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盐城东北乡草堰口小关营村,生活着质朴的村民们,孙自成便是其中一员。他与妻子谢氏,过着平凡却也温馨的日子。除夕,本是阖家团圆、张灯结彩迎接新年的时刻,谢氏的产房里传出了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新生命诞生了,孙自成满心欢喜,为儿子取名为年子。
年子在父母的疼爱下渐渐长大,十八岁的他,身材挺拔,脸庞透着青春的朝气。那一天,阳光洒在乡间小路上,年子挑着鸡笼准备进城去卖鸡,鸡笼里的鸡咯咯叫着,似乎也在期待着即将到来的旅程。
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在不经意间开始转动。半路上,毫无征兆地,一阵狂风呼啸而来,那风似有千钧之力,刹那间,将鸡笼内的鸡全都卷向天空,那些鸡扑腾着翅膀,在年子惊恐的目光中,如挣脱束缚的飞鸟般腾空而去。
年子瞪大了眼睛,呆呆地望着鸡消失的方向,半晌回不过神来。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仿佛抽走了他所有的力气,恐惧如潮水般将他淹没,他失魂落魄地回到家中,从此一病不起。
床榻上的年子,面色蜡黄,眼神中满是惊恐与无助。病情日益严重,已到了危急关头。
而此时,谢家又迎来了一个新生命诞生的时刻。整个屋子都弥漫着紧张又期待的氛围,全家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谢氏身上,期待着新生命的平安降临,可怜的年子就这样被暂时遗忘在角落。
在病痛的折磨下,年子的意识逐渐模糊,他感觉自己的身体变得轻飘飘的,仿佛一片随风飘荡的叶子。
不知过了多久,他突然感觉自己穿过了一扇朱红的大门,紧接着,便坠入了万丈深潭之中。
奇怪的是,他并未感到丝毫痛楚,只是察觉到自己的身子变得异常短小,仿佛回到了婴儿时期。他的双眼好似被一层迷雾遮蔽,难以睁开,耳朵里却传来父母熟悉的声音。
他心想,这或许只是一场噩梦吧,便在这虚幻的情景中安心等待着,期望能从这场噩梦中醒来。
产房这边,谢氏经过一番艰难的挣扎,孩子平安降生了。孙自成看着妻子和新生的婴儿,松了一口气,这才想起卧病在床的年子。
他赶忙走向年子的房间,当他看到年子躺在床上毫无生气时,整个人如遭雷击,泪水夺眶而出,发出了悲痛的大哭声。
这哭声传入年子混沌的意识中,他猛然惊醒,却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只听到母亲谢氏悲戚的哭泣声和数落声:“生此血泡,反将我成人长大的年子死了。”谢氏的声音里充满了绝望与自责,她一边哭一边号啕,那悲声仿佛要将这小小的屋子都震塌。
年子终于明白过来,自己竟然已经转生了。他看着悲痛欲绝的母亲,心急如焚,生怕母亲因此而急坏了身体。
于是,他用尽全身力气大声喊道:“我即年子也,年子未死。”
这稚嫩的童声在屋子里响起,犹如一道惊雷。谢氏听到小儿口中竟然说出这样的话,顿时吓得魂飞魄散,整个人仿佛被抽走了灵魂,她的眼神中充满了惊恐。这突如其来的惊吓,让她得了惊风之症,尽管家人想尽办法,但还是无力回天,没几日,谢氏便离开了人世。
孙自成遭受了如此沉重的打击,整个人仿佛老了十几岁。看着嗷嗷待哺的小婴儿,他满心忧愁,妻子已经不在,孩子没有母乳可吃。
无奈之下,他只好尝试着用粥来喂养这个小小的生命。令他惊讶的是,这个孩子似乎有着非凡之处,仅仅三个月,就开始长出牙齿,五个月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蹒跚学步了。
孙自成看着这个神奇的孩子,既欣慰又感慨,他为孩子取名为再生,希望他能如同获得新生一般,好好地活下去。
时光荏苒,再生在孙自成的照料下逐渐长大。这个孩子从小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聪慧。村子里的孩子们在田野间嬉戏玩耍时,再生总是静静地看着,他的眼神中透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深邃。他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无论是田间的庄稼,还是天空中飞过的鸟儿,他都要问个明白。
孙自成看着儿子如此好学,心中满是欣慰,他尽自己所能地回答儿子的问题,教导他为人处世的道理。
再生六岁那年,村里来了一位教书先生。那先生身着长衫,头戴方巾,一副儒雅的模样。他在村子里设了学堂,教孩子们读书识字。
再生听闻后,满心欢喜地跑回家,拉着孙自成的衣角,眼中闪烁着渴望的光芒,请求父亲让他去学堂学习。
孙自成看着儿子期盼的眼神,想起自己平凡一生,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便咬咬牙,凑齐了学费,送再生进了学堂。
学堂里,再生如鱼得水。他的记忆力超群,那些晦涩难懂的诗词文章,他只需读过几遍,便能背诵如流。
教书先生对他赞不绝口,常常用他来激励其他的学生。再生不仅在学业上表现出色,还特别善良。
有一次,同学不小心摔倒受伤,其他孩子都在一旁嬉笑,只有再生赶忙跑过去,小心翼翼地扶起同学,还跑回家拿来草药为同学包扎。
随着年龄的增长,再生对世间万物的理解也越发深刻。他十四岁那年,盐城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村民们陷入了绝境。
再生看着饥饿的村民,心急如焚。他凭借着自己从书中所学,建议村民们挖掘水井,寻找地下水源。
起初,村民们并不相信这个半大孩子的话,但在孙自成的支持下,还是有一些人愿意尝试。再生带着村民们在村子周围寻找合适的地点,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成功挖出了一口水井。井水清澈甘甜,解了村民们的燃眉之急。
这件事之后,再生在村子里的威望大增,村民们都对他刮目相看。
然而,再生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知道,自己所学还远远不够。他渴望走出村子,去看看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十六岁那年,再生决定离开村子,去盐城城里求学。孙自成虽然心中不舍,但他知道儿子有着远大的抱负,便默默地为儿子准备行囊,送他踏上了求学之路。
在城里的学堂里,再生更是如饥似渴地学习。他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讨学问,研究治国安邦之策。他的名声逐渐传开,成为了城里有名的才子。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家乡,他知道,自己所学的一切,都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回到家乡,让家乡的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再生的故事,在盐城的大街小巷流传开来。人们都惊叹于他的神奇经历和非凡才华,而他自己,依然在求知的道路上坚定地前行着,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他的名字,成为了激励无数年轻人努力奋进的象征,他的传奇,也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