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透过雕花木窗洒进书房,程夫人坐在太师椅上,手中捧着一本账册。她已年过五旬,但保养得宜,举手投足间依然带着一种农家女特有的利落干练。
\"夫人,外面有人求见。\"管家恭敬地在门外禀报。
程夫人头也不抬:\"何人?\"
\"是隔壁李家的媳妇,说是来向夫人请教家务事。\"
程夫人轻笑一声:\"又来了。\"她合上账册,\"让她去茶室等着吧。\"
走在宅院的回廊上,程夫人不禁想起二十五年前,她也是这样忐忑地去拜访长辈,向她们讨教为人媳的道理。那时的她,还只是一个刚从乡下嫁到城里的农家女。
---
二十五年前的秋天,程家还只是一个小商户。程老爷在码头上做些杂货生意,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那年,他看中了邻村赵员外家的丫头赵月兰,托人说媒。
赵月兰生得不算出挑,但在乡里出了名的能干。她不但会种地织布,还识得几个字,能帮着赵员外理账。赵员外虽然在乡里算得上殷实,但也只是个地主,见程家虽不富裕却在城里有铺面,便答应了这门亲事。
成亲那天,赵月兰坐在轿子里,心里盘算着该如何在程家立足。她知道,对于一个农家女来说,要在城里站稳脚跟并不容易。但她相信,只要肯用心,总能找到出路。
程家的日子比她想象的还要清苦。新房不过是个倒座房,家具也都是旧的。但赵月兰并不在意这些,她更关心的是如何让这个家变得更好。
婚后第三天,赵月兰就开始帮着程老爷理账。她发现程家的账目混乱,很多钱都花在了不必要的地方。
\"老爷,\"一天晚上,赵月兰鼓起勇气说道,\"我看咱们店里的账目有些问题。\"
程老爷正在抽旱烟,听她这么说,眉头一皱:\"你一个妇道人家,懂什么账目?\"
赵月兰没有退缩:\"我在家里帮父亲理过账,虽然不敢说多懂,但也知道些门道。比如咱们进货的价格太高了,我看隔壁王家的货比我们便宜不少。\"
程老爷愣了一下:\"你怎么知道王家的进货价?\"
\"我问过他家的婆子。\"赵月兰说,\"她说王老板都是直接从山东的货行进货,省去了中间商。\"
程老爷若有所思。第二天,他真的去打听了山东货行的事,发现果然如此。从那以后,他开始重视这个农家出身的媳妇的意见。
赵月兰知道,这是机会。她每天除了料理家务,就是研究账目和行情。她发现程家的生意虽小,但位置好,只要经营得当,完全可以做大。
一天,她对程老爷说:\"老爷,我觉得咱们可以试试卖些新货。\"
\"什么新货?\"
\"绸缎。\"赵月兰说,\"最近江南的绸缎很是走俏,价钱也高。咱们虽然本钱不多,但可以先进一小批试试。\"
程老爷犹豫了:\"这风险太大。\"
\"我看过账目,只要把现在积压的一些杂货处理掉,就能腾出一笔钱来。\"赵月兰说,\"而且我认识一个在绸缎庄做事的婆子,她说可以介绍我认识那里的掌柜。\"
程老爷最终被说服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批绸缎竟然很快就卖完了,赚了不少钱。从那以后,程家的生意开始转型,逐渐成为一家小有名气的绸缎铺。
但好景不长,三年后,程老爷染上了重病。临终前,他握着赵月兰的手说:\"月兰,家业就托付给你了。让咱们的儿子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
赵月兰强忍着泪水点头。程老爷去世后,留下她和年仅两岁的儿子程远山。很多人都劝她改嫁,说一个妇道人家带着个拖油瓶,迟早会把家业败光。
但赵月兰没有屈服。她知道,只有守住这个家,才能给儿子一个好的未来。她白天在店里忙活,晚上给儿子讲故事,教他认字。日子虽然辛苦,但她从不抱怨。
转机出现在五年后。一个雨天,一位穿着体面的老太太来到店里避雨。赵月兰忙着给她倒茶,还把自己的手帕借给她擦雨水。
老太太很是感动,与她攀谈起来。得知她是个寡妇,还要抚养幼子,不禁赞叹她的坚强。临走时,老太太留下一张名帖,说有机会可以去找她。
赵月兰看着名帖,惊讶地发现这位老太太竟是城里有名的顾家老太太。顾家是做茶叶生意的,在江南一带很有势力。
犹豫再三,赵月兰还是带着一些绸缎去拜访了顾老太太。顾老太太很喜欢她送的绸缎,更欣赏她的为人。从那以后,顾家经常来程家买绸缎,还介绍了不少客人来。
