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宁反应超快地命令他们:“快点吃,吃到肚子里。”
不管来者是谁,天大的事儿,都没有眼前的白米粥事儿大。
要吵要打,先吃了粥再说。
三个小孩眼疾手快地端起饭碗,一阵风卷残云,瞬间就把半碗粥吞到肚子里。还好,粥不是那么烫了,温度刚刚好,否则舌头都要烫得起泡。
沈宁赞许地看了他们一眼,这才打量眼前的小老太太。
说是老太太,沈宁也有点别扭,看这状态也就是四十多岁吧。看她脸上的皱纹,确实是上了年纪,但她的精气神,又觉得是个中年人。有一种又老又年轻的别扭感。
三个娃儿轻声唤了声:“阿奶。”
原来这是婆婆王氏呀。对了,把原主推得摔死的,不就是这婆婆吗?
王氏一拍手掌,声形俱佳地表演起来:“你们这些个杀千刀的啊,你阿爷阿奶还在喝糠粥,连糠粥都快喝不起了,你们在这里享大福,喝米粥。这要让邻里都来看看,你们这些只顾着自己吃喝的不孝玩意儿。”
大李子脸上浮起了一丝羞愧,刚刚听到娘的一声命令,来不及多想就把粥喝了下去,但是现在想想,自己确实是不孝。
小李子有些惊恐:“阿奶,爹爹的抚恤银子你不是拿了吗?十两银子好多钱呢,你们可以买好多白米。”
王氏一边叫着“赔钱货”,一边跳过来就要扇她,被沈宁一把抓住手腕,一时之间竟挣脱不开,不禁大怒:“就是你这个丑玩意儿,挑拨得我的亲孙子孙女不与我亲近,挑拨得他们不孝,瞒着阿爷阿奶在这吃米粥。”
沈宁已经从他们的对话中了解到大致信息了,冷冷地道:“孩他爹的抚恤银子,你们还给我。最起码,一人一半。不然,我这边怎么养娃?”
王氏又跳脚道:“你这丑妇人,总是跟我闹这抚恤银子,那可是我儿子用命换来的,凭什么给你。你是这三个娃儿的娘,你不养谁养?”
沈宁明白了,跟这王氏讲道理是讲不明白的,难怪她们会屡屡吵架,都是为这银子。
奇怪的是,这李家好像是吃定了她,难道不怕沈氏回娘家?
王氏瞅着她不满的神色,又得意洋洋地主动戳她的伤疤:“你除了呆在这儿守着这三个娃儿,你还能去哪?你那娘家能收留你吗?就你这么丑又这么胖,这么能吃,你娘家也不要你。”
原来如此!
再看向那三个娃儿的神色,果然是有些慌张的。
小李子大声哭出来了:“娘,阿奶阿爷不要我们,你不能不要我们。”
他们担心沈氏真的会回娘家,今天这顿白米粥,不会是娘走之前的最后一顿好饭吧?
李家不要他们三个,是因为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田地都是有数的,粮食也是有数的,再怎么折腾,也就那样,自己一家尚且吃了上顿没下顿,他们才不想凭空多这三张嘴呢。
反正,即使他们是喝西北风长大的,以后还不是要孝敬他们?
王氏恶狠狠道:“你们一家早就分出来了,就让你们这个丑娘养着你们。想让我们养,想屁吃嘞!”
分家了是吧,那还好,沈宁又得到一个重要信息。
她狠狠地王氏的手甩到一边,转头问大李子:“你们的户籍文书有吧?”
大李子点头:“爹都收好的,分家文书和户籍文书都有。”
沈宁放下心来:“既然分家了,抚恤银子应该是我们这家拿的。凭啥你们拿着?”
王氏“嗷”地一声尖叫:“我儿子命都没了,这点抚恤银子可抵消不了我对他的养育之恩。都是你这个小贱人,丑玩意儿,克死了我儿子。我儿本来在山上打石头,一个月有整整八百文,打得好好的,就是你这个贱人克死他的。”
“我儿就是被你逼得出去赚这苦力银子,一个月给五百文给他亲爹亲娘,你这么个丑玩意儿成天地闹。这下好了,把我那苦命的儿子作死了,还想要他这抚恤银子!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她的声音又尖又细,吵得沈宁耳朵嗡嗡的,倒是也让她了解了这些事儿。这个短命的男人,也着实不怎么样,都分家了,还把赚的大头给了爹娘,自己的婆娘和儿女喝西北风就行了?
“你们爹之前的银子大部分都给了你们阿爷阿奶,你们知道吗?”
大李子点点头:“我们都知道,阿爹说,爷奶养大了他不容易。娘,你养大我们,我们也会给你养老送终的。”
这孩子过份懂事的话,让沈宁心里一跳,自己还年轻得很,这儿子,说什么“养老送终”?呸呸呸。
“父母的生养之恩大过天,银子本该我们拿着。”王氏又洋洋得意道,“倒是你们这些杀千刀的,竟然背着我们喝白米粥,这就是你们的好孝心。”
她懒得跟沈宁多扯,径直走向破烂的橱柜,仔细往里瞧着,发现只有一点糠后,撇撇嘴又往其他地方找。每个角落都找遍了,又往几间卧室里去找。
沈宁也不拦她,反正随便她怎么找,也休想找出一丁点粮食出来。一次让她找个够,打消她的疑虑也好。
忽然想起户籍文书,她赶紧让大李子找给她。大李子从他的木箱里拿出一块破布,沈宁打开一看,果然是户籍文书,还有分家文书。三个娃儿连同她的户籍都有,还好,如果这东西捏在李家二老手里,那才麻烦呢。
原来,原主也叫沈宁,如今也是二十三岁。从大李子嘴里得知,两年前她才嫁过来的。沈宁有点咋舌,在古代,二十一岁才嫁人,实是算大龄了。
家是早就分好了的,这几间破屋子不是李三牛(孩他爹)建的,而是花了三两银子买的。前屋主也是个寡妇,她拉扯大了儿子,跟着儿子去县里享福了,这老房子就不要了。
难怪便宜,只要三两银子。沈宁想着。如此老破旧,还好,屋子够多,院子也够大。
再看分家文书,是村里里正写的,根本没分到什么嘛。银子没看到,油盐没看到,家具农具没看到,只有十斤高粱米,十斤荞麦粉,两个破锅,一些破碗。
再看义务,要按四时八节给李家二老孝敬。
倒是没看到有义务说,分家后赚到的银子,还要分一大半给二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