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叔叔,我没事。”
谢长安并不重,所以这一摔也没什么事,就是衣服有可能弄脏了。
被许菁菁从地上扶起来之后,叶景辰连忙拍打衣服上可能沾着的灰尘。
这可是他的新衣服!
晨曦见状,也连忙上前来帮他拍,这可是姐姐亲手做的衣服,一针一线,花了整整一个月呢!
这么想着,他又冷冷瞥了谢长安一眼。
“你看我干什么?又不是我故意压他的,要怪就怪我父亲!”谢长安以为晨曦是心疼叶景辰摔倒了,毫不犹豫的将老父亲拉了出来。
“小崽子,你可真孝顺啊!”谢少陵咬牙切齿的说。
“谁叫你总是打我的?遭报应了吧?!”谢长安有些幸灾乐祸的说,说完就从谢少陵身边跑开了。
他本来打算躲在母亲身后,想了想又觉得不太安全,便站在了叶景辰身侧。
谢少陵本来想追他的,见状停下了脚步,就让小崽子先得意片刻吧!
“时候不早了,我也该回去了。”整理好衣服之后,叶景辰告辞。
“对了,那是父皇送来的赏银吗?”他指着桌子上放着的两个大银锭子问。
其实他进门的时候就注意到了。
“正是。”谢少陵回答。
“谢叔叔去枫林村救我们有功,这是我请父皇赏赐的,父皇也松口答应了。”叶景辰笑着说。
听明白了叶景辰的言外之意,谢少陵对着叶景辰弯腰行了一个揖礼,“多谢太子殿下!”
许菁菁连忙跟着一起行礼。
“谢叔叔不必客气,以后会越来越好的。”叶景辰微微颔首,带着晨曦离开。
“跪下!”
送走叶景辰之后,转身回屋里,谢少陵直接就对谢长安说。
谢长安撇撇嘴,老老实实跪在父亲面前。
“以后在太子殿下面前,最好摆正你为人臣子的态度,再有逾矩,就不是一巴掌能算了的,我绝对要告知老祖宗请家法!”谢少陵站在谢长安面前警告道。
“长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确实在太子殿下面前太放肆了,这样不好!”许菁菁也说。
谢长安垂着头,闷不吭声。
他难以想象自己恭恭敬敬面对着叶景辰的样子。
叶景辰需要的,也从来都不是他恭恭敬敬的态度,而是他的助力。
叶景辰想要做的事,放眼整个大渊,恐怕也只有镇国公府上下才会心无芥蒂的助他。
毕竟,那可是与整个士族为敌。
“说话!”谢少陵面色不虞的伸手掰正谢长安的脸。
“父亲,你知道将田地还给老百姓意味着什么吗?”谢长安直视着谢少陵问。
“不就是与世家为敌?有何不可!”谢少陵想都没想就说。
“只有世家吗?朝臣、勋贵还有皇室宗亲,哪一家手里没有田地?镇国公府也有!”谢长安提醒道。
谢少陵撒手,表情冷峻。
他倒不是舍不得府上那一亩三分地,只不过他突然意识到:三代为门第,五代为家族,九代为世家,现在的这些世家,不都是从前的朝臣、勋贵和宗亲延续而来吗?
其实他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太子殿下想让大渊的老百姓都有属于自己的田地,便意味着他要跟所有人为敌
即便是谢少陵最意气风发离经叛道之时,都不敢萌生这样的想法。
太子殿下知道他要做的事是与天下人为敌吗?
他还那么小!
但若是真能做成,那于国于民,都有大裨益。
谢少陵整个人都肉眼可见的激动起来,也顾不得谢长安有没有礼貌这种小事了。
“太子殿下打算从何处着手?”他问。
“我怎么知道?多半是王家吧!”谢长安跪在地上漫不经心的说。
怎么还不叫他起来?他还这么小呢,也不怕他把膝盖跪伤了!
“太子殿下想做什么事,你全力配合他就是了,等到你二叔、三叔归家,我会跟他们通气的。”谢少陵说。
继召谢少陵回皇城之后,皇帝又下旨同时召镇国公府的两位少将军回皇城。
这是与上辈子截然不同的发展,谢长安也不知道这样的发展算好事还是坏事,战场固然有危险,朝堂与皇城也是步步危机。
但不管怎样,他都会守护好家里每一个人。
“太子殿下心系万民,日后一定是一位明君贤主,你更应该尊他、敬他、爱戴他,切不可在他面前肆意妄为,知道吗?!”被谢长安故意岔开的话题,又猝不及防的绕了回来。
谢长安:......
今天这个坎是过不去了是吗?
第二天,照常上课。
按照叶景辰的要求,先生讲《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句千古名言的意思很明确,君王像船一样,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水可以推动船让它前进,也可以掀起惊涛巨浪将船淹没。
但叶景辰觉得,这句话的前半句,同样很有意思。
其实舟和水本身就足以体现君王与百姓相互依存的关系。
船,需要在水中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船越大,吃水越深。
越深越宽阔的水面,才能承载越大的船只。
水的深浅能体现船的价值,而老百姓的多与少,同样能体现君王的价值。
一人,不能称之为国。
人。
从。
众。
水滴。
河流。
江海。
叶景辰在纸上写下这九个字,交给秦风。
作为探花郎,秦风自然不是庸才,有这九个字,这堂课他自然知道该如何去讲。
皇帝为叶景辰选的侍读与讲师,不是出身寒门,就是在朝中没有任何根基,毕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全心全意教导太子,不至于让他小小年纪就涉及党派之争。
秦风就是寒门学子。
他早就想给太子殿下以及诸位皇子公主讲这一段,告诉他们治理国家要以民为本,要重视民心民意,唯有如此,国家才能兴盛。
只不过,讲这一段需要冒险。
若是皇子公主不认同他的理念,一状告到皇帝那里去,也许他的侍读生涯与官场生涯就到了头。
可他又不想含糊其辞。
他希望这些天潢贵胄能够重视老百姓,能在意庶民的生死。
太子殿下的这九个字,等于是给了他一颗定心丸。
这一堂课,秦风尽他毕生所学,引经据典,给他的学生们上了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