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仙芝(?—755年)本是高丽人,也就是我国的朝鲜族人。出身于将门之家。父名舍鸡,起初在河西军做事,后立军功,官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
仙芝姿容俊美,善于骑射,骁勇果敢。少年时随父至安西,因父有功授游击将军。到了二十余岁时即拜为将军,并与父班秩相同。他先在节度使田仁琬、盖加运手下任职,未受到重用。后夫蒙灵詧发现了他的才干,一再提拔重用。到了开元末,即升任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原为唐属国,又是吐蕃通往四镇的交通要道,吐蕃赞普把公主嫁给小勃律王苏失利之为妻,小勃律国遂归附于吐蕃,吐蕃进而控制了西北各国,因此“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中断了对唐朝的贡献,“安西都护三讨之无功”。
天宝六年(747),唐玄宗任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步骑一万进讨小勃律。当时步兵皆有私马相随,于是高仙芝率军从安西出发,经过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进入握瑟德(今新疆巴楚东北),再经过疏勒(今新疆喀什),翻过葱岭(今帕米尔),过播密川,抵达小勃律特勒满川。高仙芝一路跋山涉水,行军百余日。
至此,他分兵三路:命疏勒赵崇玭从北谷道,拨换贾崇瓘自赤佛道,高仙芝与监军边令诚一起从护密道,约定七月十三日辰时会于吐蕃连云堡(小勃律西北部)。连云堡南面依山,北临婆勒川。
堡内有兵千余人驻守,城南又因山为栅,栅内有九千多兵士据守。当唐军进至婆勒川时正是早晨,河水低缓。高仙芝命兵士每人自备三天干粮,迅速涉过了婆勒川。
仙芝对边令诚说:“向吾方涉,贼击我,我无类矣。今既济而阵,天以贼赐我也。”连云堡守兵连做梦也不曾想到唐军会突然自天而降,遂惊慌依山拒战,炮石檑木如雨。高仙芝下令说:“不及日中,决须破虏。”郎将李嗣业为陌刀将,手持一旗,领陌刀手自险处先登,奋力杀去,未到中午即攻占其城,斩五千人,活捉千人,获得战马千余匹,衣资器甲数以万计。高仙芝欲乘胜深入小勃律内地,监军边令诚畏惧而不肯行。仙芝只好留下老弱兵二千人,让边令诚领着守城,自己率兵继续深入。
高仙芝率军南行三日,将至坦驹岭(今克什米尔北部德尔果德山口)。山岭险峻,多悬崖峭壁,岭长四十里,下岭即阿弩越城。他料到兵士惧怕险阻不敢下岭,即暗中先派出二十名骑兵,穿阿弩越城着胡服,假称阿弩越城人前来迎接,以消除兵士的惧怕心理。当大军将下岭时,兵士果然恐惧不肯下,并对仙芝说:“公驱我何去?”
话未说完,其事先派出的二十人恰巧从岭下赶到,并说:“阿弩越城胡来迎,已断娑夷桥矣。”娑夷桥是一座藤制桥,是小勃律通往吐蕃的唯一之路,断桥则吐蕃不能入援。兵士听了,畏惧心理顿消,高兴地下岭。下岭不久,果然有胡人来迎。
第二天即顺利进入阿弩越城。高仙芝命将军席元庆率精骑一千先行,让他先告诉小勃律国王说:“不窥若城,吾假道趋大勃律耳。”城中有五六个酋领,皆死心塌地投靠吐蕃。仙芝又与元庆约定说:“若酋领逃者,递出诏书呼之,赐以缯彩,至,皆缚以待我。”元庆按他的命令行事。
当高仙芝到达时,席元庆已缚住了那五六个酋领,命将斩首。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已逃入山洞,仙芝招谕,才肯出降,“遂平其国”。仙芝急令席元庆砍断娑夷桥。当天傍晚,吐蕃入援大军赶到,但桥已砍断。这座藤桥长有一箭之地,修复需要一年的时间。吐蕃虽心急如焚,却坐视不能相救。九月,高仙芝押着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经赤佛堂路回到连云堡,与边令诚会师后,班师回安西。自平定了小勃律国之后,“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
九月末,高仙芝回军至播密川,即令刘单起草捷报,并派中使判官王廷芳进京告捷。由于事前未告诉四镇节度使夫蒙灵詧,招致了他的妒嫉与怨恨。当高仙芝一行人回到河西时,他不派一人前来迎接慰劳,反以“噉狗肠”、“噉狗屎高丽奴”等污言秽语把高仙芝骂得狗血淋头,认为高仙芝经自己举荐才步步高升,今天却不告知自己而擅奏捷报,是忘恩弃义。最后又训斥他说:“据高丽奴此罪,合当斩,但缘新立大功,不欲处置。”
高仙芝忧惧不安。监军边令诚感到夫蒙灵詧对待此事殊不公正,遂将此事上奏朝廷。其年十二月,朝廷为嘉奖高仙芝的赫赫战功,制授鸿胪卿、摄御史中丞,代夫蒙灵詧为四镇节度使,并征调夫蒙灵詧入朝。
