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得知多尔衮现在离山海关还有五六百里,对鞑子的心暂且放下了,至少他还得两日才能赶到。
虽然八旗军铁骑其快如风,但是不想把马都累死的话,他们也得走一程休息一番,一日的行程只能给他按200里算。
崇祯在帐中踱着步子,脑子里在盘算一件事,那就是骗完李自成的钱粮,接下来得骗吴三桂的兵马。
作为一个万年修行者,他对这一段历史非常了解,山海关大战的前前后后,谁是什么头脸,谁是什么角色,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因此他需要捋一捋,然后才能够运筹。
“朕如果料的不错的话,下一步吴三桂该派乡勇出场了,据说山海关的乡勇也是一支不错的力量。”
崇祯自言自语的,说到这里笑了。
吴三桂对李自成的两面三刀,别看李自成后来才识破,但是崇祯非常清楚,早已经摸准了他的脉。
历史上大顺军到达永平的时候,也就是吴三桂派出的示弱团逃跑以后,山海关的乡勇就出兵了。
吴三桂给他们下的命令是只许败,不许胜。
这一招又把李自成和刘宗敏迷的不轻。觉得吴三桂的人马就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
这在战略上既麻痹了李自成的大顺军,又为吴三桂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熟知这段历史的崇祯,灵机一动,就打算在山海关乡勇身上做篇文章。
崇祯打定主意,让王承恩再次铺开宣纸,拿出笔墨纸砚,再次用他的神笔马良般的笔迹,给吴三桂修书一封。
落款仍然题上白广恩和唐通两种不同的字体署名。
旁边研墨的王承恩,看着大胖脸乐开了花,爷真能想主意,坑完老李这是又坑老吴来了。
爷现在粮饷非常充足,只是兵马太少了,据说山海关的吴三桂有8万人马,李自成的大顺军一下子开来了二三十万,还有关外的鞑子估计也得有十几万,这是三方势力的博弈。
相比之下,爷这一万人马,实在是太少了。
不知道吴三桂这个小猴崽子,这次能不能上当。
王承恩胡思乱想的时候,崇祯就写好了信。
王承恩趴在信上,鼓起腮帮子,大肚子一起一伏,几下就把墨迹吹干。
崇祯又仔细看了一遍,觉得没有什么纰漏。
然后又命王承恩,把刘重喜和周青二将唤来。
“末将参见皇上。”二人施礼。
崇祯交代了几句,让他们俩仍然是冒充唐通和白广恩派出的大将,去赚吴三桂。
“末将遵旨。”两个人嘴上答应着,真但心中直敲鼓。
这一次可比不上一次,倒不是说李自成好骗,陛下这一次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不只是要乡勇,还打算要地盘。
要是万一演杂了,我们的脑袋就得搬家。
我们生死是小,陛下的运筹大计事大。
但是皇命不可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二将领命之后,把信装好,只带了几十名亲兵,出了红瓦店,下了小山村,就是平原地带,纵马直奔山海关而来……
山海关内。
吴三桂、高第、杨坤,方光琛等这些山海关的高级将领正在商议军情。
现在的山海关,是吴三桂和高第的人马联合防守。本来山海关是高第和他的副总兵杨坤在这里驻守。
吴三桂后来的居上,现在成了这里的一家之主,原山海关总兵高第退居第二位。
高第当然有自知之明,他也知道自己比不过吴三桂,论官职他不行,人家是朝廷亲口加封的平西伯,而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总兵。
论本事,单打独斗他跟吴三桂差远了,论带兵治军,疆场征杀,攻城略地,他也服气吴三桂。
因此他退位让贤,甘愿给吴三桂当二把手,共同经营这天下第一关。
现在他们得到确切消息,李自成的大顺军前锋已经开到了永平府,而是他们依靠的关外鞑子还远在500里以外徘徊。
“多尔衮真是个老狐狸,”吴三桂骂了一声,问高第、杨坤和方光琛,“贼人马上杀到眼前,鞑子答应的挺好,却躲在外面看热闹,如何是好?”
高第和杨坤默不作声,他俩没有对策。
方光琛说话了,“伯爷,联虏平寇、接师助剿之计虽然高明,但我们也不能完全依赖鞑子,必须得想办法扩充兵马,招募一部分联合一部分,迅速壮大我们的实力。”
“廷献言之有理,”吴三桂不住地点头,他现在对方光琛言听计从,“我们可以招募乡勇,只是联合唐通和白广恩,怎么到现在还没有消息?”
吴三桂话音未落,外面有人来报,唐通和白广恩派人来了,吴三桂大喜:“快快有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