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鼎羽取出一支烟,在烟盒上轻轻磕着。
“英国估计是觉得不忿,又去洗劫海晏堂的时候,发现库房里还有十二个备用铜首,于是一并带走,从京城运走,偷偷藏在了樊大人在天津紫竹林建的教堂里。”
“大概因为法国人火急火燎的抢了两次铜首,觉得这东西应该是‘宝贝’,又或者想用这些‘宝贝’从法国人手里换取更多的利益。”
“没成想被樊大人顺手牵羊弄走了一套备用品。”
“于是转运了铜首和其他物件,藏在厦门的秘密宝库里。”
“不过……”
“这里面还有两个疑点。”
“还记得鼎侍卫在老佛爷寝宫偷听英军爱德华司令的话吗?”
罗莉回忆了一下说道:
“当时的英军司令说,四十年前曾经在皇家园林得到一份在天朝做大官的意大利人留下的有关铜脑袋的记载。”
“为了防止法国人觊觎这些宝贝,存放在厦门英租界的秘密仓库里。”
“还说,铜首里藏着无尽的知识,需要靠会魔法的蛇来打开。”
鼎羽打了个响指:“没错!”
“咱们当时就分析过,蒋友仁那孙子写了封信给路易十六,作为‘大水法’设计人的郎世宁八成会留下更详细的设计资料。”
“那可是圆明园被烧毁之前的第一手资料啊!”
“英军从仓库里抢走那十二个备用货的时候,肯定得到了朗世宁有关‘大水法’的相关记载。”
“里面也许有关于铜首的‘使用方式’又或者其他什么关键信息。”
“毕竟朗世宁是参考《永乐大典》的残卷制造的‘大水法’。”
“至于会魔法的蛇是什么,暂且不知道。”
“但是以咱们的经验来判断,很可能是上古‘青铜科技’的残缺版本。”
“这是其一。”
“其二,铜首藏在厦门这件事,也给鼎侍卫后来去厦门埋下了伏笔。”
“大茂山的记录中,李存义留下的手笔中提到过‘嘉禾里一别’。说明鼎侍卫很可能是和李存义一起去的厦门。”
“现在我唯一没搞明白的是,五个铜首藏在厦门,为什么会直接藏了四十年,1900年英国人才准备往回运。”
“这中间是不是发生了什么我们不知道的意外。”
罗莉在电脑上打开最早发现的鼎侍卫的第一份记录,指着其中一段内容说道:
“这里提到,那个爱德华司令说是受人之托,来取回铜脑袋和会魔法的蛇。”
“有没有可能,有人研究明白了朗世宁留下的记录?”
“才会在四十年后的1900年特意嘱咐英军司令爱德华抢了紫禁城,顺便从厦门带走铜首?”
鼎羽沉吟了一下回答:“不排除这个可能。”
“我总感觉这事要是深究下去,跟我们的‘经历’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
鼎侍卫的记录,让一百多年前的血泪史无比真实的展现在眼前。
让从没接触过这方面的小七再次感觉到了那种发自内心的震颤。
这种感觉只有找到自己父亲尸体的时候才有过。
伸出小手使劲儿搓了搓自己激动地有些发麻的脸,深呼吸了几下,问道:
“谁研究明白朗世宁的记录?现在这份记录在哪里?”
“鼎侍卫后来是不是去了厦门?”
“这些事情跟咱们接触过的那些‘远古遗迹’、‘上古黑科技’有什么关系吗?”
“那个樊大猪脚最后什么下场?”
鼎羽伸手勾住小七的脖子,使劲儿搓了搓她毛乎乎的脑袋,说道:
“以第一人称视角来调查一百多年前那场疯狂的抢掠,是不是很震撼?”
“可惜现在许多孩子天天抱着手机,连圆明园是谁烧的都搞不清了。”
“你能有这些感触,说明还有救。”
小七从鼎羽的魔爪里挣脱,狠狠的咬了他的胳膊一口说道:
“别废话,我清楚自己的短板在哪儿。”
“赶紧把鼎侍卫的记录讲完,我饿了!”
“……”
接下来其实也没什么好讲的。
亲身经历过八国联军洗劫京城的鼎侍卫,对于樊大猪脚这种臭肉很感冒。
一点没顾及这老东西已经将近七十岁的“高龄”,又给老家伙上了点“手段”,直到将他知道的信息都挖干净。
一刀宰了,把尸体偷偷送进了西什库教堂用来藏东西的地下密室里。
还很恶趣味的把樊大人抽筋扒皮,绑在了一个十字架上。
也就是鼎侍卫这么一搞,直到三年后教堂翻修,樊国梁的尸体才被发现。
搞清楚了“十二生肖铜首”的下落,鼎侍卫才返回紫禁城向老佛爷复命。
在鼎侍卫的记录里,他向老佛爷禀明此事,老佛爷的态度很是古怪。
他用了“喜形于色,厌藏于心”来形容。
当时老佛爷并没有表态,而是让他回去等信儿。
接下来的日子鼎侍卫和小太监就这么坐立不安的等着老佛爷降旨。
直到半个月后,老佛爷才派李大总管将两人传唤进宫。
一路上想尽办法也没能从老奸巨猾的李大总管口中打听到消息。
在进入宁寿宫乐寿堂的最后一刻,李大总管小声说提点了一句:
“你小子的好日子来了。”
老佛爷这次直接责令鼎侍卫必须尽快找齐“十二生肖铜首”凑齐二十四颗长生珠。
同时赏赐给他一座位于张垣(现在张家口)的一间镖局,两间货站,以及所有的驼队马帮和附属设施。
这一下给鼎侍卫搞蒙圈了。
老佛爷明知道东西一半在法国人手里,一半落在英国人手里。还让自己继续查下去,而且务必凑齐二十四颗“长生珠”,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以他常年在老佛爷身边当差的经验来看,国库空虚的情况下,悄声无息的搞一大笔赏赐砸下来,基本上就算给自己判了死刑。
现在紫禁城什么鸟样鼎侍卫心里很清楚。
别说皇宫内院的各种珍宝,连粮库里的存粮都让小洋人给搬空了。
紫禁城周围方圆十里,小洋人就差连地皮一起铲走。
听说李大学士和洋人签了《议定书》就积劳成疾一命呜呼,老佛爷在回銮路上“震悼失次”,最后只落了个谥号“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