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中钧显然也不傻,他深知此刻局势的微妙,连忙抱拳,声音颤抖,唯唯诺诺地说:“陛,,陛下,臣,臣还是先护着你回长安吧!”
新帝脸色阴沉,拉着脸说:“回长安的路朕认识。” 接着,新帝挥手,韩呈立刻恭敬地上前,弯腰倾听。新帝大声地说:“传旨,侯中钧九族全部羁押,关入大理寺天牢。” 候中钧听完,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差点吓的瘫软在地,只好在几个亲随的搀扶下,勉强上了马,朝着来时的路往回走。
新帝看着他的背影,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随后说:“走,我们赶紧回长安。陶冠,回去后你抓紧把城防的禁军调动到皇宫里一些。” 陶冠低头,恭敬地回答:“是。”
刚要转头的新帝忽然又想起一事,说道:“韩呈,替我给东都李康选写封家书,内容要恳切态度要诚恳,叙叙旧聊聊家常!” 韩呈眼神里先是闪过一种惊奇,似乎对这突如其来的旨意感到有些意外,但很快恢复了恭敬的神色,说:“遵旨!”
在那片刚刚经历过激烈战斗的战场上,硝烟尚未散尽,胜利的喜悦却已弥漫开来。这场规模宏大的战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禁军们缴获了河东的全部辎重和兵器,堆积如山的战利品,仿佛在诉说着这场战斗的辉煌。
禁军们此刻正兴高采烈地就地埋锅造饭,袅袅炊烟升起,为这战后的场景增添了几分生活的气息。禁军中四五品阶的将军和十几个有品阶的副将以及一百多都尉级的军官都围在一堆熊熊燃烧的篝火旁,热烈地讨论着下一步的行动。他们的脸庞被火光照亮,眼神中透露出兴奋与期待,同时也夹杂着对未来的思索。
有人主张休整几日后,去攻克太原。毕竟那里曾是北都禁军之前的首府,是他们先统帅李业的封地,对于许多禁军将士来说,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意义。他们渴望夺回这片曾经属于他们的荣耀之地,让北都的辉煌重现。然而,禁军中至少有七八万人是之前南衙北衙和咸阳的驻军,他们对太原并没有那种刻骨铭心的必须攻克的想法。在他们看来,大同才是关键,直接把晋王的老巢给掀翻,才能给予河东军致命一击,永绝后患。于是,双方各执一词,一时间意见分歧很大。
李振站在中间,神情专注而认真,静静地听着他们各自表述立场。他眉头微蹙,不时微微点头,思考着各种可能性。朱全忠则坐在篝火前,手中拿着一块烤肉,大口啃着,时不时地插句嘴,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虽说在意见上存在诸多分歧,但在继续打击河东军和消灭晋藩这个大方向上,众人的意见却是高度统一的。
就在这时,谁也没有注意到,候中钧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站在了他们后面。他静静地听了一会儿将领们的争论,见众人意见有分歧,心里不禁一阵偷乐。他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对自己有利的局面。随后,他故意大声地干咳嗽了几声,试图引起众人的注意。
众人寻声看去,离得近的几个都尉立马恭敬抱拳,齐声喊道:“大帅。” 其他人这才注意到那个大腹便便的人是战前皇帝亲自任命的中军司马大元帅。现场所有的都尉军官都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将军,只见几个将军并没有立马行礼,而是齐齐地看向朱全忠,似乎在等待他的反应。
现场气氛顿时变得有些诡异,候中钧也敏锐地感受到了这微妙的变化,后背不经意间有一丝丝凉风掠过,他不禁打了个寒颤,但还是壮着胆子说:“此战,诸位表现英勇,超乎我和陛下想象,诸位辛苦了,朱将军更是辛苦,我定奏明陛下,给你请功!”
此话一出,众人却无人回应,现场一片寂静,只有篝火燃烧发出的噼里啪啦声。朱全忠依旧低头啃着烤肉,仿佛没有听到候中钧的话一般,根本不予理会。李振见状,朝着朱全忠身后一个他们南大营的都尉使了个眼色。那都尉会意,按着腰间的刀柄,大步跨上前,恶狠狠地说:“用得着你奏明?你不是跟着那狗皇帝跑了吗?还回来作甚,想看看我们等死绝了没有吗?”
另一个北都禁军的副将此刻怒气值已经到顶,他满脸通红,大声吼道:“妈的,我们大帅李业是怎么死的?先帝是怎么死的?我们跟河东拼命替皇家复仇,他却脚底抹油溜啦,视我等如鹰犬吗?”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愤怒与不甘,仿佛要将心中的积怨全部宣泄出来。
一时间,禁军的将佐们纷纷声讨,现场一片混乱。有人挥舞着拳头,大声咒骂;有人情绪激动,甚至人群中有人抽出横刀,叫嚷着:“先杀了他,再追上那狗皇帝砍了!我拥护朱将军!”
候中钧吓得脸色苍白,急忙躲到朱全忠身后,颤抖着说:“你们想干嘛?要造反吗?那可是要杀头,灭族的!”
不知道是谁带头喊的:“杀了他,夺长安,杀了他,夺长安!” 这一声呼喊仿佛点燃了众人心中的火焰,气氛一下就被点燃到了极点,众人纷纷跟着叫着:“杀了他,夺长安!” 声音响彻云霄,在战场上回荡。
此刻,李振抬手大喊:“安静!” 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瞬间压过了众人的喧嚣。众人渐渐安静下来,目光都集中在李振身上。李振清了清嗓子,高声说道:“既然大家不想效忠皇家了,那么我们就拥护朱将军做我们的大帅,如何?”
众人齐声高呼:“好!” 接着李振又高声地说:“此刻,我们大战刚结束,损失很大,伤亡也不小。河东经历此一败,短时间内不会卷土重来。我们还是休整后回长安,毕竟我们的家眷都在长安。等跟皇帝讨来明确的旨意,我们再决定要不要再次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