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打沙俄,需要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欧罗巴方面的反应。
如今的沙皇国正在遭受波澜王国的入侵,众多的欧罗巴势力都看着这块地方。
虽然现在沙皇国的实力得到增强,但也仅仅是勉强维持着一个平衡而已。
一旦其他国家得知沙皇国东边正在遭受入侵,肯定会趁机插上一脚。
而这样就意味着,西欧势力要和大明帝国产生直接的利益纠葛。
在原本的计划之中,是要西欧各国之间彼此产生纠纷,甚至造成大混战,而大明帝国要独善其身,不去加入正面战斗,在背后引导。
如果在对沙皇国进攻的过程中引发了和其它西欧国家的直接利益纠纷,必然是要战斗的。
这样一来,与大计划就不是很符合了。
至于说向南去占领准噶尔部,这其实就是大明帝国这边主动侵略了。
毕竟,这段时间,准噶尔部对大明帝国一直是唯唯诺诺,做的事没有什么出格的地方。
在对土默特地区的争议地区上,更是直接选择退出,丝毫不与大明帝国相抗争。
做到这种程度,再攻打人家,确实有些不讲道理了。
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事情,从来都只是有利益,没有道理可言。
在对亚洲的战略之中,只有对乌思藏地区,计划之中采取缓慢行动的方式。
毕竟高原地区过于严酷,人类的抵抗力量是其次的,天气和气候的恶劣的自然条件,会对大明帝国的士兵造成严重的伤亡。
所以,对这个地区,为了减少伤亡,就需要缓慢采取行动。
另外就是,栾霄和血娘子和徐秀云已经带着天道军与血衣军进入了这个地方,鼓动那些底层的农奴去对抗万恶的宗教等级。
接下来要看看他们的成果,还不需要大明帝国直接插手。
而除了这个地方,其它任何地方,对大明帝国来说,都不是不能直接进攻的。
准噶尔部以及青海地区,本来就在规划的占领建设范围之内。
崇祯四年的总策略是“以占领西伯利亚地区”为主,但是,并不是说不进行其它的对外战争了。
因为西伯利亚地区面积太大,占领不是目的,建设其成为大明帝国的一个经济增长点才是最终要达成的目标。
考虑到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战略计划中这里就成为了中心。
事实上,单就战争角度来说,西比利亚地区那些土着人和数量不多的沙皇国士兵,根本无法对大明帝国的计划形成半点阻碍,战争成分,这里反倒是占比最小的。
战争的主要部分,一部分是西南地区,另外一部分就是西北地区。
在煌夏雇佣军对沙皇国堡垒进攻的时候,大明帝国西北军和大明帝国秦军已经在杨门老将杨嘉谟和孙传庭的带领下,合兵四万人,向青海地区,和硕特蒙古,却图汗部落等部落进军,进而再图叶尔羌汗国和吐鲁番汗国。
其中有着两万人的骑兵,全部是栓动步枪装备;两万步兵更是配备完整的步兵炮。
这样的一支军队,就算是对阵原历史上十九世纪的强军也是可以做到碾压性胜利的,毕竟他们都是由大明帝国的名将训练出来的精兵。
在崇祯三年的时候,孙传庭和杨嘉谟不仅联手将嘉峪关之内的地区军队重新改革,在地方管理上也是不断地革新,获取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然,其着力点还是在建立强军上。
一年的整训,不仅仅是在各地训练,其中还多次出击,袭扰周边蒙古地区。
主要是为了探查地形和对方的军事部署情况,过程中造成的破坏并不大,甚至没有主动伤害任何一个平民。
最多也就是掠夺几头羊打打牙祭。
蒙古对中原人的抢夺那可都是带血的,劫掠过后,往往都是尸横遍野,一片哀鸿。
大明帝国是一个讲道理,讲礼仪的国家,可不会做出那种骇人听闻的事情,至于现在那些前往青海各地遛弯的明人,在大明帝国这边声称,只是一群马匪而已。
终于到了崇祯四年,阅兵式之后,就是大军出击的时候。
秦军还好,之前在山西已经获得了不少的军功,那些士兵也不着急去再争夺什么。但是,那些新整训的西北军,却是很多人就渴望着趁着大明帝国强大起来这股风,为自己今后一家老小拼出一个灿烂的未来。
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参加战争。
来到了崇祯四年,终于,等来了!
