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了午饭,徐光启便起身告退。
休息了一会,朱由校前往乾清宫。
“今天你跟徐光启学了半天的课,都学了什么?”
朱翊钧对西学的态度,跟孙承宗差不多,不过是朱由校要学,才答应罢了。
“徐师傅教了孙儿一些简单的几何常识……”
听到朱翊钧发问,朱由校便把学的东西简单的说了一下。
“这倒是也没有什么稀奇的,咱们老祖宗早就研究透了,要是不懂这些这房子这乾清宫是怎么建起来的?不过你既然想学,那就学吧。”
听朱由校说完,朱翊钧还是不以为然,这些东西中国又不是没有。
“多谢皇爷爷。”
朱由校自然也不解释,只能道谢。
“这个徐光启朕多少也是知道的,泰西之学虽然无甚大用,不过此人精通天文历法,更难得是懂水利、通地理,知农学,倒也是个能干实事的可用之才。”
虽然对西学没什么好感,不过朱翊钧对徐光启这个人,倒是给予了肯定。
紧接着他又问道:“跟朕说说,你为什么想学西学?”
“孙儿觉得西方人一直向我大明派传教士,必然有所图,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不管他们是来传教、还是要干什么,总得了解他们,才能与他们打交道。”
朱由校说了其中最浅显的一些方面。
“你这么想,倒也不算错。不过为君者也不能事事都知道,只要下面的人清楚明白就行,这些传教士一开始还算老实。现在与地方上有不小的矛盾,朕这些日子也接到了一些奏折。”
“不过这些都是小事,这些人也不会成什么气候,说到底还是想传教,就和佛教、道教一样,只要不鼓动百姓闹事,便由他去了。”
“今天朕便与你说说唐初之事。”
朱翊钧对于这些事情都不怎么在意,在他看来只要不影响社会安定,就没什么大不了。
接着他便说起了唐初的事情,主要讲的是李世民如何用人,以及分析评价唐朝的那些大臣。
对于这些人物,朱由校有的理解,有的不理解,对于这些人的评价,朱翊钧有的跟后世一样,有的则不一样,不过他都是站在一个帝王的角度来看待这些人。
主要讲的是,这些人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有什么作用,要如何才能用好这些人。
和上午老师讲课不同,朱翊钧是讲到哪里就是哪里,讲完了便让朱由校回去了。
不得不说,朱翊钧若是亲政,绝对是一个明君,可是当他觉得自己无力对抗文官集团的时候,选择了摆烂。
突出一个非暴力不合作,你骂你的,我摆我的。
看谁耗得过谁。
再说朝中的大臣,原本以为皇帝要他们举荐空缺的大臣,是准备知耻而后勇,这是要幡然悔悟了。
可是没想到,完成了官员的空缺填补之后,这位又和之前一样,躲进后宫不见人了。
虽然心有不甘,可皇帝这个样子,他们也没有办法。
不就是摆烂么,大家一起摆,看谁摆的过谁。
就在这种一片祥和之中,万历四十三年过去了。
转眼来到了万历四十四年。
要说万历四十四年,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便是科举。
三年一次的为国抡才,是极为重要的。
对此朱翊钧也很重视,任命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何宗彦、礼部尚书件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事刘楚先为会试主考官。
历史上这次科考出现了舞弊的事情,兴许是换了主考的缘故,并没有什么舞弊的事情发生。
会考之后试卷送到了乾清宫。
朱翊钧命人叫来朱由校一起看试卷,一边看,朱翊钧还一边评价这些试卷,说那些人答得言之有物,哪些人答得狗屁不通。
不过最后调整了一些顺序,还是发榜了。
又过了些日子,快到殿试的时候,朱翊钧又把朱由校叫去了。
“往年殿试,朕让阁臣出题,朕选择其中所用。朕去年说过,这一科的进士等你登基的时候,正是可用之时,因此也算是为你选材。至于要出什么题目,你来出吧。”
朱翊钧看着朱由校,说出了叫他来的目的。
“这,孙儿领命!”
犹豫了一下,朱由校决定干了!
他觉得朱翊钧应该不是在试探自己,毕竟就像他说的,往年还让内阁的人出题呢。
万历四十四年有没有什么可用的人?
朱由校开始在脑海中迅速的思索起来,结果只想到了一个人。
便是后世鼎鼎大名的洪承畴。
洪承畴这个人绝对是有大才的,在关内平定农民起义,打的李自成带着十八人逃到深山老林。
后来被崇祯调到辽东,结果松山一战被围半年多,突围不成最后被擒获。
一开始还不想死,后来降清。
历史上说是皇太极礼贤下士,感动了洪承畴。
野史上说,皇太极将孝庄送了进去,以美人计诱他投降。
不管怎么说,这人都是明清之际十分重要,也极为有才干的人才。
不过现在想这些还太早,自己都穿越过来了,要是还让满清能那么顺利的崛起,还不如一头撞死算了。
想到这里,朱由校想起了自己最关心三件事情,搞钱,搞钱还是搞钱。
所有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银子不够。
于是乎朱由校给的题目就是如何搞钱!
当然话不能说的这么直白,只能迂回来问,比如你觉得现在的卫所制度怎么样,你觉得为什么南宋税收那么高,我们税收那么低。最后羞答答的问,怎么才能多搞钱,让国库充盈起来。
当然最后由朱翊钧润色,看到他的润色,朱由校都替他脸红。
他是怎么能把,朕继位以来战战兢兢、宵衣旰食写在上面的。
当然最后那句:尔多要举以陈,勿猥勿并,不以言论罪,朕将亲览焉。
是要告诉这些考生,你们的试卷我是要亲自看的,你们要多说,不要藏着掖着,说错了我也不会怪你们的。
其实这些事情,对于要来参加考试的准进士们并不难。
毕竟来来回回国家考的无非就是用人、财政、军事、时政,或者说该如何治国之类。
只是这些人不知道,出题的并不是皇帝,或者说不是现在的皇帝。
他们这份答卷答得好不好,真真切切的关系到了他们未来的仕途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