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到——”那尖细的声音仿佛带着一股穿透力,我的心也跟着提到了嗓子眼。
林郡守立刻带着我跪倒在地,屏息静气地听着宣旨官用那抑扬顿挫,字正腔圆的语气宣读着圣旨的内容。
“...海县戴氏小宇,勇于创新,造福一方,特令前往凉州府,推广新技,以惠民生...”
凉州?我心中暗暗思忖着,那是大晋版图上比海县更为广阔富饶的地方。看来,我的那些技术,真的引起了朝廷的重视。
“臣,戴小宇,接旨谢恩!”我双手接过圣旨,心头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这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认可,更是对创新,对进步的肯定。
送走钦差,我立刻着手准备前往凉州的事宜。郑秀才帮我收拾行李,脸上满是兴奋和担忧交织的神情,“戴大哥,你这一去,可要多加小心啊。”
我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放心吧,我心里有数。”
凉州府果然不同于海县,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处处可见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当我开始推广新式农具和种植技术时,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阻力。
“什么?不用牛耕田,改用这种奇形怪状的铁器?”一个老农看着我带来的曲辕犁,满脸的怀疑,“这能行吗?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耕种的,我看你就是瞎胡闹!”
“是啊,是啊,”另一个农民也跟着附和道,“还有这什么新作物,长得稀奇古怪的,能吃吗?我看还是种咱们的老品种稳妥!”
面对他们的质疑,我没有生气,而是耐心地解释道:“各位老伯,我理解你们的心情,但请你们相信我,这些新技术都是经过反复试验的,能够有效地提高产量,改善生活……”
“试验?谁知道你那试验是不是真的!”一个身穿儒袍,头戴方巾的中年男子走了过来,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屑,“我等读书人,讲究的是‘格物致知’,‘温故知新’,岂能被你这些奇技淫巧所迷惑!”
我认出他是凉州府学府的周学士,在当地颇有声望,看来想要说服这些固守传统的学者和农民,并非易事啊……
周学士轻蔑地扫了我一眼,拂袖而去,留下我在原地苦笑。看来这改革的路途,注定不会平坦。我深吸一口气,决定先从最实际的入手——说服农民。
我在城郊租了一片荒地,亲自示范新式农具的使用方法,并同时种植了传统作物和新作物,进行对比实验。烈日下,我挥汗如雨,皮肤晒得黝黑,但这辛苦在看到作物生长差异时,一切都值得了。
一个月后,我邀请了之前质疑我的那些农民前来参观。他们看着那片试验田,眼睛都瞪大了。传统作物这边稀稀拉拉,而使用了新技术和新作物的区域,则是一片绿油油,长势喜人。
“这……这怎么可能?”之前那个质疑我瞎胡闹的老农,指着那片茁壮成长的作物,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我笑着解释道:“新式农具能更深地翻耕土地,让土壤更加肥沃。而这些新作物,是我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精心挑选的,自然更适应这里的环境。”
“我活了大半辈子,还没见过这样的景象!”另一个农民感慨道,“戴先生,你说的都是真的?这些新技术真的能提高产量?”
“眼见为实,我不会欺骗大家。”我自信地说道,“当然,任何新技术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我愿意毫无保留地将这些技术传授给大家,一起努力,改善生活。”
我的真诚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他们纷纷表示愿意尝试新技术。我开始在各个村庄奔走,手把手地教农民们使用新农具,讲解种植技巧。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接受新技术,我的试验田也从最初的一小块,扩展到了几十亩,上百亩。
然而,就在我为这小小的胜利感到欣慰时,却收到了周学士从府城传来的消息。他神情凝重,语气急促地说道:“戴先生,不好了!凉州北部……凉州北部……”
周学士的语气急促而断断续续,仿佛经历了一场噩梦。我心头一紧,一股不好的预感涌上心头,“周学士,凉州北部怎么了?您慢慢说。”
“凉州北部……遭遇了罕见的冰雹!许多农田都被毁了,损失惨重啊!”周学士痛心疾首地说道,“而那些采用了你新技术的农田,受灾尤其严重……”
我的心猛地一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涌上心头。难道我的努力,最终却害了大家吗?来不及多想,我立刻带着人马,赶往凉州北部。
一路上,随处可见受灾的景象。原本金黄的麦田,如今只剩下一片狼藉,被冰雹砸断的茎秆,无力地倒伏在地上。我强忍着心中的悲痛,挨个查看受灾情况。
正如周学士所说,采用新技术的农田,受灾情况确实更为严重。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农民,看到这一幕,开始指责我,说我的技术是异端邪说,是招来灾祸的根源。
面对质疑和指责,我心中五味杂陈。我无法反驳,因为事实就摆在眼前。难道我真的错了?难道我的努力,最终只会带来灾难?
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仔细回想这段时间的经历,一遍又一遍地翻阅着我从现代带来的书籍。我仔细分析了凉州的地形、气候等因素,并将这些信息与受灾情况进行对比。
终于,我在一本地理志中找到了答案。凉州地处高原,气候变化无常,春季回暖快,更容易出现冰雹等极端天气。而我推广的新作物,因为生长周期短,产量高,所以播种时间比传统作物要早,也就更容易受到倒春寒和冰雹的袭击。
我恍然大悟!原来,灾害并非完全由新技术引起,而是由于当地的特殊地理和气候条件导致的。我欣喜若狂,立刻将我的发现告诉了周学士。
“戴先生,你的意思是,这场灾害并非你的错?”周学士听完我的分析,眉头舒展开来。
“是的,我们不能因为一次意外就否定新技术的价值。”我坚定地说道,“我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大家渡过难关!”
我开始着手研究应对之策。我查阅资料,走访当地老农,虚心请教,终于找到了一种名为“土窑育苗”的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提前在室内培育秧苗,等到天气稳定后再进行移栽,可以有效避免倒春寒和冰雹的危害。
我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周学士,他听后连连点头,“好!好!这个方法好!戴先生,我相信你一定能解决问题!”
我深吸一口气,望着窗外受灾的农田,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担忧,也有对解决问题的决心。我握紧拳头,喃喃自语道:
\"一定会好起来的……\"
凛冽的寒风从耳边呼啸而过,带着初春的寒意,却吹不散我心头沉甸甸的愁绪。放眼望去,原本应该是一片金黄的麦田,如今只剩下满目疮痍,断裂的秸秆无力地垂在地上,仿佛在无声地哭泣。
“戴先生,您已经在这里站了很久了……”周学士的声音在我身后响起,带着一丝担忧。
我转过身,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我只是在想,该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天灾难测,人力有时而穷啊……”周学士长叹一声,语气中充满了无奈。
“不,我不相信!”我猛地握紧拳头,语气坚定,“天灾我们无法控制,但我们可以想办法减少损失!土窑育苗只是第一步,我们还可以研究更耐寒的品种,改进灌溉技术……”
我顿了顿,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周学士,你说,我们能不能建立一个专门研究农事的机构?将有经验的老农和像您这样的学者聚集起来,共同研究如何提高粮食产量,抵御自然灾害……”
周学士的眼睛亮了起来,抚掌道,“好主意!老夫研究农学多年,一直苦于闭门造车,若是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能事半功倍!”
我点点头,心中燃起一丝希望的火苗。“没错,我们需要集思广益,才能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
一阵寒风吹过,我忍不住打了个寒颤。望着远方灰蒙蒙的天空,我的心中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预感: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周学士,”我深吸一口气,转头看向身旁这位老先生,沉声说道,“我们需要尽快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