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在全球范围内设有诸多军事基地,但没有任何一股势力能够有效遏制住日益壮大的军宫楼势力了。
这些新闻片段无疑都在暗示一个新的海洋秩序正在形成当中。
同时,在同一时间点,125兵工厂正启动着一项全新的研究课题。
会议室内聚集了一众科学家及技术人员们忙碌的身影。
这些都是由景熵亲手组建起来的专业团队,经过不断扩展现在已拥有了五百多人的庞大规模。
大部分成员参与着地面航母的研发工作,这是个庞大工程;少部分人在专注于另一项排雷设备的研究项目上。
景熵站在台前激情演讲着。
在他身后的屏幕上显示出了未来型地面航母的概念设计图像,该物体外观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巨大无比的钢铁怪物。
不同于造型优美流畅如艺术作品般的北冥鲲潜水艇,这款新式战舰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凶悍无比。
“陆地航母作为一种巨大的地面战斗平台,很容易成为目标。
一旦开战,敌人的远程攻击很可能会瞄准它。
要是这些火力穿过了我们外层的防线,那么这大家伙就得靠自己的防御系统来应对了。”
景熵的话在会议室里响起。
在座的研究人员都点了头。
他们都知道这个问题很现实。
陆地航母体积庞大,一旦开战,敌人通过各种侦察手段定位它的位置会相对容易。
尤其这款陆地航母主要依靠铁路系统快速移动,而铁路线的位置又是固定的。
因此,想要完全隐藏它是不太可能的。
“对于这样的装备,首先要考虑的是打造一个可靠的自我保护系统,来阻挡外部攻击。”
说完,大屏幕上展示了两张设计图纸。
其中一张是万发炮的设计图。
旁边标注了详细的参数。
这张图显示该火炮每分钟可以发射一万发子弹,换算过来就是每秒钟大约166发。
这种高强度的射击会在受到攻击时形成密集的火力网,专门用来拦截来袭的导弹。
另外还会配合使用的是一种不间断光束炮。
根据初步计划,整个航空母舰将配置八门这样的高射炮,左右两边各有四门。
只要进入末段防护范围,这八门炮便会齐射。
一分钟内产生的火力量极为惊人,可以说是不惜代价也要挡住威胁。
而且这台巨型战车本身也会非常坚固。
其外壳的防御能力自然十分强大。
这样一个庞大的作战工具绝对不是摆设,它就像个坚不可摧的大山。
即便真的被导弹击中,也必须有足够的抵御力;再加上其内部结构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因为在最终成型之后,里面还会装载许多其他类型的武器装备,比如坦克。
坦克本身重量不轻,大量装备上船之后,对承载能力是个很大的挑战。
同时,在行进过程中特别是转弯时,由于惯性作用,确保重型坦克安全固定下来也是不小的难题。
相比之下,其他小型武器装备就简单多了。
在顶部甲板上,则会安置多种型号的战斗机,主要是小型机。
这些飞机分布在甲板两侧,中间为起飞跑道。
当需要出动时,它们能迅速沿跑道滑出并从前端飞入空中。
此外还有几架军用直升机待命。
直升机起降期间,顶盖会分成两半开启以便直升机直接升空。
按照目前的设计方案,还将专门为此开发一款小体型的战机,形成特有的战机编队。
这些飞机的特点在于虽然防御较弱,但是速度快、重量轻,能够在战场上快速穿梭提供支持。
在实际战斗中,这些飞机的速度足以让它们在空中对敌人构成巨大威胁。
虽然说这是一个地面设施,但它实际上具备很强的综合作战能力,尤其是在空战方面也不逊色。
再往下一层是官兵们的主要集结区。
这里能够容得下约一万名士兵。
若每个人都配备最新的单兵装甲,则整体战斗力将会得到显着提升。
理论上讲,单单这部分兵力就能给敌方造成巨大压力。
要知道这套新式装甲比其他已有的单兵装甲更加先进。
之前军事科学院对外提供的数量有限,但即使这样,对于局部战役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而这陆地战舰,可以装备1万名穿着动力外骨骼的士兵,其战斗力极其惊人。
底下几层还配备了坦克、巢式火炮车等各种武器设备。
把这些武器和战士全部装进陆地战舰里后,总重量大得惊人,普通的路面根本撑不住。
这正是设计者们要解决的主要难题之一。
就连现代的铁路基底也难以承受这样的重量,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扩增加固。
升级之后才能承载住陆地战舰的需求,这项工作显然是个浩大的工程。
还有,在战火纷飞时,铁路网有可能遭到破坏,敌方一旦知道军宫楼拥有这样强大的装备,很可能会有针对性地去毁掉某些路段。
假如铁路系统受损,那么这艘庞大战舰必须自己能够灵活移动,像是能适应各种地形的坦克那样。
正常情况下利用铁路是为提高行驶效率,但即便失去铁轨支持,它也要能保持相当快的速度行驶,这就意味着它要有非常强劲的发动机作为驱动。
幸运的是,对于125兵工厂来说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他们可以通过改进夸父系列发动机满足需求。
在这方面,这家工厂具有显着的技术优势,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比于北方鲲潜艇的研究难度,制造这样一个笨重却相对简单的大型作战平台并不算难。
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挑战早已克服,许多成熟技术可以直接用于新的项目中。
所以此次会议上的科学家们都显得比较冷静。
一方面是他们已经习惯了惊人的创新想法;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家都相信景熵的能力,既然他敢提出这一项目必然有所把握。
更关键的原因在于许多人参与过之前的北方鲲潜艇研究项目,所以在经历了短暂的理解调整后迅速接受了新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