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翠花从罗鸣扬那里听闻,齐国竟然胆敢前来侵犯时,她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惊愕和忧虑。
马上又要打仗了,打仗就要死人,而更让她震惊不已的是,原来齐国手中,居然也拥有着土炸弹这样强大的武器!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一般,击中了翠花的心头,刹那间无数个念头,在她脑海中飞速闪过。
突然间,一个人的身影浮现在她的脑海之中——那位神秘的穿越女鲁静茹。
要知道,整个大夏国,能够制造土炸弹的兵工厂,一直牢牢地掌控在皇帝陛下的手中啊!
而且,为了确保兵工厂的安全与保密性,皇帝可是煞费苦心。
他对负责制造土炸弹的人员,进行了一遍又一遍严格的筛查和甄选,所选用之人无一不是绝对忠诚、靠得住的亲信。
然而如今,齐国却不知通过何种途径,获得并使用了土炸弹,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难道说……制作这些土炸弹的正是那个,消失已久的穿越者鲁静如吗?
如果真是如此,那是否意味着,鲁静如已经成功逃离了大夏国,并投身于齐国呢?
一连串的疑问,涌上翠花的心头,令她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犹记得那一年,沈沁梅的所有底细,皆被鲁静烟给揭露得彻彻底底。
回想起来,似乎就在那年,沈沁梅曾提及鲁静烟外出旅游去了。
时光匆匆流逝,这么多年过去了,始终未曾听到,有关她的半点消息。
众人原以为,她或许早已客死他乡,谁能料到,她竟然辗转去到了齐国。
据鲁静烟所言,自从沈沁梅被鲁直忠休弃之后,没过多久,便命丧于她位于京城的,那座小巧的二进小院之中。
周遭的邻居们纷纷表示,已有许久未见其人影。
然而,某段时间,当有人从那座小院外经过时,竟嗅到一股浓烈刺鼻、令人作呕的恶臭气味。
这股异味弥漫开来,引得过往行人,无不掩鼻而行。
最终,实在难以忍受,这般难闻气味的邻居们,选择前往官府报案。
京兆尹在接获报案之后,迅速派遣了数名衙役前去开启那座小院的大门。
待他们踏入屋内,眼前的景象令人毛骨悚然——只见床上一具已经腐烂的尸体。
她的身躯之上,密密麻麻地爬满了蠕动的蛆虫,整具肉身更是早已腐败不堪,散发出阵阵令人窒息的恶臭。
后来,刑捕房的捕快与杵作对现场展开了仔细勘查。
经过一番推断分析,他们发现在房间内摆放着一个烧炭的炭盆,而且整个房间的窗户都被紧紧关闭,严丝合缝,密不透风。
由此可以推测,沈沁梅很可能是因烧炭取暖,且通风不畅,导致中毒身亡。
又或者,她是否是有意寻短见,以这种方式结束自己悲惨的一生呢?这一切不得而知……
捕快也去鲁直忠那儿查过,鲁直忠说自从写了休书给沈沁梅,再也没有去联系过她了。
当翠花听闻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怀疑和推测。
以她对沈沁梅这个人的了解,那个心狠手辣、阴险狡诈的女人,怎么可能会选择自杀这条路呢?
在翠花看来,沈沁梅的狠毒程度,绝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她必定不会轻易放弃生命。
翠花断定沈沁梅极有可能,是死于一氧化碳中毒。
毕竟像她那样心思缜密、多愁善感之人,由于身边丫鬟的背叛,而变得疑神疑鬼,不再信任任何人。
独自居住在那二进小院里,沈沁梅孤独地生活着,没有人关心她的死活。
她的尸体开始散发出难闻的恶臭,这股刺鼻的气味才引起了,周围邻居们的注意。
若不是这股臭气弥漫开来,恐怕都无人知晓,她已经命丧黄泉。
倘若再晚一些发现,或许等到那些蛆虫将她的腐尸啃噬殆尽之时,所留下的便只有一具阴森可怖的白骨了吧。
想到这里,翠花心中暗自感叹,命运的无常与人生的多变。
如今齐国所拥有的土炸弹,极有可能与鲁静如这个穿越女子有关联。
要知道,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烟花爆竹这种看似寻常之物,实际上却蕴含着巨大的杀伤力,足以致人死命。
所以,这位来自现代的女子,知晓其中的奥秘,并将其运用到齐国的武器制造之中,并非完全不可能之事。
而齐国知道大夏国的秘密武器土炸弹。由此鲁静如想到烟花爆竹,来深入探究土炸弹的制作原理和技术。
能成功制造出土炸弹,也是早晚的问题。
与此同时,皇帝听闻此事后,心中也是颇为震惊。
为确保万无一失,他立刻下令对自家的兵工厂,进行逐一排查。
一番彻查下来,并未发现任何形迹可疑之人。
这让皇帝不禁陷入沉思:本国研制土炸弹已有多年历史,现在兵工?的土炸弹,已经经过多次改良, 变成了威力更大,拥有更强的爆炸力。
其他国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到相关技术并加以研究改进,从而成功仿制出来,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只是如此一来,各国之间的军事力量对比,恐怕又会发生微妙变化,局势愈发变得不可控起来……
翠花和罗鸣扬商量,这次皇帝肯定要派人去收复失地,派其他人翠花有些不放心,因为有个穿越女。
穿越女知道的现代知识,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古代人是无法估量的。
所以翠花希望鸣扬去争取,这个出征的名额,她要跟着鸣扬去会会这个穿越女。
翠花不希望因为她的野心,弄出更多这个时代没有的军事力量,来打破这古代文明。
让老百姓,又处于战乱之苦,如果鲁静如能以现代的认知,带领老百姓过上富足的日子,翠花都不想管。
可她一弄出武器,首先就是发动战争,让老百姓又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翠花不能忍。
第二天大朝会上,众大臣正在讨论派谁领兵出征,又收到了三江府的急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