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可望这就以“首王长兄”的身份训斥李定国。
李定国不屑道:“投降大明也未尝不可。”
“你?”孙可望呼的一下就站起来了,指着李定国的鼻子喝道,“你我弟兄出生入死十几年,追随父皇南征北战,东挡西杀,与大明势不两立,好不容易建立了大西国,父皇尸骨未寒,你却说出如此叛逆的话,你对得起父皇对你这么多年的栽培吗?”
“平东王息怒,小弟有一言。”李定国压制着自己的情绪,孙可望这才气呼呼的坐下了。
李定国道:“不错,父皇雄才伟略,你我弟兄出生入死,立志要推翻大明,拯救黎明百姓于水火,奋斗了十几载。”
“可是此一时彼一时也,以前大明朝廷昏庸无道,奸臣当道,百姓有倒悬之苦,各地揭竿而起者多如牛毛。可是自从李闯王打进北京之后,大明朝廷走上了武修之路,携手江湖重整朝纲,山海关大战征服了满清鞑子,让他们俯首称臣,消除了北方的边患。又平定了江南朱由崧的叛乱,肃清了江北四镇,现在御驾西征。短短的两年,大明重新崛起,不管是江湖门派还是老百姓,无不称颂大明武帝为仁德之君。”
“这说明大明朝气数未尽,就连父皇在的时候,也曾经亲口对我们说过,三百年的大明是中华正统,他没有灭亡是天意,我死了以后,你们要归顺大明,不要做不义之事。”
李定国说到这里,对刘文秀和艾能奇道:“三弟、四弟你们还记得吗,父皇亲口之言?”
刘文秀和艾能奇点了点头,他们的确记得张献忠曾说过这样的话。
当时张献忠说这番话的时候,还在他的西京为帝,当时崇祯御驾亲征,拿下宜昌之后兵锋已经抵达夔州。
李自成在九宫山败亡的消息传到了西京,兔死狗烹,物伤其类,张献忠想起了和李自成这些年的恩怨情仇,悲欢离合,不无感慨。
与此同时,吴三桂带着几万满清鞑子和关宁军的混编队伍,乘机攫取了李自成在陕西的地盘,在川北与张献忠为敌。
孙可望也想起了往事,他也不能否认这样的事实,因为张献忠说这话的时候,他们四王都在场,那时马上要立成都擂了。孙可望为了一己私利,与峨眉派结亲,因嫉妒李定国,当时用计借张献忠之口把李定国调到重庆。
孙可望道:“不错,父皇是说过这样的话。但我们不能断章取义,父皇还投降过几次大明朝廷呢,最后不都反水了吗?我们弟兄4人虽非亲生,但是出生入死十几年,早已成了亲如手足的兄弟,不要因为这件事伤了和气,咱们少数服从多数。”
孙可望说着自己先表态,表示绝对不能投降大明,然后问艾能奇。艾能奇与孙可望关系交好,自然是支持孙可望的。然后又问刘文秀,此时的刘文秀却当起了和事佬,他来一个两不得罪,摆出个中立的姿态。
剩下一个李定国,这样他们哥四个以一票反对,一票弃权,两票赞成便通过了表决,孙可望仍然为四王统领,继续对大明用兵,下一步他们主张攻打贵阳。
由于张献忠已经不在了,孙可望的主张和主持下,他们四兄弟排摆香案,都恢复了自己的名姓,该姓李的姓李,该姓孙的姓孙,一律不再姓张了。
然后孙可望又对这11万多人马,进行了整编,打乱了原来的战斗秩序,重新又设立了五军都督。
前军都督白文选,后军都督仍是冯双礼,中军都督还是王尚礼,左军都督王复臣,右军都督王先璧。
五军每军设五营,基本都是两万人。
他们四王每人统领4个营,剩下中军的5个营,由四王共同负责监管,其实还是孙可望说了算。
因为中军主将王尚礼是孙可望的心腹爱将,除此之外,后军冯双礼掌管着后勤保障,这是军中的命脉。冯双礼是艾能奇的心腹,等于也掌控在孙可望的手中。
孙可望这样表面上很公平,实际上明显是在排挤李定国。
因为新提的三个大都督,白文选虽然是李定国的部下,但是他曾经是孙可望的旧部,二人私下里来往密切。另外王复臣和王先璧,虽然也跟着李定国干过,但他们俩是刘文秀和艾能奇一手培养出来的部将。
现在孙可望全都把他提拔起来了,这三将当然感念孙可望的恩典。
而对李定国手下的心腹爱将高文贵,孙可望只字不提,仍然让他原地踏步。其实论功劳,论资历和本事,高文贵一点也不次于白文选,还高于王复臣和王先璧。
孙可望为了打压李定国,高文贵成了牺牲品。孙可望明目张胆的这样做,就是让高文贵不满,然后让他认清形势,暗中倒向孙可望。
但是高文贵忍了,只是私下里和李定国发了几句牢骚,李定国劝他以大局为重。
现在六部的官员都不在了,右丞相严锡命死在乱军之中,只剩下一个左丞相汪兆麟,张献忠以让他监管中军为名,也将他控制在身边。
这样等于把李定国的数万大军分化瓦解,基本上给架空了。
接下来孙可望派李定国率领手下本部2万人马攻打贵阳,孙可望的说辞是他自统中军和右军5万作为后援。
命艾能奇爱带着后军主将冯双礼的五个营,负责就近筹集粮草,看守老营,目前他们的老营就在定番州北边的山林中。
派刘文秀带着左军王复臣的五个营也是2万人马,负责攻取定番州,他们看中了这座州府,定番州明军不多,只有1万人马驻守,孙可望准备把这座州城取下来当做他们的立足之地。
贵阳现在城高池深,守城主将是黄得功,带着十万精兵驻守。
相对于定番州来说,贵阳城显然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因为定番州属于贵阳府,这是省城。
孙可望如此分兵派将,明显是让李定国炮灰来了。李定国顾及大局,只得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带着大将白文选和高文贵出兵2万,兵发贵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