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62年12月18日。
林绍璋的太平军一小部分主力和九伏州的梁凤超的太平军同时出击,猛攻湘军李昭寿的阵地。
一时之间炮声隆隆,呼声震天,太平军像疯了一样使劲冲锋。
还是和往常的剧情一样,湘军这边各营垒的部队纷纷前来增援。
林绍璋的大部队几万人,则躲在离九伏州三十多里的的芦苇丛中........。
他们见周边的湘军被调走了,于是乘坐小舟迅速过江。
一百多艘小舟一次性可以过上多千人,太平军经过一昼夜,来回几十次的渡江,终于在十九号白天,安全的渡到了江北。
等湘军水师他们察觉了后,想要赶来拦截,已经晚了,几乎所有的太平军都渡过了长江。
就这样
天王洪秀全所谓的“”北进“”计划,已经开了个好头。
李秀成得到这情况,瞬间松了口气。
洪秀全收到这个消息后,也是甚是满意:
“”朕说计划可行吧?,只要按朕的计划来,要不了多久,天京之围,必然迎刃而解“”。
..........。
林绍璋的太平军渡过江北之后,在十九号下午占领了巢县。
然后又马不停蹄的扩大战略纵深。
又在二十一号占领和州。
此后,林绍璋,皓云宽,洪春元他们兵分几路,在连续多天内连续占领同城闸,漕运镇,以及东关等地。
太平军渡过江北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占领十余座城池,硕果累累。
但是他们很快就停了下来,原地驻守,等待主帅李秀成以及后续部队的到来。
.........
此时,曾国藩还没搞清楚太平军的作战意图,曾国藩只是认为太平军渡江只是小打小闹。
所以没有理会这支太平军。
而是继续命令两支湘军主力继续围攻九伏州,和南京城。
..........
林绍璋这一路人马,取得了这次“”北进“”作战第一目标,对于太平天国来说,实在是可喜可贺。
既然第一步已经成功,那第2步肯定是接着实施。
南攻方面
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也于1862年12月,带着太平天国仅有的两百多艘战船,精兵数万,直扑金柱关。
这次李世贤号称精兵“”十万“”。
李世贤的意图也是很明显要么攻下金柱关,要么与湘军水师决一死战,歼灭湘军的战船。
不管怎么样,总要拿一头。
其实李世贤的这十万精兵只是口头上的吹嘘而已,实际人数应该减半。
说不定连一半人都没有。
不过就凭这几万人,几百艘战舰,那可是太平天国几乎倾尽所有的力量所组成,
可以说李秀成作为总指挥,他把资源全部交给了弟弟侍王李世贤。
太平天国不论是天王洪秀全还是哥哥李秀成,都希望能打的李世贤能拿下金柱关。
只要能拿下金柱关,就相当于切断了清妖的粮道。
那么围攻天京城的清妖没有粮草必然会退。
其实,这是太平军第二次攻打金柱关了。
.........。
金柱关之战正式打响........。
12月中旬,李世贤的舰队经过芜湖水面。
芜湖湘军守将周万卓,吴坤修见芜湖驶入这么多太平军战船,他们竟然有些小小的兴奋:
“”好久没看到这么多长毛战船了,咱们的立功机会来了“”
吴坤修胆子很大,他竟然主动带着二十余艘战舰出战,主动迎战李世贤上百艘战船。
很快他们与李世贤的舰队发生激战。
虽然湘军的战船拥有巨大的优势,船大,炮猛,航行快。
但是他们架不住太平军战船数量多。
双方在芜湖上炮轰,你来我往。
最终吴修坤因轻敌,孤军突进,被李世贤打的大败,还差点被活捉。
李世贤见清妖战船败退,他命令一部分人马趁机追上去,猛攻芜湖。,
自己则带主力,直扑金柱关。
其实湘军已经在芜湖,金柱关一线,早就构置了坚固的防线,他们以逸待劳,等待太平军。
金柱关和芜湖两地湘军主要将领有朱桂南,罗逢源,吴坤修,周万卓。
............。
1月3日,李世贤的主力开始对金柱关发动猛攻。
太平军没作战没有什么特点,大部分以人海战术冲锋。
水战方面,也是以大量战船冲击,
湘军则利用火力优势持续反击,并以火箭烧毁李世贤十几艘战船。
“”十几艘船不算什么“”
李世贤仗着自己人多,不停的向金柱关发动冲锋,可依旧被打了回来。
这场战斗打得十分激烈,太平军冲锋十余次,损兵折将,依旧死战不退。
侍王李世贤为了鼓舞士气,他亲自来到前线坐镇指挥。
不仅如此,李世贤还亲自持火把点燃炮火,进行炮击清妖阵地,来鼓舞士气。
........
金柱关有危急,曾国藩赶紧命令水司提督杨载福立刻带领湘军水师三十余艘战舰,载满三千名士兵,驰援金柱关。
.........
杨载福的水师战船到达金柱关的时候,杨载福自知自己战船数量太少,他极力避开与李世贤的战船对战。
为了避开李世贤的战船,杨载福命令战船躲在了离金柱关二十里外的芦苇荡里,白天躲着。
晚上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