数百年后因地形地势的关系改称“大坂”。313~412年、645~683年曾有几代天皇在这里建都。明治维新后忌于“坂”字可拆为“士反”,有“武士叛乱”之讳,因此于明治三年(1870年)正式改名为“大阪”。
庆长十年(1605年),德川家康退位给三男德川秀忠,被人称为“大御所”。德川家康表面上在骏府城隐居,但实际上仍然掌握大权,在冈本大八事件和大久保长安事件之中均由德川家康作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