生意好起来后,赵月兰开始注意观察上流社会的规矩。她特意请教顾老太太该如何为人处世,该如何教养儿子。顾老太太见她上进,就把她当成了半个女儿来教导。
程远山七岁那年,赵月兰把他送到了最好的私塾读书。她告诉儿子:\"娘虽然是个农家女,但咱们的志向不能小。你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出息的人。\"
程远山很争气,不但读书用功,还很懂事。每次看到儿子捧着书本认真读书的样子,赵月兰就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十年后,程家已经成为城里数一数二的绸缎庄,程远山也考上了最好的洋学堂。那天,赵月兰站在铺子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突然感慨万千。
她已经不再是那个刚从乡下嫁来的农家女了。这些年,她不但守住了家业,还把它发展壮大。她的儿子也已经长大成人,前途无量。
---
\"夫人?\"管家的声音把程夫人从回忆中拉回现实。
程夫人回过神来,整了整衣裳,迈步走进茶室。李家的媳妇正局促地坐在那里,见她进来,连忙起身行礼。
\"坐吧。\"程夫人在主位上坐下,\"听说你要向我请教家务事?\"
李家媳妇红着脸说:\"是。我也是从乡下嫁来的,很多事情都不懂。听说夫人当年也是...\"
程夫人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你想知道什么?\"
\"我想知道,\"李家媳妇鼓起勇气说,\"一个农家女,要怎样才能在这城里站稳脚跟?\"
程夫人放下茶杯,目光深远:\"说来简单,无非是四个字:识时务,知进退。\"
\"请夫人指教。\"
\"你是农家出身,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但你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程夫人说,\"要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更要学会等待。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李家媳妇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程夫人继续说:\"我当年刚来城里时,也是什么都不懂。但我知道,要想立足,就得比别人更用心。家务事要做得好,为人处世要得体,最重要的是,要让丈夫信任你,让婆家人喜欢你。\"
\"这些我都明白,\"李家媳妇犹豫了一下,\"可是...\"
\"可是觉得委屈?\"程夫人笑了,\"谁不委屈?但你要想清楚,你忍耐是为了什么。我当年为了儿子,什么苦都能吃。只要目标明确,委屈也是值得的。\"
李家媳妇似有所悟:\"多谢夫人指点。\"
送走李家媳妇后,程夫人又回到书房。夕阳的余晖洒在她的案头,一封信静静地躺在那里。那是儿子程远山刚刚送来的,说他看中了一个叫沈若兰的姑娘。
程夫人拿起信,仔细看了看那个沈若兰的身世。也是个农家女,在绣庄学艺,据说很是聪慧。她想起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
\"又是一个农家女么?\"程夫人喃喃自语,\"倒要看看她有多少本事。\"
她放下信,走到窗前。秋日的夕阳映照着远处的街市,人来人往,一如当年。二十五年过去了,那个从乡下嫁来的农家女,已经成为了程府的当家主母。而现在,又一个农家女即将走上这条路。
程夫人知道,这个沈若兰的路不会比她当年容易。但如果她真有传闻中那么聪慧,或许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毕竟,时代不同了,机会也更多了。
\"来人,\"程夫人唤来管家,\"明天去沈家下聘吧。\"
管家应声而去。程夫人重新坐回太师椅,翻开账册。夕阳的余晖渐渐淡去,她的眼神却越发坚定。二十五年前的那个农家女,用智慧和坚韧为自己谋得了一席之地。而今,她要看看这个新来的农家女,能走出怎样的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