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师傅觉得,若是全国都能像你在陕西做的那样,尽量的清查土地,推广高产作物,我大明还能持续多少年?”
听着徐光启说了他在陕西的所作所为,有一些朱由校知道,有一些他不知道。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徐光启在陕西已经做的很好了。
“臣明白陛下的意思,这就要看现在这种严寒会不会加剧,还持续多久。”
“若是不再加剧,便是三五十年问题也不大,可若是持续加剧,那就不好说了。”
徐光启仔细想了一下开口说道。
“所以留给咱们的时间不多了,若是国内的问题无法解决,就只能向外部拓展,尤其是向温暖的南方。”
“朕同意了叶向高的奏请,要建设水师的事情,想必徐师傅在陕西也听说了。”
“朕让市舶司的人,问过了弗朗机人,他们倒是愿意出售适合造船的木头。”
“按照朕的构想,最起码要在五年内建造十几艘装备六十多门火炮的战舰,三十多门火炮的战舰起码也得三五十艘,至于十六门火炮的战舰,不能少于百余艘。”
“这样的水师才能让我大明在南洋保持优势,打击那些海盗,保证商路的畅通。”
“只是国内以前从来没有造过这种战舰,朕知道你和西洋的传教士还有联系,能否帮忙询问一下,是否有懂得造船的人。”
朱由校将话题转移到了造船上。
“臣所认识的传教士,没有懂得造船的。不过臣猜测,我大明的战船与泰西的战船应该是结构上有所差别,他们他们用的是软帆。火炮的布置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火炮的底座与陆地所用的火炮有所区别。”
徐光启虽然不懂得造船,可他对西方的战船也有所了解。
“话虽如此,可见不到他们战船的模样,我们也是难以仿制。”
朱由校当然知道这些,可人家战船什么样,他不知道啊。
“传教士愿意教我大明新式火炮,是因为我大明水师不强。他们愿意卖给我们木头,只怕也是觉得咱们造的战船对他们没有什么威胁。”
“可一旦咱们要造几十门火炮的大型战舰,只怕他们也会对我大明有所提防。”
“臣觉得,我们可以先从火炮的底座做起,再慢慢的改善战船的结构,从安装十六门火炮开始,待造出来实用的战舰之后,再慢慢的提高火炮的装备数量。”
徐光启最近这些日子,虽然人在陕西,可也知道新式火炮在这几次战斗中发挥的作用。
也知道朱由校搞出来的平板玻璃,利润有多高,这也让他认识到了一些新式技术的重要性。
以己度人,他也知道西方传教士也不太可能把一些先进的技术交给大明。
与其想着从他们那里得到技术,还不如自己摸索。
“徐师傅说的有道理,之前我任命王徵到内书房教授一些小太监学习泰西之文。”
“不过想要他们学会也没有那么快,不知道徐师傅有没有一些精通泰西之文的人,朕可以让市舶司托一些泰西商人购买一些书籍进行翻译。”
“尤其是介绍起算学、地理、天文、航海,以及一些涉及技术、新大陆风土人情之类的书籍,既然我们准备想向外扩展生存空间,必须做到知己知彼才行。”
现在的大明接触西学的人其实并不算多,他们之间也应该有个小圈子,朱由校便想着把这个圈子里的人尽可能的都招募到自己的麾下为自己效力。
“臣的确认识一些人,他们有的已经在各地担任官职,有的就和王徵一样,屡试不第。”
徐光启轻轻点头。
“这个无妨,在各地任职的官员,朕可以想办法把他们调到礼部任职,至于那些屡试不第的人,朕也有个想法,就是设置一个同文馆。”
“专门翻译国外的一些书籍,同文馆除了翻译国外书籍之外,也可以请一些精通外国语言的人,教授他们外国的语言。”
“我大明如今开放五大市舶司也已经三年了,不少对外贸易的海商,都缺少精通外国语言的人,即便是不参加科举,想要找个饭碗也很简单。”
朱由校说起了自己关于同文馆的想法。
“陛下圣明,设置同文馆,对于我大明的确重要。”
徐光启一听这话,立刻说道。
对于他这种学习西学的人而言,最苦恼的就是缺少可以交流的人。
他们那个小圈子的人数量太少,自从万历四十四年,南京教案之后,便有不少人退出了这个圈子,不再跟传教士来往。
毕竟很多人都是出于好奇接触传教士,结果出了这档子事,他们可不会拿自己或者子孙的前程开玩笑。
“不是朕圣明,而是朕通过孙师傅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也知道大明眼下面临多大的危机。”
“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当时是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可眼下的大明经不起大的折腾,只能想办法向外扩张。”
“太祖立国之初就确定了十五个不征之国,虽然太祖的祖训不是非得遵循,可对外用兵,耗费的钱粮太多。”
“现在泰西人的大航海方兴未艾,我大明若是也能探得一两处宝地,让百姓知道出海谋生也是一条出路,也能缓解国内的问题。”
“若非朕偶然间见到了坤舆万国全图,又怎么会知道世界之大。”
“自然也不会跟孙师傅学习西学。”
“一饮一啄自有天意,朕觉得这是上天给我大明的一个机会,若是不能把握住,即便是眼下觉得没什么,只怕是千百年之后,泰西之人遍布全球,我华夏子民面对的竞争会更大。”
朱由校苦笑一声,他想起了后世中国几乎被整个西方世界孤立。
若是自己能在现在开始发力,那句歌词里的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有可能真的会实现。
“陛下高瞻远瞩,为子孙后代考虑,臣所不及也。”
徐光启没想到朱由校都想到了千百年后。
“徐师傅何必拍朕的马屁,这些事情一点点的做就可以,当务之急是汉语拼音和字典的编纂。”
“从奢崇明叛乱,可以看出,他们之所以不服管教,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一些少数民族不通汉话。”
“若是我大明百姓说的都是一种口音,彼此之间交流通畅,很多问题也能得到解决。”
朱由校摆了摆手,说起了眼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