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事实确实如李世民所想,这背后的推手就是赵王参军。
他为了得到空心煤的制作,策划了这一切,刚刚场面的混乱都是他安排的人,故意往蜀王府引。
原本以为,能在蜀王府内找到蜀王府庄园,用来生产空心煤的器械图纸,可是他安排的人到处翻,都没有翻到图纸。
空心煤的制作本身就没什么技术含量,原材料都能打听的到,只要愿意多实验几次,肯定能实验出来比例。
问题在于,就算知道了原材料,也能慢慢试验出配方比例,可是做不到像蜀王府那样生产。
他们都不知道蜀王府城外的庄园里,那样的器械是怎么生产和运转起来的。
如果是在李恪的蒸汽机出来之前,他们还能看个大概,因为那就是靠着骡子和驴带动。
可是蒸汽机出来后,就用蒸汽动力代替骡子了,赵王参军派人假扮成工人进去,也看不懂怎么运转的,更是连描述都描述不出来。
尤其是蜀王府的工坊,赵王参军派人进去就看到一个个超大的器械在工作,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怎么可能造的出来。
所以赵王参军才策划了这场冲突,想着从蜀王府内找到图纸,可惜什么都没找到。
没找到就算了,现在全城还加强了戒严,满大街的抓捕谁参与了打砸蜀王府。
赵王参军赶紧把参与的人都安排出城,说到底,这场暴动的主要原因,还是这些人在里面煽风点火。
赵王参军觉得,只要自己不在里面搅动,事情很快就平息。
事与愿违,长安又发生了第二次暴动。
东市,一珍珠商人的店铺又被砸了。
这次带头的是苏凤,他扯着嗓子喊道:
“还钱!你这个珍珠根本就是劣品!居然敢当上等珍珠卖我!”
“你不要瞎说!你这分明不是从我们这里买的,凭什么让我退你钱!”
众人听闻苏凤的呼喊,原本就对商人以次充好心怀不满的百姓们,情绪瞬间被点燃,纷纷附和着涌进店铺。
这家店以次充好不是第一次了,以往都是拿这个商人没办法,因为对方背后有人。
自从李寿倒台后,整个长安的珍珠行业又被重新瓜分,谁都知道这个赚钱,谁不想从中捞一笔。
人群中,一位身形瘦弱的贵公子,犹豫再三后,终于迈出了第一步。他涨红了脸,声音略带颤抖地说道:
“没错,我之前也在这买过珍珠,看着光鲜亮丽,拿回家第二天就没了光泽,肯定也是被他坑了!
今天有苏公子带头,咱们可不能再忍了!”
这话如同在干柴上点了一把火,瞬间引发了连锁反应。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颤颤巍巍地站出来,抹着眼泪哭诉:
“我那可怜的闺女,攒了好久的钱,就为了买串珍珠当嫁妆,结果买回去才发现,那珍珠里面全是瑕疵,这黑心的商人,可把我们害惨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指证,众人的气势愈发高涨。
大家纷纷围拢到苏凤身边,将那珍珠商人团团围住,眼神中满是愤怒与谴责。
商人面对这么多人,脸上依然没有任何的畏惧。
“干什么!干什么!干什么!知道这里是谁的铺子吗?吴兴沈氏的铺子!你们吃了熊心豹子胆吗?敢在这里闹事?”
这话一出,在场不少人还真泄了气。
如果这话说在西市,还没人听得懂他在说什么。
但这是东市,会来东市的,还是买珍珠这种奢侈品的,都不是什么小门小户。
吴兴沈家,这是江南的大族,虽然在东晋初期受到打击,但在刘宋时期重新崛起,成为南朝的重要军事家族。
从此,吴兴沈家一直输出军事将领,哪怕在如今的大唐,家里也有人在朝为官。
兵部四品右侍郎就是沈家人,名叫沈兴泉。
可别人怕,苏凤不怕,他爹苏烈如今是新军的领军将军,正是陛下面前的红人。
苏凤听闻商人搬出吴兴沈氏,不仅没有丝毫退缩,反而仰头大笑起来,那笑声中满是嘲讽之意。
他猛地收住笑容,双眼紧紧盯着商人,目光如利刃般锋利,
“吴兴沈氏又如何?在这长安城内,天子脚下,还容不得你们这些奸商肆意妄为!今日你不把钱退给我,我管你背后是谁,这铺子我砸定了!”
说着,他随手抄起一个摆在柜台上的精美珍珠摆件,高高举起,作势就要砸下。
商人见状,脸上闪过一丝慌乱,但仍强装镇定地吼道:
“苏凤,你别太过分!你若敢砸了我这铺子,我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此时,周围的百姓们都屏气敛息,紧张地注视着这一切。
苏凤哪管商人的威胁,在众人屏气敛息的注视下,他手臂发力,手中那精美珍珠摆件裹挟着呼呼风声,朝着地面狠狠砸去。
“哗啦” 一声巨响,摆件瞬间四分五裂,珍珠散落一地,璀璨的光芒在尘埃中闪烁,却再难掩盖这场冲突的剑拔弩张。
现场瞬间乱起来,不少人压抑着的火气也被苏凤的举动点燃,开始跟着砸起来,现场一片狼藉。
店小二连忙大喊:
“老板!老板!别傻站着了!快去搬救兵啊!”
店小二的这一声虽然在喊自己的老板,但也让在场的人反应过来。
“老板?这是南方人的铺子?”
“我就说嘛!我们北方人怎么会做出这么不要脸的事情!”
“打!狠狠的打!这些臭南方的,来我们北方要饭还敢不守规矩!”
“商人多奸诈!何况这些南方商人!”
老板趁乱跑出店铺,在门外大喊:
“来人啊!打人了!本地人打外地人了!”
这场骚乱,也因此扩大,许多南方商人来长安开的商铺都被打砸,金吾卫们这一天都在到处抓人。
大唐尚武之风盛行,不分南北,即使这些金吾卫是官兵,也一样要靠着人多才能制服许多暴走的百姓。
当李世民看到京兆少尹张文忠的公文,整个头都大了。
张文忠的公文不是来问陛下怎么办的,而是希望把金吾卫的大牢借给京兆府用用,他那里的大牢都关满了,人挤人,人挨人的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