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她找回了一部分经文。对于那些无法找回的经文,曲茵组织寺庙里有学识的僧人凭借记忆重新抄写。僧人们坐在安静的禅房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们面前的经桌上,他们手持毛笔,一笔一划地认真抄写着经文,神情专注而虔诚。
寺庙的生活离不开水源,曲茵发现寺庙的水源地——那口古老的石井被战争破坏,石井的边缘出现了裂缝,井水也变得浑浊。
她和僧人们一起清理石井。曲茵先用刷子仔细地刷洗石井的内壁,刷子在石井壁上来回移动,将附着的青苔和污垢刷掉。僧人们则用桶将井里的浑水一桶一桶地提上来倒掉。
在清理完石井后,曲茵检查了石井的结构。她发现裂缝需要修补,于是从附近的山上找来了合适的石块和黏土。石块被敲打成合适的形状,然后用黏土黏合在裂缝处。她还在石井周围种植了一些净化水质的植物,如菖蒲。菖蒲嫩绿的叶片在风中轻轻摇曳,为石井增添了一份生机。
寺庙的菜园也是寺庙生活的重要部分,但战争使菜园荒废,土壤板结,菜苗寥寥无几。曲茵带领僧人们重新开垦菜园。
他们先用锄头将板结的土壤翻松,锄头一下一下地掘入土地,发出沉闷的声响。翻松后的土壤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曲茵从其他地方带来了一些蔬菜种子,如青菜、豆角等,分发给僧人们。
僧人们按照曲茵的指导播种,他们在翻松的土地上挖出小坑,将种子放入坑中,然后轻轻覆盖上土。曲茵还教僧人们如何给菜园浇水和施肥,她用一些天然的肥料,如草木灰和动物粪便,混合在土壤里,为蔬菜的生长提供养分。
随着寺庙的逐渐恢复,曲茵又关注到寺庙周边的村落。村落里的村民们在战争中失去了很多,农田荒芜,房屋破旧,生活十分困苦。
曲茵走进村落,看到农田里长满了杂草,杂草在风中肆意生长,几乎淹没了田埂。村民们的房屋很多都屋顶漏雨,墙壁摇摇欲坠。
她首先帮助村民们修复房屋。曲茵和村民们一起收集木材和茅草。木材是从附近的树林里砍伐而来的,村民们背着木材,沿着蜿蜒的小路走回村落。茅草则是在村外的荒地上割取的。
曲茵教村民们如何用木材加固房屋的框架,如何用茅草铺设屋顶。她亲自爬上屋顶,将茅草一层一层地铺好,确保屋顶能够防雨。在房屋的墙壁修复上,她指导村民们用泥土和石块填补墙上的漏洞,让房屋更加稳固。
对于农田的恢复,曲茵组织村民们进行除草。村民们拿着镰刀和锄头,在农田里忙碌起来。镰刀飞快地割着杂草,锄头则将杂草连根铲除。
曲茵从其他地方带来了适合当地气候的农作物种子,如玉米、土豆等,分发给村民们。她还教村民们新的耕种技术,如合理密植和间作套种。村民们按照她的指导在农田里播种,他们的脸上充满了对丰收的期待。
在村落的生活慢慢好转之后,曲茵又收到了来自一个湖畔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求救信。这个聚居地位于一个大湖之畔,湖水清澈如镜,倒映着周围的青山和蓝天。湖面上偶尔有几只水鸟飞过,留下一道道优美的弧线。但战争使聚居地的传统建筑受到破坏,独特的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技艺面临失传,湖中的渔业资源也受到严重影响,影响了他们的生计。
曲茵来到湖畔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时,看到传统的木质建筑有的已经倒塌,有的摇摇欲坠。建筑上精美的雕刻和绘画被损毁,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在制作手工艺品的工坊里,工具杂乱地摆放着,年轻人们对手工艺品制作技艺知之甚少。湖面上,渔民们的渔船破旧不堪,捕鱼的收获也越来越少。
曲茵先着手修复传统建筑。她和聚居地的工匠们一起查看建筑的损坏情况。工匠们抚摸着那些破损的雕刻,眼神中充满了惋惜。
他们从附近的树林里挑选合适的木材。树林里,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光斑。木材被砍伐下来后,工匠们用锯子将其锯成合适的长度。曲茵和工匠们一起修复建筑的框架,他们用榫卯结构将木材连接起来,曲茵熟练地将榫头插入榫眼,然后用锤子轻轻敲打,使其牢固。
