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民心者得天下。
这句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所述的警世民言,在此刻于历朝古人们的心中,发出了声如洪钟般的回响。
“兴盛之道,天下至理,原来早在先秦之时已有圣贤告知了我等,然我等庸人却仍只顾贪图私欲,以至朝廷腐败、赋税苛重、民生艰难,终以失民心而亡国!”
“后世中国已经用无数血泪为我等探明了这条大道,上苍已经用这道天幕为我等造出了这道洪流,我等世人只需顺势而为,凡敢逆天而行之人,皆会像那国民党一样兵败如山倒,淹没在洪流之中,成那青史之上的罪人!”
……
【数以百万计支前百姓用真心运送到淮海前线的军粮,岂是国民党军掺了石子沙砾所能比的。
而除了这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以外,还有淮海战场上的另一大奇迹,是解放军民们昼夜不停挖掘的,规模极其宏大的交通壕。
虽然暂无整个淮海战役中交通壕总长度的确切权威统计数据,但仅双堆集战场,中原野战军的主要交通壕就长达十二万米。
为了减少伤亡,逐步缩小对黄(维)兵团的包围圈,同时也让十二兵团的机械化失去优势,中原野战军开展了浩大的地平线以下战术。
因为规模实在巨大,且每天都有新的交通壕在向国军第十二兵团靠近。
所以错综复杂的交通壕中还诞生了像城市街道般的道路名称。
每个分支路口都有以中国各大城市命名的路标。
如南京路、天津路、北平路……
而这样的交通壕中,也必不可缺地出现了如同城市般的公共设施。
像分布各处的救护所,前线受伤的战士能够在第一时间里被送到这些救护所进行救治,以最大努力减少战士们的伤亡。
俱乐部,这种名称属实前卫也属实与战场不太契合的场所,却也出现在了交通壕的后方。
长期处于高压之下的解放军战士们,也是需要喘息和放松的。
而俱乐部的内容多以戏剧、快板、皮影戏、声乐内容为主。
连俱乐部都有了的交通壕,自然不会缺了宿舍、伙房、饮水处、茅房等生活设施。
随着交通壕越靠近前线,也会越发回到战争的本质。
地堡、观察哨、防空洞、弹药库、暗道。
可是视这样的交通壕为掘进战术的极致应用。
也是解放军将土木工事运用到登峰造极的明证。
就连解放军的敌人都曾说道:
“如果让对手在阵地上挖上一天,用炮轰就已经没用了,挖上一个礼拜,什么武器都没用了。”
而中野能在双堆集全歼第十二兵团,除了炉火纯青的土木工事外,还有一大致胜法宝,飞雷炮。
也就是前文所提到过的没良心炮。
不过早期的飞雷炮并不是使用废弃汽油桶,所以与前文所述的有些许不同。
它是在地上挖出一个朝向敌军阵地的倾斜深坑,底部放置发射药包,中间是隔离铁板,隔离板之上再是作为炮弹的炸药包。
同样是点火后利用底部炸药爆开发射炸药包。
不过因为挖出的倾斜深坑很难做到圆滑,发射时炸药包会受到坑壁阻力,气密性也不够,所以炮击距离不够理想。
另外每次发射一遍后就得重新修整发射坑,有时候更是直接炸塌,所以后来才有的利用汽油桶做炮管,发射效率与炮击距离直线上升。
虽然结构原理与材料朴素到简直不能再朴素,甚至称得上寒酸,但那动不动就十几二十斤的炸药包,其威力比一般的炮弹威力还要大。
甚至于一发就能炸掉一个碉堡。
超大的装药量,极其猛烈的冲击波,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杀伤半径。
敌人步兵往往身上什么伤都没有,却总在炮击过后七窍流血而死。
彪悍的威力,也让它因此得名没良心炮。
这种武器的诞生,让解放军战士们也可以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尽可能少地用血肉之躯带着炸药包冲锋去炸敌人的工事与坦克。
中原野战军能够仅以百分之二十五的伤亡率,全歼兵力相当的十二兵团,可以说没良心炮居功至伟。
另外极大加速十二兵团这支国民党手中王牌部队灭亡的,还有国民党军第110师师长廖冠洲(名运周)的关键率部起义。
如果说十二兵团是国民党的王牌,那么廖冠洲就是安插在国民党内部的一张共产党的王牌。
廖冠洲早在1927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长期在国民党军队中从事兵运工作,一直与党组织保持联系,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在国民党军队的进步军官中积极发展党员、收集情报。
他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始终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和使命,对党的事业充满忠诚。
淮海战役期间,党组织认为起义时机成熟,廖冠洲便遵照指示,抓住十二兵团被围陷入绝境后的恐慌情绪。
于1948年11月27日,黄(维)以4个主力师在坦克、飞机支援下企图突围之际,廖冠洲抓住机会冒着巨大风险率第110师临阵起义。
不过因为参与起义的110师只有五千五百人,只占十二兵团的少数。
不过这么在这么关键的时刻,这么一支力量被釜底抽薪被廖冠洲带走去了解放军那边,这使得十二兵团失去了一支重要的突围力量,再无力突围只能转入固守。
最终在中野的猛烈攻势与付出高达三万的巨大伤亡之下,十二兵团最终于12月15日被解放军全歼。
此战解放军俘虏中将兵团司令官黄(维)及以下官兵四万六千余人,毙伤四万六千余人,起义五千五百人,投诚三千三百人。
缴获各种火炮八百七十门、坦克十五辆、汽车三百余辆,以及其他大批武器弹药等。
得益于起初委员长“固守待援”命令,才给了中野创造如此战果的机会,这也更加坐实了他运输大队长之名。
而十二兵团的覆灭,使得国民党军在中原地区的主力部队遭受重创,使其在中原地区的防御体系崩溃。
为人民解放军后续在中原地区以及中国其他地区的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标志着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胜利结束,为淮海战役的全胜奠定了关键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