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青花钴料,特别是苏麻离青料,即除了物理、化学角度外,一定还有历史变化深层次结构上的内因。
而这内因,有多少把握被掌握?还能进行可靠区分?
而这正是高岭土和麻仓土对比试验中,无法给以清楚答案的。
比如麻仓土本质上也是高岭土,其成份和现在的高岭土没什么太大差别。
单从化验看,两者不能看出什么明显差异,可做出的胎就是不一样,能说两者是一回事吗?
再举例,中国人、外国人的头发有黑有黄,从化验看,恐怕不会有什么明显差别,而能说都是一国人吗?
再有,取料化验,是何处窑址?
何地出土?何种器物根据?
有何代表性?都值得深思。
如果按一般的化学分析,这种苏料含锰量低,和国产料含锰量高形成相反表现。
其料烧制后,在釉层展现最独特的唯一性:
色之浓艳,略含紫意,颗粒之粗极具特色。
凝聚斑和晕、散、流现象独特。
凝聚斑现象要比结晶斑(铁斑)现象重要得多,结晶斑或没有,但凝聚斑却不能没有。
所谓凝聚斑,为颜料色素在烧制过程中聚集形成的黑斑,分布在蓝色图纹中。
这些黑斑,均由更小的一个个小米粒般的珠状黑点组成。
并成串向某方向延伸或任意弥漫聚集,或延伸成条状,或组成更大的圆斑状。
又因这些珠状的小黑点周边发晕或发散,或带有下淌现象。
其晕似洇,其散似弥漫,其流似淌,被称晕、散、流现象。
珠状小黑点串成的条状称为条形流散,圆斑状称为斑状流散。
有的流散,甚至于图纹底沿形成如锯齿状或冰挂态展现。
其中还有一个特殊现象,就是向釉外表,有涨出感。
即凝聚斑形成的流散,向釉层上部浮冒,也就是黑斑向上漂,而浅淡的蓝,留在底部。
苏麻离青料稀缺贵重,对于大多数非精品,或一般**物来说,均掺入国产料使用,是正常而普遍之事。
当然这也会使苏麻离青料,降低蓝艳或紫意,转向带有黑或灰黑的基调,这时应注意同纯国产料区分。
除了苏料外,元代到底具体使用过哪几种颜料?
在元代,国产料也没少用,因为只有精品瓷器,才会使用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
那个时期,国内就已经有石子青、平等青在应用。
这些料,往往是某些地方窑口使用较多。
另外,回青料当时也从元大国的西域地区进来使用,今天也被看做进口料。
这些使用国产料和回青料的器物,特征则比较复杂。
国产料单独使用效果不好,凝聚斑串珠现象不典型,颜色呈黑灰蓝并有时略带绿意。
这种国产料黑灰蓝和苏麻离青料,因烧制不佳,造成的黑灰蓝完全不同。
苏料即使烧制不好,造成灰黑也可见其中有特别明显的串珠状凝聚斑现象。
而纯国产料,黑灰蓝则缺乏该串珠现象。
这里特别需要搞清,两种不同料的黑灰,不要把苏麻离青料,因烧制不好造成的黑灰,当成国产料的黑灰。
这会对做机检取样造成失误,会导致都成了进口料。
回青料则散而不聚,蓝艳较浓,略有紫意或呈现苏料的气色。
但其散而不收的特点,和苏料恰相反。
其只有黑浓处不成斑,而且发散,无串珠状组合,且颗粒没有苏勃尼青料粗,这些情况需另行掌握。
上述颜料,苏麻离青料于明宣德后绝迹,其余在清代先后用尽,已成唯一。
至现代上述颜料已无法仿出,且现代颜料变得极细,烧后不具有元代时,自然状态下的串珠状的凝聚斑和流散。
辨真假,颜料特征最关键,看不懂颜料,是无从下手的。
一件器物,把颜料看透,其它会迎刃而解。
颜料不对头,造型再好也没用。
以前,限于时代的局限性,想要找出绝迹的苏麻离青,肯定很难。
但是,现在是地球村时代了,想要找一些国外特有的原材料,真的很难?
只不过是付出代价多少的问题,只要付出足够,什么东西找不到?
陈文哲就知道,国内的一些大师,就找到了各种古代瓷器的烧制原材料,而且都是根据各个窑口的特性,在窑口本地“就地取材”。
这样做出来的仿古瓷,可以说完全采用复古工艺,这样要是还不能烧制出完美的仿古瓷,那还有天理?
当然,烧制元青花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除了颜料、工艺之外,还有胎土和胎体工艺。
因为元青花之中的这些特性,都具有唯一性。
传说,制作元青花瓷胎,使用的是元代时景镇附近麻仓山产的麻仓土。
现在陈文哲看来,这就是传说,因为当时的元青花制作工艺保密,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具体是怎么回事。
到了现在,我们就只能依靠传说,来分析元青花的制作工艺。
只不过,麻仓土的特性,还是很明确的。
这种土烧成后晶莹剔透,温润柔和,摸起来略感滑润。
和现代高岭土烧后,完全不同。
此物在元代时就非常珍贵,被皇室用作贡土使用。
这一点是哪个时期,都是一个样。
比如汝窑瓷的烧制,怎么玛瑙入釉,玛瑙怎么入釉,现在谁又能说的清楚?
还有秘色釉,都称之为秘色了,自然是保密信息做的很好。
元青花工艺保密,没什么可说的。
只不过,在元代麻仓土就十分珍贵,这一点就十分值得商榷。
因为麻仓土是从麻仓山挖出来的,对于可以开采的矿物,能说珍贵?
再说,麻仓土的开采也不是多么困难,又不用在深井之下挖掘,危险不说还成本十分高昂。
当时都是使用人工开采,也不至于让麻仓土在元皇室之中,认为是珍贵的宝物。
如果说数量稀少,那还能说得过去,但是,麻仓土到明代才开采完,这说明在元代还是储量很大的。
那么,在元代它为什么珍贵?甚至还被列为贡土?
唯一的一个可能,就是后期处理起来比较麻烦,甚至处理好的可用麻仓土很少。
这一点,从麻仓土在元代的使用过程,就可以知道。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