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西征之前,武从文就改革了军制,当时他人还在临安。
北宋的军职体系太混乱了,徽宗赵佶的政和官制改革不但没有改善,反而乱上加乱,居然搞出了五十三阶武职,关键是很少能和实际工作对应得上。
这其实也是崇文抑武的一种表现,是文官集团对武人的一种打压,就是要让武勋爵位变得一文不值。
为了重建军队的荣誉感,武从文参考了两汉和大唐旧制,结合脑袋里的后世记忆,重新设计了一套军衔标准,既重铸武人地位,也便于战场指挥。
【以下九百多字简单介绍新军制和军衔级别,不感兴趣的大大们可以跳过哈。】
在介绍军衔之前,先简单说一下军队的编制。
大名鼎鼎的“三三制”,是适应热武器战术而生的,在冷兵器、至少是冷热混用的时代并不适用,所以大武军队的编制还是沿用旧制,即逢二、五、十进阶。
军中五人成伍,设伍长;十人成什,第一伍伍长为什长,第二伍伍长为假什长【“假”即“副”】。
这是最基层的军官。
五什为一屯,50人,设屯长、假屯长各一人,分别由第一、二什什长兼任。
两屯为一曲,100人,设军侯、假军侯各一人,分别由第一、二屯屯长兼任。
五都为一营,500人,单设军司马一人,假司马一人。【至此以上不再兼任,以下不再赘述。】
五营为一军,2700--2750人【其中2500战兵,250--300辎重兵】,单设校尉一人,假校尉两人。【通常一军就是一个最基本的野战单单位。】
两军为一卫,5500人【其中5000战兵,500辎重营】,设卫所【指单独军营】,单设中郎将一人,假中郎将两人。
再往上则根据不同战况需要另行编组,领军将领授将军衔。
屯长、军侯、军司马、校尉、中郎将、各号将军就是军职,与实际工作内容一一对应。
与之相配的军衔,由高到低为:
元帅,对应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不常设,无实际职权,仅代表身份。【军事方面的日常管理者仍是太尉,属文职,配参谋班子,掌管日常训练、人事调配、计划制定等。】
上将,对应前、后、左、右四大常设将军,通常负责一地卫戍,麾下人数不定。
如武松就是燕王兼领前将军,领六卫三万余人马坐镇燕京;王禀生前为晋国公兼领后将军,领近五万西北军坐镇太原;岳飞因扫荡江淮之功,官拜左将军,坐镇江宁,总领江南六万兵马;右将军之位暂时空缺。
注意,王禀战死后,西军改制,从此武将不涉民政,军政彻底分开。
中将,对应四征、四镇将军,不常设,事罢即撤,仅为荣誉称号。
如留守黄龙府的扈成,就被暂时拜为征北将军,等到东北地区被彻底消化后就会去掉这个封号,仅保留中将军衔。当然,到时候肯定是要因功封爵的。
少将,对应诸如龙骧、伏波、度辽、强弩等杂号将军,也是因事而设,事罢即撤。
说白了就是将军以上的军衔,并不与实际率兵多少一一对应,那是从校官开始的。
上校军衔,对应一卫主官中郎将,中校对应一军主官校尉,少校对应一营主官军司马;上尉对应一曲主官军侯,中尉对应屯长。
带“假”字的降一级,最低的假屯长就是少尉军衔。
再往下的就是士兵了,包括什长和伍长,都属于“兵头将尾”的存在。
......
李逵那黑厮其实领兵从没超过500人,经常作为武从文的亲卫营长存在【陈二狗是贴身护卫,类似警卫员的存在】,论实际职务就是个军司马,即便高配也就是个校尉,能混上上校军衔完全是因为武从文照顾老兄弟,单独给他开了后门儿。
不过那憨货也不在乎,只要有酒有肉有架打,什么官职根本不放在心上。
就这种人,怎么会领了个督造江南贡院的差事呢?
江南的各方势力一致认为,这是陛下又一次照顾功臣,赏了他一个肥差。
以己度人,他们这么认为倒也颇有道理。
至于真实原因是什么?
大家伙猜!
总之就是被武从文强行派到了江南,李逵一开始还老大的不愿意,可很快就发现了好处,这黑厮动春心了......
就李逵那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的德行,军中文化课考试都常年不及格、经常挨军棍的主,哪有心思老老实实监工?
就算有那心,也没那个本事啊,连他妈账本儿都看不明白!
于是这厮在工地睡了几天大觉之后,就开始翘班了。
临安作为江南精华荟萃所在,好吃的、好喝的、好玩儿的,各种以前见都没见过的新鲜玩意儿,一下就把这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土包子给迷住了。
试探着翘了几天班后发现屁事儿没有,这厮就彻底放飞了自我,整天满大街的乱逛,每晚都喝得酩酊大醉。
不过这黑厮也是奇怪,工作不上心,却也不是个贪图享乐之辈,不久就对吃喝玩乐失去了兴趣,于是便将目光投向了城外,那里才是属于他的广阔天地。
开始的时候还只是在临安城附近溜达,找个人多的酒馆,也不管条件好坏,点上两坛子酒,就能和一帮老农、闲汉吹牛打屁上一整天。
可很快这厮就越跑越远,有时甚至连续几天都不回临安城,彻底把督造江南贡院的差事忘到了脑后。
这一日,李逵又一次晃悠到了越州【即今绍兴,在临安东南】城边的一个小镇,镇里一家馆子里的黄酒味道极好,让他念念不忘,结果就让他撞上了一桩不平事。
离得老远,李逵就听见酒馆方向闹闹哄哄,不过他也没有在意,那里生意好,每天都客流不断。
待得走到近前,他才发现事情不对,原来是十几个泼皮围住了一对父女,正在推搡吵嚷,周围围了一大圈看热闹的。
李逵心下好奇,便揪住一个路人询问怎么回事儿。
那路人热闹看得正入神,被人打扰了自然不爽,下意识就要开口骂人,却一转头看清了李逵那粗壮的身材和一脸横肉,顿时就憋了回去,老老实实的答道:“那对父女原本在这酒馆门口卖艺,结果突然来了一伙人,说这里是他们的地盘儿。”
李逵奇道:“他们的地盘儿?我前几次来这里也没见有人摆摊啊?”
路人叹道:“谁说不是呢?我家就是这镇上的,每天都打此过,这酒馆门口根本就空着,那群泼皮根本就是故意找茬。”
李逵从小混江湖,类似的事情见得多了,立刻心下了然。
不过他并不是鲁智深那种侠义心肠的性子,没想着替人出头,便又随口问道:“我听那父女不像本地口音,遇上了麻烦收摊子离开便是,怎么又闹起来了?”
路人道:“那父女本是要收摊离开的,结果那群泼皮又说他们扰了自己生意,要人赔偿,一开口就是二两银子啊!”
李逵讶道:“这不是欺负人吗?”
路人瞅瞅他,突然咧嘴一笑,还挤了挤眼睛,“还不是看人家闺女长得好,想要趁机占些便宜。你仔细看,他们推推搡搡的,手却尽往人家姑娘身上招呼。”
李逵终于起了些许火气,大步上前拨开了人群。
就在这时,前方突然响起一声少女惊呼,随即便是一片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