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道:“首先是要保证太子您自己和太子妃及世子殿下的绝对安全。”
太子周诚光道:“这点先生放心,孤身边的人都是跟了孤多年的老人,护卫由大内侍卫与御林军还有先生推荐的忠勇营三方共同担任,十二时辰都有人轮番值守。";
这忠勇营是张伟的长辈兼老朋友,龙从云所带出来的部队,有表现的机会,张伟自然想到了他们。
张伟继续说:“皇后和各位皇子皇孙身边要安排妥当的人,保护好他们的安全。”
这里的保护当然是要加引号的
太子点头道:";刘公公,这方面安排的没有问题吧?”
皇宫内的头号太监,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刘和从张伟没注意到的角落里出来道:";请殿下放心,太和殿内所有人员的一举一动,奴婢都派人看着,任何的风吹草动,奴婢都会禀告给太子殿下。
周诚光:";不错,你做的很好,你的功劳孤记下了。";
大顺帝生前已经把宫内的大权托付给了太子周诚光,这刘和作为宫内的头号太监,自然早就已经站在了太子这一边。
张伟:”这登基流程也不能缓,以臣的意见明天就可以让文武大臣进行第二次劝谏,然后四天后再进行第三次劝谏。
到时候太子殿下就要以嗣皇帝的身份先继承大统。
这个时候就应该给大行皇帝上庙号,尊皇后为皇太后,然后立太子妃为皇后。";
";太子的话,倒不急着册立,得看殿下自己的意见。
殿下,守丧的时间还是按朝廷的旧规守丧,以日代月27天就好。
正式的登基仪式放在月底比较好。”
太子周诚光说:“那这样会不会显得有点太急了?”
张味道:”这个臣查过礼部的记录,跟本朝前几次登基的时间相比,这个时间刚刚好。
对的,陛下,殿下在这个时间内,一定对掌握皇宫,京城和京城周边的武将们施以一定的恩惠,同时,也要严令他们保持京城地区的平稳。
太子周诚光道:“孤这就去要排。";
过了一会,太子周诚光问:";那现在乾清宫内的文武大臣怎么办?一直让他们在宫内守孝?
张伟道:“这样肯定不行,还得有人在外面替殿下操持着登记的礼仪和流程呢。
还是按之前的老办法,要把皇亲贵族文武大臣及做好分组,然后轮流当值。
确保殿下身边无论什么时候都至少有两位皇亲,两位勋臣武将,两位内阁大臣,两位近侍,彼此之间能相互监督。”
太子周诚光和张伟两人又一条条全部复盘了一遍后,张伟才又回到了守丧的大队伍之中。
当天晚上,所有的皇宫大臣和都在都被留在太和殿,给大顺帝守第一晚的丧。
到了第二天,内阁再次代表全体官员,向太子周诚光劝谏道:";殿下,虽然大行皇帝驾崩了,您实在悲伤,但是为了国家,为了朝廷的安定,还请您尽快继承皇帝之位吧!";
周诚光回复表示,自己的能力不足,德行不够,请内阁另选贤明来继承皇位。
这已经是朝臣们的第二次劝进和储君的第二次辞让了。
随后,太子就去给大顺帝哭丧去了,没再给内阁大臣继续第三次劝进的机会。
正当大臣们有点傻眼,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进行的时候。
宫里大太监刘和出来宣布旨意:“皇后和太子殿下商量过了,诸位大人都是国家的栋梁。
现在全部在太和殿守丧,没有人处理政事,会担误政事的处理,有损朝廷的稳定。
所以,皇后和太子殿下让大人们分成三组轮流守孝,其他两组照常去内阁办公和休息。”
除了内阁重臣,皇亲和勋贵们的也被分成了三组。
这些都是张伟刚才和太子周诚光建议的办法。
按着旨意,内阁的七位成员相互商量之后,决定第一天由首相王楠和吏部左侍郎洪涛来值守。
张伟和副相郭义正被安排在第二天值守。
剩下的副相谷少海,财相向守辉,左都御史严夏负责第三天。
依次轮回,直到孝期结束。
张伟当天不用守孝,他赶紧从皇宫出来回到家里。
这时,张府已经按照规矩换上了丧服丧礼。
看到家里不用操心,张伟跟妻子邹若芙大概讲述了一下皇宫发生的事。
张伟在家里稍事休息之后,直接来到礼部衙门办公。
没办法,大行皇帝的丧礼,还有新皇帝的登基仪式,礼部衙门都是负责具体办事的,事务又多又杂。
张伟不来衙门盯着一点,他根本不放心。
此时的礼部衙门,张伟升任礼部尚书之后,担任左侍郎的位置是之前的右侍郎杨晓波,而新任的右侍郎是从四川布政使位置升上来的于洋。
杨晓波是马民当初在位时推荐的,他确实是个老礼部,但是办事能力不足。
于洋倒是个干实事的,但是他上任不到三个月,还是一个新手,张伟也不怎么放心。
所以,对于朝廷这两场大的礼仪事件,张伟还是要回到礼部,跟所有直接办事的郎中员外郎都交待一遍。
还好具体的办事官员都是老手,只要按照以前的规矩来办事,一般不会出现什么错误。
张伟在礼部办完差事,然后又进宫为大顺帝哭丧了一个时辰,才回家休息。
次日,轮到副相郭义正和张伟代表内阁为大顺帝守孝哭丧。
在白天一轮又一轮的哭丧之后,到了傍晚时分,大顺帝孝堂内的人都变得疲倦起来。
郭义正和张伟在偏殿见完太子,说完第二天的安排之后,两人在大顺帝的灵堂角落里开始闲聊起来。
郭义正是西北汉子出身,曾担任过越南的总督和兵部尚书,现在已经是六十岁出头的老人了。
不过,这位郭副相说话依旧中气十足,他对张伟说:";张阁老,你今年才刚满四十岁吧。
老夫在这个年龄的时候才刚刚从知府升到工部侍郎,张大人却已经位列内阁,真是年少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