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虫不知三秋近,还与山风闹相应。夏意盛极之后,此时暑气正消。
镇山书院这几日比起平常却是热闹了许多,每日上午,由大师兄陆子敬教授、讲解读书人典籍,藏书楼的鹿老也时不时出席讲授;午后再由院长郑言一对各位弟子的修行逐一解惑,这传道殿终于得了多日应有的用处。
至日落时,武瑶便会拉着大师兄二师姐去往林月住处,围坐于篝火边,等待林小白施展厨艺。几番推杯换盏,时常至深夜方才各自散去。
镇山书院众弟子难得有如此清闲的时候,对于其他书院来说,此种生活却算是常态,虽然多了些规矩,但也不会和林月他们平常一样,在群山中整日都带着戒备。
……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今日传道殿内,却不再讲授读书人典籍与修行之事,而由他们的先生郑言一吩咐众人问剑安排。
明日众人就将离开书院,先至长风洲赴壑书院歇脚,待立秋前一日再赶去云丰国。而问剑之后,可自行安排。
陆子敬对长风洲也颇为熟悉,此行由他带队他自会安排妥当,但郑言一还是自己先作了吩咐,不是他不相信自己的大弟子,而是避免其他弟子生出不快之心。
虽然几位弟子经过多年的相处,并不会因为由谁来安排行程一事,而心生芥蒂。但现在多了林月,也知他不在意这些事情,郑言一却不会因为是小事而考验人性,只要涉及书院众弟子,再小的事,他也得一碗水端平。
自家先生的待人处事方式,也是让陆子敬不愿自立门户的原因之一。
郑言一对外人看似冷漠无情,但陆子敬却知他有包容苍生之心,对待群山的精怪也不会无故乱杀。只是众生皆苦,他就算穷尽精力,也不能兼顾所有人,所以他选择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作用。
从其担任书院院长,到身兼读书人掌教以来,这镇山书院始终发挥着作用——未见大妖于人族领地兴风作浪。甚至可以说是书院几任院长当中,做得最好的。
更不用说他对待自家弟子,分外上心,也始终如一。其深谙人性复杂,到底是活了几百岁的人,其少有插手弟子们武学之外的事情,却能奇迹般使书院分外和睦。
从陆子敬自己到现在的林月,七位学生未曾因为什么事情撕破过脸面,而且相互之间的感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都是因为他。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不过知晓了先生脾气,他便对此不在意了,任你说得如何冷酷,我只认你是舐犊心切,微笑面对你冷漠言语。
郑言一却忽然变得严肃:“若是你输了,却未尽全力,你就不必再返回镇山书院了。”
“是,先生。”他微笑回到。
“问剑时,需注意一些礼节。”郑言一恢复微笑,接着说道:“问剑前,需等对手准备好;问剑时,下不下死手由自己决定;问剑后若是赢了,尽量不要侮辱对手,若是输了,也不可堕了自身气节。”
“是,先生。”他恭敬回到。
“子敬、安奕、瑶儿。”郑言一分别点名,继续说道:“你三人且见机行事,就不用为师多说了吧。”
三人齐声回道:“是,先生。”
“院长,我们呢?”林小白在林月和如雪之间一直安静的坐着,看着几人院长都有安排,等了半天,却没等到对自己与如雪的吩咐,伸着小脑袋大声询问。
是的,在她知晓了郑言一从辈分上,算起来比她还小了一辈之后,她说话的中气足了。
郑言一确实没有想到有她和如雪什么事情,既然问到了,也是看着她思量了一番:“小白狼和如雪,你二人可跟随子敬他们,以作应急。”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是,院长。”二人领命。
林小白这才满意,眼带笑意看了眼林月,似在说自己也有任务了。
他正准备对她回以微笑时,又听到自家先生吩咐:“林月,问剑事毕,你突破御境之后,可去问道书院一趟。”
先生未讲缘由,虽有疑惑,但还是先应了下来。
“各自准备去吧,明日一早出发。”郑言一最后说到。
……
此前林月已从大师兄那儿得知,先生施放剑意的目的,是想去除他的心病。当时他如梦初醒,原来自己还有这般问题,还在想不是应该是那些聪明过头的人,才容易得个什么心病吗?比如青姈、比如林师姐……
大师兄又告诉他,若是修心不够,武学极大可能停滞不前。
难道自己始终无法突破到御境,是修心的问题?这让他产生了对自己心性、心境的思考,是有些忽略了,接下来准备有意开始这方面的修行。
若是要他此时再面对当初刺杀他的人,他也不会掉以轻心,只会小心应对,争取出剑无错。因为他从自己的战斗方式中得知:许多时候,一个不经意间的出神,或许对手就会出其不意,使出什么怪招,且一招毙命。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emailprotected]——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qqxsnew
对于此次问剑,他也做好了这番准备,能快则快,避免夜长梦多。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这些想法,就是他心性的成长。从遇见顾青姈开始,再到小白、如雪、自家先生,自家师兄师姐,对他的陪伴、传道、提携,不止作用在其武学之上,还有他的生活、心性。
人生几载?得师如此,得同门如此,得挚友如此,夫复何求?
致本书读者,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