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北宋仁宗年间,这日清晨,汴京城里热闹非凡,行人如织。然而,在那繁华的相国寺内,却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之事。
相国寺中,有一盏价值连城的琉璃盏,乃是镇寺之宝。这琉璃盏通透无比,在阳光照耀下,光芒璀璨,能映出五彩佛光,相传还有着护佑寺僧、福泽汴京的神奇功效。
可就在昨夜,一声巨响打破了相国寺的宁静。今日一早,僧人们发现琉璃盏竟已破碎一地,而在那琉璃盏旁,躺着一具鲜血淋漓的尸体。死者乃是寺中颇受敬重的慧明大师,其胸口被利器刺穿,死状凄惨。
消息传开,整个汴京为之震动。仁宗皇帝听闻此事,龙颜大怒,责令包拯务必速速查明真相,严惩凶手。
包拯接到圣旨,不敢耽搁,立刻带着公孙策、展昭以及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一行人,匆匆赶往相国寺。
刚到相国寺山门前,便见一众僧众满面悲戚,方丈智空大师早率人在门口迎接。包拯神色凝重,快步上前,拱手道:“智空大师,事出突然,还望大师详述事发经过。”
智空大师双手合十,悲叹道:“包大人,昨夜子时过后,寺中突闻一声巨响,似有重物摔落。僧众们急忙赶至存放琉璃盏的佛堂,便见此惨状。慧明师弟他……”说着,智空大师眼眶泛红,几欲落泪。
包拯微微点头,道:“大师节哀,且带本府前去佛堂查看。”
众人来到佛堂,包拯仔细勘查现场。只见琉璃盏碎片散落一地,周围血迹斑斑。那慧明大师尸体仍在原地,表情惊恐。
包拯蹲下身子,仔细查看伤口,心中暗自思忖:“伤口呈狭长状,应是利刃所致。可究竟是何人,竟敢在这佛门净地行凶,还破坏了镇寺之宝?”
公孙策也在一旁查看,不时捡起琉璃盏碎片端详,口中念念有词:“这琉璃盏制作工艺精湛,如此破碎,绝非偶然。难道凶手的目标本就是琉璃盏,慧明大师只是阻拦才惨遭毒手?”
展昭则在佛堂四处查看,飞身跃上房梁,又仔细检查门窗,片刻后回到包拯身边,低声道:“大人,门窗并无损坏迹象,凶手应是从正门进入,且轻功不弱,房梁上也无打斗痕迹,看来凶手极有可能是熟人,趁慧明大师不备痛下杀手。”
包拯微微皱眉,站起身来,目光扫过僧众,高声道:“诸位僧众,昨夜可有人听见或看见异常?若有知情者,还望如实相告,切莫隐瞒。”
众僧面面相觑,半晌,一小沙弥战战兢兢地站出来,说道:“大人,昨夜我起夜,恍惚瞧见一个黑影朝佛堂方向而去,因天色太黑,并未看清模样。”
包拯目光如炬,盯着小沙弥问道:“你确定是黑影?大约何时?”
小沙弥想了想,道:“回大人,大约就是子时过后不久,小僧不敢记错。”
包拯点点头,又问了些细节,便让小沙弥退下。
此时,智空大师说道:“包大人,慧明师弟平日里为人和善,与人并无仇怨。这琉璃盏向来是寺中重地,除了寺内几位执事僧,外人轻易不得靠近。”
包拯听闻,心中一动,道:“如此说来,这几位执事僧嫌疑颇大。还请大师将他们唤来,本府要一一询问。”
不多时,几位执事僧被带到佛堂。包拯目光威严地扫过众人,开口问道:“昨夜事发之时,你们都在何处?做些什么?”
