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饭后,杨艳高老师像个统兵元帅,带领林漠北、柳书瑶和李翠花走出家门,准备到外面自然环境里去游览一圈。
杨艳高老师的老伴帮忙备办了一些午餐。那就是一封点心;半斤左右的苞谷花和半斤左右的粑粑果;还有一罐茶水。旅行袋装的少午干粮由李翠花背着;水壳由林漠北提着;装笔墨纸张的布袋由柳书瑶拈着。
杨艳高老师披着外棉衣往前走;三个弟子在后头紧紧跟上。
大家一出门就高兴地谈论得叽叽喳喳,就像林中的百灵鸟在春天鸣叫。
杨艳高年纪大,但精神状态很好,平时上山游玩,无论是写生,采药等都是家常便饭的事,而且一向是独来独往;但今天他突然带着三个后备力量一路前行,实属罕见。所以,他们一出门就吸引了很多世人的目光。
一路上,邻居、路人、干活者都在对他们进行观看。尤其几个年纪与林漠北相当的男女小青年也在后面随跟步脚地往前走。奇怪的是,杨艳高老师带着三人越往前走,紧随其后的人就越多,像条长长的尾巴。
这些后续随从人员根本不知道杨艳高老师带着这几人去干舍。由于他们没有见过林漠北和柳书瑶等人,便产生了不一般的好奇心。小青年不一样,他们嘻嘻哈哈一路跟随前进,目的就是为了好玩。
杨艳高老师不理睬他们,只是一味往前走。走过竹林蓬,走过水沟边,走过偏坡地,拐拐弯弯上了小山梁子。
这条山梁就是过年前下雪天林漠北和柳书瑶写生的那条山梁。亘古以来,这条山梁叫什么名字没人流传,流传的就仅仅是员外遗址。
山梁是东西走向。西边拉得很长,除了高大的树杆和稀疏的权木,就是一片浅草覆盖的环境,远方就是一个硕大的天然水库。说天然,其实并不天然,看那痕迹好像是很久以前人工建造的,就是不见资料记载和没听到人们流传过,所以叫天然水库,或者叫天然湖泊。东边除了具有西边的部分特点外,还有一些古松、怪石、腊梅、海棠;另外,这里还有宽广的半圆形围墙。围墙多数坍塌,有些地方还保存得很完好,足有一人多高。
人们一直流传说,这就是历史年代久远的员外遗址。根据情况判断,这个地方在很久很久以前或许住过一家大员外。就是时过境迁,人去楼空,无人知晓员外家的底细了。
若是再往东边看去,会发现地势缓缓爬坡,几百米外连通一座不大不小的圆锥体小山。那山顶上就是今天杨艳高老师要带大家去攀爬的主要地方。
就在员外遗址,杨艳高老师率先停下来,坐在一块看去很古老的建筑石块上。他叫柳书瑶拿出三块小画板、三张事先裁好的小画纸以及三支绘画铅笔。而且铅笔都是事先削好了的,可见杨艳高老师的准备工作是那么的细致。
林漠北、柳书瑶和李翠花各自把一份绘画东西捧在手里,自己选择石头坐下,听杨老师说话。
其他人站在外沿,一边看热闹,一边也听听杨老师究竟说些什么。
杨艳高老师咳嗽两声,清清喉嗓,开始说话了。
“你们三人都注意了!今天我们上山来玩,顺便练习绘画。绘画主要是写生。我给你们练习的时间是一个小时。一小时后绘画如何都停笔。然后我们要去爬那座小高山。那里是我们今天最后一个目的地。至于山上好玩以否,要靠自己去感悟……”
林漠北看了看周围环境,问道:“杨老师:请问你对我们写生有什么要求?”
杨艳高老师点点头说:“问得好,这是我马上要讲到的内容……”
有要求,但要求并不高。除了前面说的一小时把画画完以外,那就是自己选准目标,框定自己要画的内容进行绘画。无论是一块石头、一棵树、一堵残垣断壁,只要画得很逼真,栩栩如生,就是好画。绘画时间结束,马上搁笔,三人商量评画,把名次排出来即可。若有争论,裁决权在杨艳高老师……
杨艳高老师说话间,从衣服左上方小荷包里掏出珍藏多年的旧怀表看了看,最后说:“绘画开始!”
