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着一页扁舟,似乎就是目光的尽头。翻过一座山,就会看到更高的山川在远方。总有一条河流,曲曲折折不知道它从什么地方来,也不知道它最终归向何方。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世事无常总是虚无漫长。看似简单的一页,就像春秋战国,四个字之中包容万象。每一个人都在为生存和理想而不断地奔波,在苦难之中挣扎追寻。
时代的主旋律就是一个生存的代价,每一个生命都在其中,在俗世洪流之中飘忽不定,但是生命的顽强和伟大就在于从它开始的时候就对于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懵懂。
因为天命的无情,人是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开始,只能够决定自己究竟是以什么方式落幕结局。正是这种环境之下,在利益和欲望的驱使之下诞生了强弱纵横捭阖。
究竟是维护个人利益,还是要选择天道沧桑。这是个人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总会有人从芸芸众生之中惊天霹雳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之上,然后就是延绵不绝的向着一个方向进发。
从相敬如宾,到纵横交错,最终回归到天下归一四海纵横。秦帝国的出现诞生,意味自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暗潮涌动的天下局势走向分崩离析。
诸子先学的出现,在适应时代的进步。同时他们也将自己的经历和苦难寻找一条沧桑的救世之路,面对来自各方利益之间的冲击和针对,他们不得不与之周旋,甚至牺牲自我唤醒世人的良知。
有为天下为己任,自然就有为了更高的追逐而展现的灵魂。这其中有不少有趣的灵魂走了不同寻常的道路,穿越西部茫茫的荒漠,一个又一个,一群又一群的冲向前去。
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有时候又会被称之为死亡之水。即便是如此也会有人怀揣着激情出发。他们不仅仅是为了理想,也是为了能够换种方式寻求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哪怕是面对北方荒无人烟的寒冬之地,还是南方有着无尽瘴气的蛮夷之地。总是有人走出这一小步为后人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价值,当所有的信息汇总在一起的时候让人对于这个世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兼并战争不仅是秦始皇的使命,更是天下人心之所向的终点。是韩非将国家社会人民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为一个天下奠定了基础,这个基础使得大一统有了根基。
除此之外以商人身份出道,最后成为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宰相。以商人利益视角为天下局面破局。他通过利益之间的关系,建设完备的体系网络,也精准的用好了人性。
食客三千汇集百家之长,勾画出来对于未来世界的美好展望,《吕览》这本书出来之后,就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诸子百家返璞归元,这一切都不仅仅是个人的努力,更是天下所求,人心所向。
秦始皇兼并六国,看似完成了一个非常成功的伟大事业。但是这份事业本身还是存在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因为当内外之分在这个时候就是显得更加的明晰。
自从燕赵两国灭亡之后,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东胡和匈奴也是时常南下骚扰。带来的结果就是民不聊生,成为这个刚刚崛起帝国面对第一个危机。
而庞大的楚国灭亡之后,带来的不是大片土地和乐土。而是几千年来在以楚长城为分界线南方蛮夷的针锋相对,这其中最为强大的就是三苗后裔。
百越之地还是大大小小的部落,因为山川河流的阻隔。他们自身并没有因此走向强大,与此同时他们也都各自为战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外部的危机渐渐地显露之时,还有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就是天下。这是整个秦帝国正统地位的重要性的一个问题。秦始皇第一次走到这个位置上面,对于未知的一切充满了迷茫。
当听闻墨家想要前往海外探险,秦始皇就满口答应。因为他知道对于海洋的发展和开拓可以稳住以齐鲁大地为首的文人大儒,所以他必须要去做些什么才行。
历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十分的缓慢,当后人翻开历史单薄的文字时。可能会觉得那一切就是一个简单的标准答案。
殊不知这个标准答案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充满未知的选择题,正是因为在一次次的试错的过程之中发现了问题所在找到了最为直接的解决办法,最后除了答案都消散了。
事实上每一个开天辟地的人物都是希望见好就收,希望可以慢慢的将事业交给下一代人解决。只是往往事与愿违,他们在站在高峰的时候看到的不是繁荣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反倒是在这个时候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危机,面对这种局面他们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在众人不理解的目光之中选择解决问题。这是他们的魄力和责任,只不过并不会被理解。
对于既得利益者或者失去利益来说,他们眼中从来没有天下大义,更没有家国天下。他们眼中的天下大义是别人通过牺牲保护了自己的利益,看别人付出而自己默默地去掠夺其资源。
更为可恨的则是那种总是以国家为重的话语,维护自己的利益。殊不知他们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往往是为了小家而舍大家。正是因为如此,六国才会轻而易举的走向灭亡。
秦始皇此时的心情有所好转,这个时候他已经到了齐鲁大地。这么多年以来他也是第一次来到这里,虽然没有来过齐国。不过儒家的事他也是早已经熟读于心。
相对于孟子的圣人之道,秦始皇是一个非常喜欢荀子思想的人。因为他比较务实。上层建筑没有不喜欢简单直接务实的东西,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心却非常的诚实,而世人都喜欢孟子,因为他的理想和幻想符合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