大军直接出嘉峪关,分成四股队伍,分别向着四个侦察好的和硕特部聚集地进军。
当大明帝国的军队出现在那些却图蒙古人的视野之中的时候,很多人都吓傻了,不敢动,就站在那里看着。
在这些穷苦的,甚至不少人还裹着兽皮的人眼中,大明帝国的军队就宛如从天上下来的天兵一样雄伟,气势磅礴。
他们甚至都没有认为这么一支军队是来征讨他们的,毕竟,他们这么弱小,又怎么值得这么多人兴师动众的?
就这样的天兵,一千人恐怕就足以让整个却图汗部落覆灭了!
青海地区,这个时候并不平静。
却图汗本来是这里唯一的统治者,但是这两年和硕特部落也来带到了这里,而和硕特部落非常的强大,如今已经抢占了一半的领土,却图汗已经感觉自己快要撑不住了。
却图汗其实曾经想要寻求大明帝国的帮助,毕竟通过这段时间的贸易,他得到消息,大明帝国已经变得更加强大了,甚至消灭了北边的喀尔喀蒙古。
如此强大的实力,想必消灭和硕特部落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问题是,大明帝国会不会顺便也把他却图汗给灭了。
出于这个顾虑,他还是没有去寻求大明帝国的帮助。
和硕特部因为准噶尔部的崛起,不得不寻求一个可以生存的地方,他们看上了青海这块地方,于是在崇祯三年加紧了对却图汗的进攻。
到如今,刚到了崇祯四年,却图汗已经失去了四分之三的土地和六成的牧民。
他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如果不能求得大明帝国的庇佑,他必然是要被和硕特部落给消灭的。
就在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却是听到属下前来汇报,说是大明帝国的军队已经来到了青海地区。
一瞬间他的脑海中像是闪出了这样的想法,“难道大明帝国已经想到了来帮助我?”
紧接着,他又想到了另一种可能。
大明帝国,是来占领青海地区的!
他的脸色变得一会儿青一会儿白,一会儿高兴一会儿惊恐,让一旁的大臣看得好不心惊肉跳。
莫非大汗已经疯了?!
却图汗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他在思考一个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自己是个大汗的位置,肯定是无法保住了。
无论是和硕特部还是大明帝国,都是他无法抗衡的。
他需要考虑的就是到底投向哪一边对自己更加有利,得到的利益更大一些。
投降和硕特部,意味着他要放弃所有的部族,牛羊,甚至自己的妻女。
毕竟蒙古人的习俗在那里摆着,胜利者享受失败者妻女的服侍,这种事他也不是没有做过。
而投降大明帝国,按照以往大明帝国对投降的草原人的安排,往往就是给予一个官职,然再给一些封赏,甚至还可以保住手里的权力。
无疑,投降大明帝国对自己更加有利一些。
短时间之内,他做出了利弊的权衡,然后下了一道指令。
让他的大儿子带领一支亲信去迎接大明帝国天军的到来,不要让人民与之产生矛盾。
如果已经产生矛盾,就把和大明帝国士兵产生矛盾的人清除掉。
总之就是一定要和大明帝国表现出,他却图汗愿意全心全意地臣服于大明帝国,没有任何的异心。
孙传庭得到消息之后,感觉还好,不经过直接的战争,那么就减少了伤亡的可能。
但是西北军那边可就不咋高兴了,毕竟他们是来捞军功的,没有斩首,大部分的士兵和底层军官都无法获得战功。
还好,还有一个和硕特部可以直接进攻。
