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创新周的第三天,创新论坛如期举行。为了体现\"开放创新\"的理念,我们特意选择在一片开阔的梯田边搭建会场。远处层层叠叠的梯田,恰似一个天然的创新阶梯。
\"准备得怎么样了?\"我问正在调试设备的何俊。
\"都oK,\"他竖起大拇指,\"我们还在每个座位上都配备了同声传译设备,确保各国代表都能无障碍交流。\"
季雪走过来,手里拿着最新的发言名单:\"林羽,你看看这个变化。原本持反对意见的几位专家,现在都主动要求提前发言。\"
我扫了一眼名单,笑道:\"看来这两天的活动确实改变了很多人的看法。不过,让他们继续保持批评的视角也很重要。创新不是一边倒的赞美,而是需要不同声音的碰撞。\"
九点整,论坛正式开始。首先发言的是一位来自哈佛大学的农业经济学教授。
\"昨天的实地考察让我深受触动,\"他说,\"过去我一直认为,农业现代化就是要完全摒弃传统方式。但现在我明白了,真正的创新是要在保留精华的基础上,实现超越。\"
接下来,一位非洲的农业专家分享了他们的失败教训:\"五年前,我们也试图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但因为完全否定了传统经验,结果不仅损失惨重,还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现在看到'羽队'的做法,我终于明白我们当初错在哪里。\"
正说着,一个意外的插曲发生了。一位来自印度的老农民举手要求发言。
\"请讲,\"我立即示意工作人员送上话筒。
\"我想说的可能有点不一样,\"老农民操着浓重的口音说,\"大家都在谈创新多么重要,但我想说的是传统的价值。\"
会场安静下来,所有人都认真听着。
\"我们家族种了几百年地,积累了很多经验。比如看蚂蚁搬家预测天气,观察植物生长判断土壤状况。这些都是祖辈用生命换来的智慧。\"
他顿了顿,继续说:\"但我之所以支持'羽队'的创新模式,正是因为他们尊重这些传统智慧。他们不是要消灭传统,而是要让传统焕发新生。\"
掌声响起,经久不息。
这时,星耀科技的代表也站起来发言:\"作为一个技术公司,我们过去太过于强调技术的革新性,忽视了使用者的实际需求。现在我明白了,最好的技术不是最先进的,而是最适合的。\"
论坛进行到中午,讨论越发热烈。各种观点的碰撞不仅没有产生对立,反而激发出了更多创新的火花。
\"我提议,\"世界农业组织的副主席突然说,\"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创新经验共享平台',把各地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都记录下来,供大家学习参考。\"
\"好主意,\"我接道,\"而且这个平台不仅要收集经验,还要建立评估体系。让每一个创新实践都能得到科学的验证和指导。\"
午休时分,我们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圆桌会议。各国代表围坐在田埂上,一边品尝农家饭菜,一边继续交流。
\"林先生,\"哈佛教授忽然问我,\"你们的创新理念是从哪里来的?\"
我指着远处正在劳作的农民:\"从他们那里来的。当我们真正走进田间,倾听农民的声音,就会发现创新的源头其实就在土地上。\"
下午的论坛上,我们发布了《全球农业创新白皮书》,系统总结了\"智慧融合\"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这份白皮书最大的特点,\"我在发布会上说,\"不是它提出了多少新理论,而是它记录了多少真实的故事。每一个案例,都是创新理念的生动注脚。\"
临近傍晚,一位来自联合国的官员做了总结发言:\"这次论坛让我们看到,创新不是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事,而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我们每个人都是创新的参与者,也都是创新的受益者。\"
论坛结束后,我和团队一起整理收获。令人惊喜的是,很多国家的代表都主动提出要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林羽,\"季雪兴奋地说,\"你发现没有?今天的讨论完全突破了原有议程的框架,但效果反而更好。\"
\"是啊,\"我笑着说,\"这本身就是创新精神的体现。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按部就班的,而是在不断突破中寻找新的可能。\"
夜幕降临,会场渐渐安静下来。我独自走在田间,回想着今天的种种。忽然想到,创新就像种地,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无限的希望。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希望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这一天,不仅是思想的碰撞,更是智慧的交融。它让我们更加坚信:创新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只要方向正确,再远的路也能走得到。而这条路,必将由更多人一起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