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在对方言梅做了一次“抚阳”五针之后就老老实实继续四针。方言梅的身体和吴玲玲不同,欲速则不达,肿瘤的遏制要步步为营。
不像吴玲玲,要想体内毒素排出,必须要热力加身这样才能够与头顶的七根银针形成呼应。
即使这样吴玲玲的排毒治疗也是举步维艰。
让他心里抓狂的是吴玲玲付出了这样大的代价而每次排毒的效果却是微乎其微。
可内治的药物他又不敢多下,现在还是以护住对方脏腑争取肝部功能恢复为主,只是这过程真的是太慢了。
张三想看到吴玲玲腹部绞痛的情况始终也没有出现。
“要不还是去楼上谈吧。”宋主任及时发出邀请,这里也确实不是一个谈话的地方。
上楼进了房间单所长立刻开门见山,“张医生,我们想确认一下这份报道的真实性。”
“在港岛我确实参与了实验,也救治过一些戒毒者。。。。。。”这种事情没必要隐瞒,张三就把事情经过讲述了一遍。
但他向对方强调,他只是参与了实验的一部分,具体数据和后续的跟踪观察他一无所知。
“全部都是中医干预,没有任何其他方式的辅助?”单所长提出疑问。
“我参与的那些都是中医治疗。”
“你是怎么看待戒断反应呢?”单所长想和张三探讨更深入的东西。
“我没有研究过这个。”张三实话实说,当初他只是把那些人的所谓反应当做病症来看,“他们表现出症状,我只是对症治疗。”
这个回答让单所长有些失望,这种理念并不出奇。他们也是这样在做,但效果只能说一言难尽。
如果对方没有隐瞒,那就只能把这种情况归结于中医的功效上了。
“戒断率呢?”单所长不死心。
报道中说戒断率为100%,这一点他是相信的,但要看怎么对比。如果仅仅是统计戒毒所从进到出的的数据,他的所也可以做到。
只要是进了戒毒所,断了毒源,那些人只有戒毒一条路可走。戒不掉那就多住几天,总有戒掉的时候。
他关心的是这些人员出去后的复吸率,如果有复吸人员再进戒毒所,那这个戒断率就会很低。
内部有过统计如果加上复吸,真正的戒断率5%都不到,甚至可能还会更低。
复吸现象是吸毒人群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戒毒工作一直希望能够解决的问题。
从公从私单所长都希望张三能在这方面给他提供一些帮助。
“这个我是真的不懂。”这些问题太专业,张三也仅仅是一个中医。
这下单所长彻底失望了,想了想还是提出了想法,“张医生有没有兴趣和我们一起把这个实验继续下去,你个人如果有什么想法可以提出来,我们会尽力满足。”
国内在戒毒领域和戒治手段上还处于极低水平,戒毒者被强戒后的稽延性症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在很短时间内复吸。
尤其是在2年的强戒期,戒毒者难以度日,致使复吸率高居不下。
对方虽然不是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但在戒毒方面已经做出了成绩,单所长实在不愿意就这样轻易放弃。
但很遗憾,张三没有给他一点希望,直接选择拒绝。
对于张三来说,时间才是最珍贵的。手中病人这么多,还有几个需要特殊治疗的患者,他很清楚自己该做什么。
等客人走后,张三第一时间就拨打了罗慧敏的电话。对方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冒然把事情宣扬了出去,他觉得自己应该听听对方的解释。
可电话始终是无人接听状态,再打还是如此,最后他也只能放弃。
到了晚上回到住处,张三继续拨打罗慧敏电话。
这次电话接通了,但话筒中却只有呼吸之声。连喂几声依旧没有得到回应,这让他瞬间没了脾气。
举着电话听着对方清晰可辨的呼吸,他想说些什么可一时之间又不知从何处开口,僵持一会也只好默默挂了电话。
他以为回来之后一切也就真的结束了,没想到罗慧敏会给他上演了这一出,此时他的心里矛盾至极,不知道是该感谢还是应该抱怨对方。
他理解罗慧敏的行为,无非是想为自己成名造势。可他真的不需要,今天戒毒所来人就能说明成名之后有很多麻烦会接踵而至。
有时候虚荣心作祟他也渴望过有朝一日能够成为杨老那样的人物,出门有警卫护身,一句话说出应者如潮。。。。。。
可冷静后自问是否真想过那样生活时,他又给出了否定答案。他很清楚自己不是老师,所以杨老的生活并不适合他。
后续几天果然有麻烦找上门来,有媒体找到医馆想要对他采访。
张三的应对也极为简单,报道中的人和他没有任何关系,只是重名而已,而且他也从没有参与过什么戒毒实验。
先后应付了几批记者,这件事也就慢慢冷了下去。这种事情在国外可能会有持续热度,在国内并不会引起多大反响。
国情不同,认知也就会有很大区别,其中细节只能慢慢品味。相比娱乐圈的各种热点新闻,港岛的这篇报道水花都算不上。
之后胡教授又联系了他,直言受单所长所托想请他去戒毒所做几次教学治疗。
张三奇怪戒毒所居然能够联系到胡教授,但还是婉言谢绝了对方,不是不尊重胡教授,实在是他知道一旦有了开始这种事情就会源源不断。
还有一点原因就是他讨厌看到那些人不人鬼不鬼的存在,那些人会让他从生理上就能生出一种厌烦。
当初在港岛如果不是因为对罗慧敏莫名其妙的有了好感,他也不可能坚持把实验进行下去。
更何况华莱尔即将来京,有点时间他更愿意陪伴这位老朋友。
华莱尔也看到了转载的那篇报道,电话里他调侃张三,“亲爱的张,你知道有多少人想要和你展开深度合作吗?
我想他们会很愿意出高价从我这里获得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