高仙芝虽擢任为安西四镇节度使,见了夫蒙灵詧仍是“趋走如故”,毫无报复之意,这倒使他心里不安。副都护程千里、大将军毕思琛、行官王滔、康怀顺、陈奉忠等,也曾在夫蒙灵詧面前诋毁过高仙芝,他领节度使后批评程千里说:“公面似男儿,心如妇人,何也?”又责备毕思琛过去凭借威福,擅夺他城东一千石种子庄,最后还对思琛说:“我欲不言,恐汝怀忧,言了无事矣。”又把王滔等叫到面前,命拉下去将笞打,过了一会又都释放。由于高仙芝把过去彼此之间结下的怨隙——挑明,并予以宽免,使军将们消除了顾虑,“由是军情不惧”。
天宝八年(749)十一月,吐火罗(在今阿富汗北部)叶护失里伽罗上表唐廷说,朅师国(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尔)王亲附吐蕃,受小勃律镇军困苦,运粮受阻,欲发兵击破朅师国,请求唐朝调发安西兵助战,来年正月至小勃律,六月进至大勃律。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奉命出军,遂于翌年二月击破朅师国,俘虏其国王勃特没。三月,唐廷册立勃特没之兄素迦为朅师王。
怛逻斯战役之败
天宝八年十二月,高仙芝上奏石国(昭武九姓之一)无蕃礼节,请求进讨。经唐廷允许后,遂发兵进攻石国。高仙芝派人先与石国约和,然后乘其不备,出兵掩袭,遂俘虏石国王及其部众,胜利而归,并尽杀其老弱。高仙芝为人贪婪,掠得石国瑟瑟(碧珠)十余斛,黄金五六骆驼,“其余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
天宝十年(751)正月,高仙芝入朝,献其所俘获的突骑施可汗、吐蕃酋长、石国王、朅师王。玄宗以其功勋卓着,加授开府仪同三司。不久,又任命他为武威太守,并代安思顺为河西节度使,但由于安思顺讽劝部下“割耳剺面”苦苦相留,此令未能实行。遂改任右羽林大将军。
高仙芝以欺诈的手段攻破了石国,并大肆杀掠,石国王子将此遍告昭武诸胡,激起了他们的愤慨,便暗中联合大食国共同进攻安西四镇。高仙芝获知此事后,遂于其年四月亲率蕃、汉兵数万进攻大食,深入其境七百余里,至怛逻斯城(今哈萨克江布尔城附近),与大食军遭遇,双方激战五日,未见胜负。在双方相持的重要时刻,唐军中的葛罗禄部众突然叛变,与大食夹击唐军,高仙芝大败,趁夜间逃跑。由于道路阻隘,拔汗那部众又在前面挡住去路,人马壅塞道路,幸亏右威卫将军李嗣业奋起大棒,为他杀开一条血路,才得以逃脱。这次战役,“士卒死亡略尽,所余才千余人”。
枉死于宦官的屠刀下
天宝十四年(755),高仙芝封为密云郡公。十一月,安禄山叛反于范阳,挥师南下。唐玄宗在派出封常清东讨叛军之后,又以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统率飞骑、彍骑及朔方等兵,又出禁中钱召募了关辅新兵,计五万人。十二月一日,高仙芝从长安出发,玄宗亲自在勤政楼为荣王、高仙芝举行宴会,又到望春亭为他们送行,并命边令诚为监军。
高仙芝率军进驻陕郡(今河南三门峡西)。由于天下承平岁久,兵不习战,再加上中原地区防务空虚,安禄山叛军迅速逼近东都,把封常清军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狼狈逃往陕郡。不久前曾夸口“挑马箠度河,计日取逆胡首以献阙下”的封常清这才认识到叛军锐不可当,劝高仙芝退守潼关,以阻止叛军西进。
高仙芝依从了封常清的建议,急忙打开太原仓,把库中的缯布全部分赐给将士,放火焚烧了仓库,率兵向潼关方面撤退,中途被叛军追及,官军一触即溃,“甲仗资粮委于道,弥数百里”。
官军退入潼关后,高仙芝马上整顿部伍,缮修守备,士气也渐渐振作起来。叛军前锋很快兵临关下,攻关不下,只得退走。
潼关是长安的东大门,潼关以西,长安已无险可守。官军扼守潼关,完全能阻止叛军西进关中,高仙芝退守潼关的战略决策是十分正确的。
但是,监军边令诚常常以私人相请托,遭到高仙芝的拒绝,因而怀恨在心。在他入朝奏事时,具言仙芝、常清的所谓逗留桡败的情状,并诬奏高仙芝“盗减军士粮赐”。昏庸的玄宗听信宦官的一面之词,误以为真,十分恼怒,敕令将二人处以死刑。
十二月十八日,边令诚手持敕书到了潼关,先杀了封常清,暴尸于芦苇之上。这时高仙芝恰好回到厅上,边令诚调来一百多名陌刀手作为侍卫,然后来到厅上对仙芝说:“大夫亦有恩命。”接着宣布了高仙芝的罪状,并处以斩首。仙芝听了感到十分冤枉,极力分辩说:“我遇敌而退,死则宜矣。今上戴天,下履地,谓我盗减粮赐则诬也。”
他回头对麾下说:“我募若辈,本欲破贼取重赏,而贼势方锐,故迁延至此,亦以固关也。我有罪,若辈可言;不尔,当呼枉。”
于是军中遂异口同声,高呼“枉!”
其声震天动地。尽管如此,不以大局为重,执意以私害公的边令诚并不顾忌这些,高仙芝终于死于他的屠刀之下。
高仙芝是唐玄宗时期的名将。他镇守安西,为维护唐西陲的安全、加强与西域的联系作出了贡献。他退守潼关,暂避敌锋,有利于阻止叛军西进长安。但由于宦官的诬陷,唐玄宗的偏听偏信,遂致身死,令人惋惜。
当时我查阅这段历史史籍的时候,我也是倍感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