三人听到口令,马上进入绘画状态。他们时儿看风景;时儿绘画。即便外沿有围观者议论纷纷,他们也依旧若无其事,聚精会神地进行……
杨艳高老师简单看看外沿围观者,发现男男女女都规规矩矩。这些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只是观看,没有影响三人绘画。他轻松地点点头,站起来在旁边走动一下。
此时,有男男女女一伙人围过来要求当杨艳高老师的学生。他笑了笑说:“这事以后再说吧,现在我们是在做绘画游戏……”
时间接近尾声,杨艳高老师反复观看怀表,最后大说一声:“时间到!”
林漠北、柳书瑶和李翠花从紧张状态回过神来,轻松一下,缓了口气,便马上讨论评画。
这个办法是杨老师的自己创新,对青少年的发展很有帮助作用,首先是提高欣赏水平,美化心灵和净化思想;其次是培养平衡心态……
三人自己集中评画的名次出来了。第一名是林漠北的《石景图》;第二名是柳书瑶的《姊妹树》;第三名是李翠花的《春之竹》。
但是,柳书瑶心里有些疙疙瘩瘩,他觉得自己画的《姊妹树》和林漠北画的《石景图》不分上下。只是李翠花的观点倒向了林漠北,才得到上述结果。
不用说了,这就是争议。为了公平起见,杨艳高老师不得不动用了自己的裁决权。他把两幅画反复比较,认真观察,看明暗透视等,觉得《石景图》果然要上层些。
杨老师经过盘问两人的创作情况后发现,原来柳书瑶跟其父亲学习绘画的重点是水墨画,对野外铅笔写生很少有实例。
杨艳高老师概括说:“经过事实说话,我发现你们三人都有进步,尤其是林漠北,绘画与上次相比,会把作者前后判若两人。不过,谁的艺术能力强,现在定论为时过早,要在今后的发展中去实践,才能得出真知。名次排出来后,我回屋要分别给一样小东西作奖励。本来是按照名次给,但是不一定得到自己的名次。到时候无论得到什么名次,都不会影响此时对画作评选的名次……好啦,此事就先告一段落,我们马上攀爬那座略高的小山。上面还有活动的内容。”
杨艳高老师带着三人一走,很多围观者也呼呼啦啦地紧随其后。爬小山坡时,大家争先恐后,谈笑风生,简直就像一只几十人的大队伍在争夺高地。
杨艳高老师看一下身边前前后后的人群,有气无力地说:“大家注意安全。沿途不要破坏环境;不要乱丢垃圾……”
林漠北发现杨老师的声音不够分量,再次给大家复述一遍……
太有趣了。其他年轻人提前到达山顶上,自动在中心位置围成一个大半圆圈,等待杨老师和他三个弟子的到来。杨艳高老师刚刚到达山顶,所有的人都热烈鼓掌欢迎,并自动坐下,等杨老师说几句话。
“谢谢!谢谢大家!”杨艳高老师出几口大气,问问大家:“你们大家……为啥跟随我们四位……爬山?平时你们……自己结伴爬山玩……不行吗?”
有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人代表大家表达情感:
他们在下面员外遗址看热闹时发现老熟人杨老师不同寻常——幽默风趣,好点子太多,可以启发人进步。所以他们愿意与杨老师爬山玩玩。别的还有,就是说不出原因来……
一位高等书生站出来,自告奋勇地给大家讲一个历史故事: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爬山游玩和捕景写作的技术很高,跟随者众多。有一次,欧阳修一人爬山,却渐渐有几人跟随爬山;后渐渐增至几十人跟随爬山;最后,他发现有好几百人跟随爬山……
当地太守闻报,以为有人想谋害欧阳修,便马上派兵包围山脚,收缩往上,将跟随者一一捉拿问罪。
经过问话内容综合得知,原来欧阳修的游山撰文水平之高,大家见他爬山,就紧随其后,向他学习。当地太守一听,微微点头,这才平息了几乎快要发生的事态……
杨艳高老师听罢,受宠若惊,微微摇头说:“这个典故我看到过。可惜我不是欧阳修,仅仅是一个乡间民办老师,差欧阳修十万八千里……”
大家一听,觉得杨艳高老师很谦虚,就情不自禁地再次热烈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