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移民规模的扩大、法治和土地公有制
这些大明移民,有来自陕西的也有来自山西,河南的,甚至是有来自北直隶、南直隶,浙江福建,两广以及湖广江西的。
好吧,陈平安虽然一开始只在山西、河南、陕西三省建立了完善的移民补给点,只准备搞一搞山西、河南、陕西三省的移民。
但是吧,架不住陈平安给钱啊!
一个青壮人头给1两银子的动员费,老人小孩,4钱银子的动员费。
明末这个官员贪污成风的时代,只要是一跟钱挂挂上钩,什么东西都能变味。
为了赚钱,朝廷各省的大臣们都借着各省都年年造灾的这个借口,纷纷上书自己家里也多了不少流民,愿意支援山东的屯田计划。
不明真相的崇祯皇帝见大家都这么支持山东的屯田计划,于是也就准了各省的请求。
这下子好了,有了名正言顺的朝廷命令,各省官员们哪里还有不愿意捞这个钱的。
于是,陈平安的移乱民屯田计划,一时间变成移全国各省贫苦民众屯田计划。
这年头,哪个省还没有几十万日子不好过的贱民了,就算是苏杭富庶之地,也有大批过着苦日子的人啊。
为了赚到这个动员费,各地的官员那可真的是下了大力气的。
毕竟,这个动员费真的是白赚的,而且还不用担心担上一个贪污受贿的名头,朝廷还大力支持。
这种名正言顺赚外快的好事儿,就算是那些个自诩清官的人也不愿意放过啊!
于是乎,陈平安能接收到的移民数量大大增加。
山东、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这些个沿海省份,陈家军都建立有移民收拢点。
各省的移民,也都会走最近的路到达沿海,然后就直接被分批运往台湾、东南亚。
根据统计,到十月份为止,护商队从全国各地收拢到的移民数量已经是多达90万人。
这是一个非常令陈平安满意的一个数字了,并且,根据传回来的消息,加入移民队伍的移民数量,每日还都在继续快速增长着,后续被送往台湾和东南亚的移民只会越来越多。
这可都是自己将来可以快速控制整个大明的资本啊!
目前整个台湾,是法治和土地公有制,两种制度并行的社会结构。
所谓法治就是以魔改《宪法》为基础的法治社会制度。
台湾的所有民众们平时都会学习汉字以及《宪法》。
台湾这边普及的汉字,都是陈平安整理过来的现代时空简化过来的汉字。
简化汉字笔画更加的简单通俗易懂易学,没学习过的农民也能很快掌握数百基础汉字。
会认字了之后就开始学习《宪法》,魔改过后的《宪法》,是台湾的根本大法,也是台湾行政管理的依据。
赵满仓结合台湾移民的真实情况,对陈平安魔改后的《宪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和补充。
陈平安仔细研究过赵满仓的完善和补充条款,如今魔改后的宪法已经是非常适合明末这个时代了。
台湾民众通过对《宪法》的学习,不仅让陈平安治下的民众更加的懂法,让人人都遵守法律,也能筛选到大量知法懂法的基层管理人才。
在《宪法》这个规则的约束下,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能很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和谐的生活在台湾这个新大陆上,这就是法治。
除了法治,最重要的第二个制度就是土地公有制了。
在台湾这个新大陆上,根据《宪法》规定,所有的土地都是公家的,也就是陈家军的。
土地不允许买卖,但允许你去种植,每家每户按照自己的能力去种地,能种多少你就去开荒多少。
开荒出来的土地还要去官方进行登记,只有登记过后的土地才会视为私有。
为了不让人盲目占有土地,这个私有土地也是有限制的,目前每个壮年劳动力名下最多可以有6亩私有土地,老年儿童名下,最多可以有4亩私有土地。
一个夫妻二人带两个孩子的家庭,名下最多只能有20亩土地。
这几乎就是在耕牛以及各种先进生产工具的帮助下,一个家庭劳动力的极限了。
私有土地也不能泛滥,要是太过泛滥的话,就会有浪费土地的嫌疑了。
在土地公有制下的所谓私有土地,只是你可以世世代代的一直种下去,但并不允许买卖,因为土地的所有权都是陈家军的。
每亩地,陈家军都是按照当地当年的平均收成,去征收四成五成六成甚至是七成的地租。
不同地区交的地租数量不一样,主要有以下原因:
土地资源差异:不同地区的土地面积、肥沃程度和土地类型存在差异。土地面积大且肥沃的地区,粮食产量相对较高,地租的基数就大;而一些山区或土地贫瘠地区,土地少且产量低,地租的数量自然较少。
粮食产量不同: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等都会影响粮食产量。像水热条件好的地区,水稻可一年多熟,粮食产量高,地租数量就多;干旱地区,农作物产量低,地租的量就相对少。
土地公有制最大好处就是消除了土地兼并,以后就不会再有大地主,因为陈家军其实就是那个最大的地主。
整个台湾地区的农民都是陈平安的佃农。
只不过,陈平安这个地主会比较仁慈一些,最起码会让治下的民众活的更有盼头一些。
就拿夫妻二人带两个孩子的家庭来说,这个家庭名下有20亩土地。
这20亩土地一年两熟算,以台湾的气候和土地条件,一亩土地收3石左右稻米完全没有问题。
咱们按照3石算,20亩土地,一年两熟,共收稻米120石粮食。
陈平安收租5成,这个家庭还剩60石粮食。
陈平安在台湾收购稻米的价格是统一的一两银子一石。
这个家庭一年就是收入60两银子。
虽说是一个家庭的收入,但实际上,只是夫妻二人在劳作,60两银子就相当于夫妻两人每月可以赚到2.5两银子。
每月2.5两银子的收入,在这个年代绝对已经是高收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