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绸缎失窃案告破之后,包拯在瀛洲的威名愈发响亮,百姓们对他爱戴有加。然而,朝堂局势变幻莫测,北宋仁宗年间,朝廷对官员的调动频繁,以平衡各方势力与治理各地事务。
一日,包拯正在府中与公孙策商议治理瀛洲的一些举措,突然有朝廷使者前来传旨。
包拯等人赶忙跪地接旨,使者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包拯任职瀛洲以来,清正廉洁,断案如神,政绩卓着。今因端州事务繁杂,特调包拯前往端州任职,望其不负圣恩,再接再厉,钦此!”
包拯心中虽对瀛洲百姓诸多不舍,但圣命难违,只得恭敬领旨。
使者离去后,包拯一脸凝重,公孙策看出他的心思,说道:“大人,君命不可违,端州亦是朝廷要地,大人此去,定能在那边大展拳脚,为百姓谋福祉。”
包拯微微点头,叹道:“瀛洲百姓待我情深意重,如今我突然离去,实在于心不忍。但朝廷有令,我只能遵从此命。公孙先生,你随我一同前往端州吧。”
公孙策拱手道:“大人去哪,在下自然追随左右。”
消息很快在瀛洲城传开,百姓们听闻包拯要调任端州,纷纷涌上街头。
钱富带着一群曾受包拯帮助的百姓来到府衙外,众人跪地挽留。钱富满含热泪说道:“大人,您这一走,瀛洲百姓可怎么办啊!您在这,我们心里踏实,坏人也不敢肆意妄为。”
包拯赶忙扶起钱富,眼中也闪烁着泪光,说道:“各位乡亲,包拯也舍不得大家。但皇命难违,我只能前往端州任职。不过请大家放心,新上任的官员想必也是清正廉明之人,会继续为大家主持公道。”
百姓们仍不愿罢休,纷纷请求包拯再多留些时日。包拯无奈地说道:“我也想多陪陪大家,可圣旨已下,我必须尽快赶赴端州。但包拯承诺,若有机会,定会回来看望大家。”
在百姓们的不舍与哭声中,包拯带着公孙策、展昭以及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等人,踏上了前往端州的路途。
一路上,包拯心情沉重,他深知此去端州,又是一番新的挑战。
数日后,包拯一行人来到端州。端州城与瀛洲城风格迥异,这里商业繁荣,尤其以端砚闻名天下。
但包拯刚一进城,就感觉到一股不寻常的气息。街道上虽然热闹非凡,可百姓们的眼神中却透着一丝忧虑。
包拯等人来到端州府衙,交接完事务后,包拯便立刻着手了解端州的情况。
公孙策四处走访,收集各方信息。经过一番调查,他们发现端州最大的问题在于权贵与当地砚工之间的矛盾。
端砚乃朝廷贡品,权贵们为了谋取暴利,逼迫砚工们日夜赶制端砚,不仅工钱微薄,稍有差池,砚工们还会遭受毒打。
包拯得知此事后,心中大怒,决定为砚工们主持公道。
他立刻命人将当地几个有权有势的大商户以及负责管理砚工的官员带到府衙。
不多时,这些人便被带到堂下。为首的是一个名叫黄富贵的富商,此人平日里仗着朝中有人,在端州横行霸道。
黄富贵见到包拯,竟毫无惧色,还皮笑肉不笑地说道:“包大人,久仰大名啊。不知大人刚到端州,就把我等叫来,所为何事?”
包拯一拍惊堂木,怒喝道:“黄富贵,你可知罪!你勾结官员,逼迫砚工,为非作歹,谋取暴利,你以为本府不知道吗?”
黄富贵心中一惊,但仍狡辩道:“大人,这可真是冤枉啊!我等都是奉公守法的商人,向来都是公平买卖,何来逼迫砚工之说?”
包拯冷冷地看着他,说道:“你还敢狡辩!本府已经调查清楚,你长期克扣砚工工钱,强迫他们加班赶制端砚,致使许多砚工苦不堪言。你若再不招认,本府定不轻饶!”
黄富贵仍心存侥幸,不肯认罪。包拯见状,对公孙策使了个眼色,公孙策立刻呈上收集到的证据,包括砚工们的联名诉状以及一些证人的口供。
包拯将证据扔到黄富贵面前,喝道:“铁证如山,你还有何话说?”
黄富贵看到证据,脸色瞬间变得惨白,瘫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