一位名叫慧远的执事僧率先答道:“大人,昨夜我一直在禅房打坐参禅,并未离开。寺中其他师兄弟皆可作证。”
其他几位执事僧也纷纷表示昨夜在各自禅房休息,无人能证明。
包拯心中暗自思索,这几位执事僧虽都有不在场证明,但也不能排除互相包庇的可能。正想着,突然一名小和尚匆匆跑来,在智空大师耳边低语几句。
智空大师脸色一变,看向包拯道:“包大人,方才有人来报,说寺外有个疯癫之人,口中一直念叨着琉璃盏,行为举止甚是怪异。”
包拯闻言,心中一喜,道:“速将此人带来!”
不多时,几个僧人押着一个衣衫褴褛、头发蓬乱的疯汉走进佛堂。这疯汉一进佛堂,便挣脱僧人的束缚,扑向琉璃盏碎片,口中喊道:“琉璃盏,琉璃盏,我的琉璃盏!”
包拯走上前,盯着疯汉问道:“你是何人?为何念叨琉璃盏?昨夜之事,你可知道些什么?”
疯汉抬起头,眼神迷离,看着包拯嘿嘿傻笑,却不答话。
公孙策走上前,轻声道:“大人,此人看似疯癫,说不定真知晓些内情,只是不知受了什么刺激,无法正常言语。”
包拯微微点头,道:“来人,将此人带回府衙,找郎中看看能否让他恢复神志。”
这边正说着,展昭突然发现佛堂角落有一处细微的划痕,像是利器所划。他蹲下身子,仔细查看,发现划痕隐隐有个“李”字。
展昭忙唤来包拯,指着划痕道:“大人,您看这划痕,像是有人匆忙间留下的,会不会与凶手有关?”
包拯仔细端详,心中思索:“这‘李’字,难道是凶手姓氏?抑或是其他线索?看来此案越发复杂了。”
包拯又在佛堂周围仔细勘查一番,并未发现其他有用线索。于是,他决定先回府衙,从那疯汉和几位执事僧入手,继续调查此案。
回到府衙,包拯立刻命人找来郎中为疯汉诊治。郎中一番检查后,无奈摇头道:“大人,此人应是受了极大刺激,心智已乱,短时间内恐难恢复神志。”
包拯眉头紧皱,看着疯汉,心中思忖:“看来只能另寻他法。”
这时,公孙策走进来,道:“大人,我已派人去调查几位执事僧的底细,看看他们近期有无异常举动。另外,那琉璃盏如此珍贵,想必凶手不会轻易丢弃,也已派人在汴京各大当铺、古玩店打探消息。”
包拯微微点头,道:“甚好。此案关乎相国寺声誉,又有圣上严令,我们必须尽快查明真相。展护卫,你暗中留意相国寺周围动静,若有可疑之人,立刻拿下。”
展昭抱拳领命:“是,大人!”
与此同时,包拯决定升堂再审几位执事僧。公堂之上,气氛严肃。包拯一拍惊堂木,喝道:“几位执事僧,本府再问你们一遍,昨夜究竟发生了何事?你们当真与此案无关?”
慧远执事僧依旧镇定自若,道:“大人,贫僧所言句句属实,昨夜一直在禅房,并未参与此事。”
其他几位执事僧也纷纷附和。
包拯目光如炬,盯着他们道:“你们最好如实招来,莫要心存侥幸。相国寺乃佛门圣地,岂容凶手逍遥法外!若敢隐瞒,定不轻饶!”
然而,几位执事僧依旧坚称自己无辜。包拯无奈,只能先将他们暂且收押,待有新线索再做定夺。
这一日,包拯忙得焦头烂额,却仍未找到关键线索。他坐在书房,望着那阴阳枕和阴阳镜,心中暗自思忖:“莫非真要借助这阴阳之物,才能查明真相?”但包拯深知,此乃非常手段,不到万不得已,不可轻易动用。
夜幕降临,包拯仍在书房苦思冥想。突然,一阵夜风吹过,烛火摇曳,包拯心中一动,似有灵感闪过。他猛地站起身来,自言自语道:“看来,要从那琉璃盏的来历和可能的觊觎者入手了……”
(未完待续,请看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