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鑫培凭借自身卓越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为后世京剧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自清代乾隆五十五年(公元 1790 年)开始,原本活跃于南方舞台的三庆、四喜、春台以及和春这四大徽班,先后鱼贯而入京城。
时光荏苒,直至 1840 年至 1860 年期间,徽、汉、京三派的艺人们通力协作,不仅接纳了昆曲与秦腔中的一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技法,而且还广泛汲取了某些地方性的民间曲调。
经过持续不断的相互交流与深度融合,最终孕育出一种全新的,唱腔主要以西皮和二黄作为核心腔调,念白则是以京汉语言为主导,并融入了湖广音及中州韵等元素为准的剧种——京剧。
到谭鑫培成功开创潭派老生之时,距离京剧的最初形成已然过去了近乎百年之久。
而令人不禁心生疑惑的是,在谭鑫培创立潭派老生之前那漫长的将近一百年岁月当中,数量众多且技艺精湛的专业戏曲演员如过江之鲫,为何却未能涌现出具备自身鲜明独特个人风格的京剧流派呢?
难道真的是因为这些京剧演员们压根儿就没有这种念头吗?
恐怕事实绝非如此!
实际上,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他们的能力尚无法支撑他们拥有足够的资本去开宗立派。
就像陈琦在前世所听,所看,所见的那样,那些在京剧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能够开创流派的艺人,都是这个艺术门类中,出类拔萃、百年难得一遇的绝世之才般的存在。
谭派老生的创始人谭鑫培,马派老生的创始人马连良,麒派京剧的创始人周信芳,梅派京剧的创始人梅兰芳……
这些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无一不是当时少有的艺术天才。
而陈琦之所以要那么严格,霸道的约束戏班子里的演员们按照他的要求来演出,就是想要让他们先学会京剧中最基本的,最为程式化的东西。
等到他们将那些东西都学懂了,再去考虑继承之后的发展问题。
为此,陈琦不仅专门写了一本有关戏曲表演方面的知识的书给朱万,陈琦还和朱万约定好了,必须要对这些戏曲演员们展开全方位、深层次且严格的培训与考核流程。
绝对不允许任何没有通过考核的演员上台表演,就算是天王老子来了也不行。
而陈琦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保证每一位参演的演员都能精准无误地演绎出一部完整的作品来。
不得不说,陈琦对于演员们的要求可谓是简单到甚至有些粗暴的程度了。
他所期望的仅仅是演员们可以毫无偏差地依照他提出的各项要求,将剧本中的内容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舞台之上就行了。
至于所谓的传承与发扬光大这些更为深远的目标,陈琦暂时并未过多考虑。
至少在当下这个阶段,他还无暇顾及于此。
这并非是因为陈琦缺乏高远的志向或艺术追求,实在是当前面临的现实状况让他无法去畅想那些过于理想化的愿景。
此外,陈琦更是不辞辛劳地对戏曲的表演内容予以重新编辑和大胆创新。
他果断剔除掉了以往地方戏当中的那些格调低俗、难登大雅之堂的部分情节,使得整部戏曲作品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同时,更具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而那些因为删除了某些内容,就导致表演内容逻辑混乱,节奏桎梏,甚至是完全无法表演的剧目,陈琦也是毫不犹豫的将那些剧目全都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里。
与此同时,陈琦凭借着自己前世对众多戏曲的深刻记忆与理解,巧妙地将其框架融入到东洲大陆那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历史当中。
他不辞辛劳,与手下那群才华横溢的文士们一同埋头苦干,经过长时间的精心构思与反复修改,最终成功编撰出了十多目的精彩戏曲。
当戏曲的升级改造工作大功告成后,陈琦毫不犹豫地下达指令给身材肥胖的朱万。
早在去年年初之际,朱万便已按照陈琦的要求着手开展演员招募以及相关培训事宜。
时光荏苒,如今已然过去了整整一年有余,这些演员们历经漫长而艰苦的学习阶段,终于可以算是顺利结业,即将迎来正式考核的关键时刻。
因为陈琦如今已经就藩,算是藩王了,无召不得回京。
于是,朱万当机立断,立即派遣人手将整个戏班子连人带东西,直接打包送来赣州城,请陈琦这位幕后策划者亲自出马,对演员们进行严格的考核评估。
只不过,近段时间以来,陈琦始终忙于处理南楚帝国方面的诸多事务以及整军备战等各类繁杂的公务,几乎没有片刻喘息之机。
即便是偶尔能挤出那么一点难得的闲暇时光,陈琦也会迫不及待地与影子共度二人世界,耳鬓厮磨、浓情蜜意,完全无暇顾及所谓的戏班子考核之事。
正所谓“食髓知味”,一旦尝过其中美妙滋味,便如同上瘾一般难以自拔。
就在三天之前,陈琦将筹备宴请工人之事交代给了秦伯之后不久;影风就送来了大胖子朱万的一封书信。
信中的内容是朱万询问戏班子的考核进展如何了。
直到此时,陈琦方才如梦初醒,猛然意识到在赣州城中还有一支正在翘首以盼接受自己考核的戏班子存在着呢!