相比于日渐衰落的却图汗部落,和硕特部却是处于发展时期,他们不可能直接投降的。
于是战争就不可避免的展开了。
却图汗很快就得到了和硕特部被大明帝国全部占领的消息。
这个速度之快,一度让却图汗以为是一个假消息,直到看到那些和硕特部大头目俘虏,方才相信了这个消息。
然而,这个消息是真的才是最为震撼的。
虽然他知道大明帝国很强大,毕竟他亲眼见到了那是一支多么精良的军队,甚至于普通士兵身上的武器和穿着,都要比他重金打造的亲卫身上的东西要好得多。
现在这场战争的胜利更是说明了这支军队绝对是表里如一的强大。
他非常庆幸自己当初做了一个多么明智的决定,如果再犹豫半天,恐怕他已经没有可能再活着在这里讲话了。
却图汗与和硕特部被灭,西边的叶尔羌汗国一下子就紧张了起来。
和硕特部的实力,他们也清楚,能够将其在这么短时间之内覆灭,大明帝国的实力可见一斑。
而在这个时期,叶尔羌汗国实际上也是在走向衰落,准噶尔汗国则是正在崛起。
当然,此时的叶尔羌汗国还是有着不错的实力的,其对吐鲁番汗国出于统治地位。
阿都剌因先为吐鲁番总督,后成为叶尔羌汗国东部可汗。
大明帝国向西北进军,和硕特部和吐鲁番都是首当其冲的。
毕竟这两个地方都是曾经的大明帝国属地。
正如叶尔羌汗国所担心的那样,大明帝国在占领了和硕特部之后,直接向吐鲁番地区进军了。
第一个要收复的地方,就是哈密。
大明帝国曾经在在这里建立哈密卫,作为对吐鲁番地区的管辖治所。
这里当然是要先行收回来的。
西北地区,在二月份还是比较冷的,大明帝国的士兵们到了哈密城外,没有直接攻打,而是先简单建立起一座营地,而后开始造饭。
军队改制,其中不仅仅是对士兵平时的要求高了,对其平时的生活水平,也是做了提升。
当然,作为一个士兵而言,吃苦是必要的,所以提升大部分福利也只是带给他们家人。
最直接的改善,就是这个伙食。
专门的炊事兵来为他们做饭,做的东西都是那种非常快速,但同时又非常顶饿的。
而在香料煌夏商会推广开之后,这做菜的调料就变得花样更多了。
炊事班甚至研究出了属于自己队伍的酱料秘方,专门给自家军队享受,那味道当真是美味得很。
大明帝国军营之中的饭香味飘到了哈密城中,那些苦哈哈的吐鲁番士兵们,看着大明帝国军营的方向望眼欲穿,垂涎欲滴。
这就是天朝上国的军队吗?
不仅仅装备精良,行动整齐划一,就连吃得东西都这么好!
你们可是在打仗啊,我们连一口水都喝不上,你们在那边喝肉汤,这合理吗?这公平吗?这还有王法吗?
孙传庭并没有想到用美食给那些吐鲁番士兵以心理伤害的方式,这不过是日常的吃饭而已。
虽然一开始他也对军队伙食改善的事情感觉到吃惊,但后来大明帝国军队都是如此的待遇,他也就习以为常了。
让士兵们在这里吃饭,不过是觉得,打哈密城用不了多久,进去了还要处理百姓和战俘的问题,事情麻烦,又多,估计很多人都忙得没时间吃饭。
所以,就让大家在城外先吃完了饭,然后才有力气做规划百姓的事情。
没想到还顺便打击了一下吐鲁番军队的军心,使得其防守意志被瓦解了不少。
吃过饭后,大明帝国对哈密城的进攻正式开始了。
三门大炮被推了上来,看着那巨大的炮口,城墙上的那些守军直接腿软了。
这么巨大的火炮,如果真的打在城墙上,那么他们估计连尸体都不会留下来。
剧烈的恐惧感,加上刚才产生的心理不平衡,将近一半的守军选择了直接逃跑。
毕竟他们可没有经受过什么思想教导,听见那点微薄的宗教信仰,不值得他们冒出生命危险。
至于什么国家的归属感,对蒙古人来说更是不可能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