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五号?”
当听到这个名字,郭向北内心无比震惊,猛然想起一个名字,不由脱口问道:“您是屠守鄂院士?”
“我是屠守鄂,也是第七机械工业部一院副院长,不过可不是院士。你叫我屠院长,屠总工,或者屠老头都行,可不敢喊屠院士哦。”
“不好意思,见到您有点激动,我叫您屠老吧。”郭向北握着屠院长的手很是激动。
心里有点懊悔以前看资料怎么没顺便看一下这位大佬的照片,差点弄出笑话来。
屠守鄂,浙省湖州人,导弹和火箭专家,华夏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生前是华夏航天工业总公司研究员、高级技术顾问。
这就是这位大佬在百度百科上的简单说明。
如果这还不够,那么“东风五号”的总设计师这个称呼,一定能让所有华夏人记住他的名字。
1965年3月,丞相主持召开专委会议,批准了七机部提交的、由屠守鄂等人参与制订的1965年至1972年《地地导弹发展规划》。
按照这一计划,华夏将在八年时间内研制出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中远程导弹和洲际导弹。
这就是着名的“八年四弹”规划。
屠守鄂被任命为“四弹”中难度最大、也最具挑战的东风五号洲际导弹技术总负责人(由于总师制度曾在一段时间取消,当时技术总负责人实际上相当于总设计师,总师制度恢复后,屠守鄂被任命为“东风五号”总设计师),主持洲际导弹研制工作。
当时国际水平最出名的是美国大力神2导弹、苏联的SS-9导弹,他就瞄准的这个水平高,设计非常先进。
东风五号洲际导弹的研制成功,在我国军事发展历程中有着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它意味着我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能够进行洲际导弹全程试验并获得成功的国家,这一壮举彻底打破了超级大国对洲际战略核武器的长期垄断格局。
是威慑两极霸主,慑服世界,是真正的镇国神器!
会议室不断有人陆续进来,屠院长也不能一直拉着郭向北说话,指了指前排靠中间的位置让他坐下,又开始忙碌了起来。
姚靓看了眼陆教授惊疑不定的表情,笑着找了个后面的位置坐了下来,
很快会议开始,屠院长的话就让郭向北心潮澎湃。
“历时十五年,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成功,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各项特殊弹道飞行试验全部结束,进行全程飞行试验的条件已经成熟!”
“根据军委指示,将于今年五月正式发射东风五号,向全世界展示我们华夏硬实力!告诉那些心怀不轨的国家,我们拥有超过一万公里射程的洲际导弹,地球上没有我们打不到的国家!”
哗啦啦的掌声瞬间在会议室内响起,郭向北甚至看到有人眼含热泪,神情激动无比。
这些人应该都是东风五号项目的科研人员,或隐姓埋名,或无数个日日夜夜奋斗,或在不为人知的秘密基地。
他们用青春和汗水铸造出一柄让敌人胆寒的利剑,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全部奉献给了国家,他们用智慧共同燃放一颗最璀璨的烟花。
他们和很多老排长一样,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会议上郭向北认识了很多人,东风五号副总设计师王永志、东风五号伺服系统设计师曾广商、东风五号控制系统设计师孙凝生、东风五号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崔鑫水、东风五号弹道总体设计组组长余梦龙.......
今天这场会议主题是对东风五号目前存在所有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研究,相当于是问题研讨会。
郭向北没有发言,陆教授和两位刘专家同样没有。
直到会议结束,屠院长才开始分配工作,陆教授进入存在问题最多的控制系统,两位刘教授进入东风五号电气系统。
郭向北终于知道这两位原来是动力电气方面的专家。
不过这两位性格不知道是有点轴还是记仇,郭向北主动打招呼人家装作没听见......
“小郭你们跟我来。”
郭向北和姚靓跟着屠院长走到一楼一个被四名战士把守的房间内,看见空旷的房间墙壁上有着几个按钮,再观察一下,就知道这不是一个房间,而是一部电梯。
“带你们见识一下404厂的核心所在。”
屠院长按下一个按钮,笑呵呵看着郭向北说道。
“咔”的一声轻响,整个房间往下沉去,郭向北童心大起,很配合的装作震惊的“哎吆”了一声,引得屠院长哈哈大笑。
电梯下降了大约二十多米停下,屠院长按着一个按钮说道:“我是屠守鄂,今天风沙六级。”
郭向北和姚靓对视一眼,都猜到这应该是暗语,心里暗暗揣测万一暗语说错了会发生什么事情......
一面墙壁直接向一边滑动,露出前方一片灯火下的忙碌身影。
仿佛盘古开天,几十个直径一米粗壮的水泥石柱撑开巨大地下空间,忙碌的人影穿梭在石柱交织的空间内。
大部分区域被隔开形成一个个房子结构,门上还挂着某某小组的牌子。
各种加工机械,机床,材料配件分布在一个区域内,空中挂着密集的电线。
郭向北还看到有几个化学、物理实验室。
正前方有个穹形石洞,洞顶安装灯泡,一眼看不到尽头。
“这里是404厂最大的加工制造、实验车间。从前面那个石洞过去,还有动力控制系统、电气伺服、弹道计算三个车间。”
郭向北听得目瞪口呆:“屠老,这些空间不会都是咱们自己挖出来吧?”
不怪他震惊,像这种地下工程要是都认为挖出来的话,那也太不可思议了。
“哈哈,就知道你会问这个,在404厂建立之初咱们就发现这里。六四年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破后,为了防止敌人破坏,就把这里修整了一下,一些重要的研究都挪了下来。经过十几年发展,就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郭向北忍不住摸了摸墙壁,大部分墙壁都有人工修整的痕迹,裸露的四壁非常坚固。
屠院长说的轻描淡写,但这里付出的辛苦哪怕是他这种不懂建造的,都知道这不是一个小工程。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加上无数人斧凿刀砍,才形成这般规模的地下空间。
用愚公移山来形容毫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