对于建筑上的雕刻和绘画,曲茵联系了一些擅长传统民族艺术的艺人。艺人们带着颜料和雕刻工具来到聚居地。他们先修复那些破损的雕刻,用新的木材补充缺失的部分,然后用细腻的刀法重现那些精美的图案。在绘画方面,艺人们根据传统的图案和色彩,用画笔在建筑上重新绘制。建筑在他们的修复下,重新焕发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曲茵接着关注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技艺的传承。她在聚居地召集了所有对制作手工艺品感兴趣的人,包括老人和年轻人。
在手工艺品制作工坊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木材和布料的香气。老人们拿出珍藏的工具,如小巧的刻刀、精致的织布梭等。他们从最基础的手工艺品制作开始教起,如制作一个简单的木雕人偶或者编织一块带有民族图案的布。
曲茵也参与到教学中,她将现代的设计理念与传统技艺相结合。她教年轻人如何用新的材料制作手工艺品,如何将传统图案进行创新设计,使手工艺品更符合现代市场的需求。
在湖中的渔业资源恢复上,曲茵和渔民们一起检查渔船。渔船的船身有很多腐朽的地方,曲茵教渔民们用新的木板替换腐朽的部分。她从其他地方购买了新的渔网,这种渔网更加坚韧且网眼大小合适,既能捕到鱼又不会过度捕捞。
曲茵还在湖中投放了一些鱼苗,这些鱼苗是从其他健康的湖泊引进的。鱼苗被装在充氧的水箱里,曲茵和渔民们小心翼翼地将鱼苗放入湖中。她还在湖边种植了一些水生植物,如荷花和菱角。荷花盛开时,粉色和白色的花朵在湖面上绽放,菱角的叶子漂浮在水面,这些水生植物为鱼类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
在湖畔的少数民族聚居地逐渐恢复生机的过程中,曲茵又收到了来自一个深山里的矿村的求救信。这个矿村位于深山之中,四周都是高耸入云的山峰,山上树木葱茏,云雾缭绕。但战争使矿山被炸塌,矿洞被掩埋,村里的选矿厂也被破坏,村民们失去了工作,生活陷入困境。
曲茵沿着崎岖的山路走进矿村。矿山上到处都是被炸后的废墟,巨大的石块和泥土堆积在一起。矿洞的入口被完全堵住,选矿厂的厂房也只剩下残垣断壁,里面的设备被砸得粉碎。
曲茵首先组织村民们清理矿山的废墟。村民们拿着铲子、撬棍和手推车,开始搬运石块和泥土。石块沉重无比,需要多人一起才能撬动。他们喊着号子,齐心协力地将石块移开。泥土则被一铲一铲地装进手推车,然后运到指定的地方。
在清理矿洞入口时,曲茵格外小心。她担心还有未爆炸的炸弹或者不稳定的山体结构。她和一些有经验的村民先对入口周围进行了仔细的检查,确定安全后才开始清理。
当矿洞入口被清理出来后,曲茵和村民们进入矿洞查看情况。矿洞里阴暗潮湿,有些地方还在滴水。曲茵发现矿洞的支撑结构有很多已经损坏,她和村民们用新的木材重新搭建支撑。木材是从山上砍伐下来的,村民们将木材扛进矿洞,按照曲茵的指示安装好。
对于选矿厂的修复,曲茵和村民们先清理厂房的废墟。他们用锤子和凿子拆除那些已经无法使用的墙壁和设备残骸。然后,曲茵从其他地方带来了一些选矿厂的基本设备,如破碎机、筛选机等。
她和村民们一起安装这些设备。在安装破碎机时,曲茵仔细地调整着各个部件的位置,确保机器能够正常运转。筛选机的安装也需要精确的操作,她教村民们如何连接各个管道和调节筛选的参数。
曲茵还关注到矿山的安全问题。她在矿山里设置了一些警示标识,用红色的油漆在显眼的地方写上“危险”字样。她还在矿洞的关键位置安装了通风设备,用金属管道将新鲜空气引入矿洞深处。
在矿村的生产逐渐恢复的同时,曲茵又收到了来自一个河边的古镇的求救信。这个古镇依傍着一条宽阔的河流,河流两岸垂柳依依,河面上有几座古老的石桥横跨。但战争使古镇的石桥出现裂缝,一些桥墩摇摇欲坠,河边的码头被炸毁,古镇的传统纺织业也受到重创,许多纺织机被损坏,熟练的纺织工人也被迫离开。
曲茵赶到河边古镇时,看到石桥上的裂缝像一道道狰狞的伤口。桥墩的石块有不少已经松动,随时可能掉入河中。河边的码头一片狼藉,木板被炸得粉碎,只剩下一些木桩还立在那里。走进古镇的纺织工坊,里面的纺织机布满灰尘,有的零件已经缺失,丝线也杂乱地缠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