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 章 主和vs 主战
中秋节后 ,秦楚两国关系越发紧张。
象州城外,秦国英国公周明赫率领四十万大军驻扎在金州城外。
象州的督军见势头不对,一边派人将边关急报传回京都,一边召集象州守备军,全力守住城池。
萧璇在收到象州急报,第二天就下旨,命邵义敏为主帅,并授予他随意调动东境七州的兵权,镇守东境。
东境也就是先前夏国的几个州府,加上金州在内的七个州。
夏国归楚国管辖后,萧璇就对原来夏国13个州府的兵力做了调动,夏国原先北边比邻燕国赵国,燕国赵国归顺于秦国后,就成了与秦国比邻。
邵义敏比朝廷更快的收到了消息,象州离金州要比离汴京要近上许多。
邵义敏当即调动金州的军力,援助象州。
他的权力有限。能调动的只有的金州的兵力,其他州境的兵力调动,须得元嘉帝下旨。
元嘉帝命他为东境的旨意一到,邵义敏即刻派人当即整顿七州兵力,七州相距不远,大军五日之内便集齐了。
邵义敏集结完20万大军,就亲自率领大军前往象州了与周明赫的四十万大军对垒。
邵义敏并不担心双方兵力悬殊的问题,眼下已经入了秋。尤其是秦国位于北边,入冬远比楚国更快,邵义敏只要带着这二十万大军死死守住象州,将秦军挡在象州城外,时间一长,秦军自己就先乱了。
东边秦楚双方的大军在象州城僵持着,西边,昭武帝御驾亲征,左英为先锋。率领30万大军驻扎在乌庸关。
另外,还派了五万精兵通过水路,进攻楚国。
秦国此举,可谓是全方位的向楚国宣战了。
昭武帝派人传话给元嘉帝,要求楚国在半个月内送回太子姬弘,若不然,秦国大军必将攻破护安城,长驱直入,拿下楚国都城,汴京。
这话传到楚国都城,朝臣就分成了两派。
一派是以李怀霖为首的主和派默不作声 ,而以康王为首的主战派一直上窜下跳的。
这阵子康王一改以前不站队的做派,在得知秦国昭武帝亲自率大军讨伐楚国,竟是十分主动的 站了出来。
倒叫朝中不少大臣觉得稀奇。
尤其是在李怀霖和靖王等一些武将主张议和的情况下,康王全力主张派兵与秦国交战,就显得有些古怪了。
但偏偏康王给出的理由也很能说服人心。
“秦国不顾秦楚盟约,举兵来犯,如今大军分别驻扎在楚国东西两地边境,来势汹汹,若是我楚国不迎战,岂不是叫天下人看轻了我大楚。”
“他秦国兵力强盛不假,但我楚国也不是吃素的,两国势均力敌,若是一战,楚国未必不能胜。”
“更别说,如今我楚国可是占尽了优势,那秦国太子和秦国丞相,对了,那位秦国皇后的嫡亲舅父也在我大楚,勇毅侯可是骁勇善战之辈吗,秦国未战就已失去朝中一文一武两员主心骨,其势衰也!若是陛下下旨迎敌,我楚军士气高涨 ,那秦军如何是对手。”
康王也很聪明,丝毫不提姬太子身受重伤,危在旦夕之事。
那样就是他们楚国理亏了。
如此岂不是给秦军攻打大楚找了借口。
这可不是康王和他的合作伙伴想要的。
他们要的是把萧璇从那个位置上拉下去,若是可以 ,先让萧璇和姬弘这对表姐弟斗得你死我活,这样他们就能坐收渔翁之利了。
康王等人这些心思,朝中大臣和百姓并不知晓,他们只知道如今秦国兵临城下,而这一切的由头都是秦国那位太子。
于是, 楚国各地的读书人,便鼓动百姓,让他们联名上书元嘉帝,把秦国太子送还给秦国,如此,便能止了昭武帝和秦人的怒火,他们也不必受战火的牵连。
这与李怀霖等人主张的议和倒是不谋而合。
一时朝野上下议和的声音竟是盖过了主战的声音。
这可跟康王等人的计划大相径庭。
于是,他们便不得不将姬弘重伤卧床,命不久矣地消息传了出去。
百姓们得知这个消息。只觉得天都要塌了。
人家秦国太子好端端的出使楚国,却在楚国出了事,命不久矣,听闻秦国昭武帝如今膝下就这么一个独子,这还是秦国的储君,杀子之仇,不共戴天。
秦国要攻打楚国顿时就变成名正言顺了。
这时,康王等人在提出议和已经没有可能,唯有一战,楚国方能破此局面。
到时候,只要楚国赢了,怎么说,还不是楚国说了算。
但让康王不解的是,都这样了,两大国公府竟然也就主张议和。
”信国公世子,镇国公世子怎么也是武将出身,怎么事到临头,秦国都大军压境了 , 你们还畏畏缩缩的,哪有半点我大楚武将的气概?“
康王说完看向一旁默不作声的靖王,冷笑道:“还有,四弟,两位世子一直主张议和,毕竟他们不是我萧姓皇族,就算是大楚败了,他们未必没有一丝生机,但,你我不同,我们身上流淌着的是萧氏皇族的血,列祖列宗可都看着呢,你当初征讨夏国的气势呢,去哪了?”
李怀霖和元宏闻言,挑了挑眉。
“康王这话,可真是有意思,我信国公府世代忠心萧氏皇族,往上数几代,也有皇家公主下嫁李家,怎么到了您嘴里,我信国公就成了随时弃主的墙头草了,这话臣可不依。”
“正是,我镇国公府世代拱卫萧氏皇族,先祖更是跟随太祖皇帝、太祖皇后打下楚国江山的,更别说我镇国公府为了大楚,死了多少儿孙,如此功勋,又岂是康王殿下可以随意质疑的,还请陛下为我镇国公府主持公道。”
元宏站出来,直接单脚跪了下去。
李怀霖也跟着跪下。“还请陛下为了我信国公府主持公道。“
礼亲王府与信国公是姻亲,萧霁也站了出来。
“陛下,两大国公府世代忠心大楚,不止我萧氏皇族,就连天下百姓谁不知道,大楚有今日江山,多亏了这两大国公府坐镇。如此功勋,岂是康王殿下随意三言两语便能质疑得了的,两位老国公可还健在呢。
如此,岂不是叫两位戎马一生的老国公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