自己最近真的忙的忘记了。
经过一番短暂的思索后,陈琦迅速拿定主意:就让这些演员们在宴请当日直接登台献艺吧!
如此一来,既可以节省时间与精力,又能够在实际演出中更为直观、全面且深入地观察并评估这个戏班子的真实水平。
当然啦,陈琦可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计划在表演当天亲自坐镇现场,对整个戏班子展开一场全方位、细致入微到极致的考察与考核工作。
不仅如此,陈琦更是别出心裁地并未任由戏班子自行挑选演出剧目,反倒是亲自选定了多达十余幕的剧本,并明确要求戏班子务必严格依照其规定来进行演绎。
有趣的是,在陈琦所指定的这十几部剧目中,绝大部分竟然都是精彩纷呈的武戏,相比之下,文戏则少得可怜,甚至其中还有两幕剧简直堪称纯粹的武打剧,从头到尾丝毫不见半点文戏的影子。
那么,陈琦为何要这般独具匠心地作出这样的安排呢?
原来啊,这里面可是大有门道的……
今日这戏班子前来乃是专为陈琦这位尊贵的楚王殿下设台献艺的,他们满心期待着能通过楚王殿下的严格考核与最终裁决。
然而,只有陈琦本人心知肚明,其实他最为关注的并非仅仅是戏班的演出本身,而是想瞧瞧这帮演员们,当置身于一群满身泥巴、粗俗不堪的“泥腿子”观众瞩目之下时,究竟能够展现出何种风貌。
毕竟,陈琦对于正在修筑楚王庄的这群工人的真实水准,可是有着相当清晰且准确的认知呢。
要知道,在这些人当中,绝大多数人的文化程度简直堪称胎教级别!
他们中的很多人大字不识几个,有的甚至连自己那简单至极的名字都无法书写,以至于每次需要签字画押的时候,只能采取画“十字”或是画“圆圈”这般原始而粗糙的方式来替代。
如此一来,面对这样一群观众,那些咿咿呀呀、咬文嚼字的文戏一旦上演,无疑等同于对牛弹琴,更像是向瞎子抛媚眼一般徒劳无功。
因为这些观众压根儿就不可能听懂那些复杂晦涩的文戏到底在吟唱些什么。
不过嘛,情况一旦发展到武戏部分,那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
当两名演员如猛虎下山般跃上舞台,瞬间便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时。
此时此刻,谁对谁错已不再重要,他们所施展的各种表演技巧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台下的工人们目光紧盯着舞台,眼中闪烁着兴奋与好奇的光芒。对于他们而言,这场表演实在是太有意思了!
这两位演员之间激烈的打斗场面精彩纷呈,仿佛将他们带入了一个充满热血与激情的江湖世界。
每一招一式都那么精妙绝伦,让人不禁为之倾倒。
工人们并不在乎这两名演员为何要大打出手,也不关心最终究竟会打成何种局面。
他们唯一关注的,便是这场打斗是否足够精彩、足够好看。
只要能让他们感受到那种紧张刺激的氛围,令他们心潮澎湃、难以自拔,那就已经足够好了。
当演员们展现出高难度的动作和惊险的招式时,台下的观众们纷纷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