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平息此次灾害,大昌帝也是下了狠心,把朝廷内阁的两员副相和督察院的最高长官都派了出去督粮。
一时间,朝堂之上都充斥着沉重的气氛。
这样的气氛,导致下朝之后大臣们都神色凛凝重的在讨论着各地的灾情。
张伟也有点烦躁的回到了自己府上。
回到府上之后,张伟看到自家依旧丰盛无比的晚餐,不由的有些心事重重。
妻子邹若芙作为张伟的知心人,一下子就看出了丈夫的心事。
在晚饭后,邹若芙看着还在内院里不停踱步的张伟问道:“夫君今日为何心事重重?”
张伟:\"今日朝廷收到江西急报,今年江西也遭了大水灾,三十多万灾民,无家可归,无衣无粮。
可看到我们自家的晚餐依旧还是如此丰盛。
为夫这当了二十多年的官僚的心肠还是没有硬下去,总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邹若芙:“那不如我们以府上的名义向受灾地区捐些钱银,算是我们对受灾百姓一点心意了。”
张伟知道这时的灾区和灾民需要实实在在的粮食和物资,但张伟自然也不能凭空变出来。
所以他只能捐出一点身外之物来表示自己的心意。
至于怎么捐给灾区?这个自有渠道,比如说各省驻京城的\"某某会馆\"就有这个功能。
比如现在刚刚遭受大水灾的江西行省。
其设在京城的江西会馆,就正在组织在京的江西同乡和其他同情江西水灾的京城人士向江西灾区捐款捐物。
张伟和邹若芙两口子在内院还没有商量完怎么捐和捐多少。
关琳和赵灵菲这两位张伟的爱妾就各自带着自己的私房钱来到张伟的内院。
显然,这两位也都注意到了张伟今晚的异常。
并联系到目前的朝政局势,猜测了张伟焦虑的原因。
邹若芙道:“两位妹妹真是冰雪聪明呢,一下子就猜透了夫君的心思,怪不得夫君如此宠爱你们。”
张伟问道你们来的正好,都说一说:\"我们府上应该怎么捐和捐多少呢?”
关琳见邹若芙和赵灵菲没有说话,就直接开口道:“按妾身的意思,我们府上应该大张旗鼓的捐。
给受灾最严重的江西,福建,浙江,山东,河南五省各捐一千两即可。”
大张旗鼓的捐款达到了宣传张府的善心的作用,又有一定的带动其他人捐款的效应。
同时一个省只捐一千两,这个数字不太多,也不算少,不会让其他人犯难。
张伟听到后立马决定就按此办理。
派了自己的长子张智达和周师爷公开去各省会馆捐了善银之后,张伟感觉自己的良心好过了许多。
灾情期间,除了自己捐助善款之外,张伟还有一项责任对灾区甚至对整个天下都很重要。
那就是安抚好初为人君,急于表现自己的大昌帝的情绪。
可不能让这个帝国最高统治者自己慌了神,做出一些荒唐的举措来。
因此,在这个期间,张伟频频去约见大昌帝,给这位皇帝陛下做一些必要的心理情绪的疏导。
比如有官员上书,向大昌帝描绘灾区的灾民居无定所,衣不蔽体,三餐无食的惨状。
于是大昌帝就会忧心不已,自责不已。张伟则会开导大肠帝说
\"陛下,天灾人祸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帝国之主,只要尽了最大能力去救助灾民,没有也没有人会怪罪陛下的。”
当有舆论盛传灾区的衙门和官员,救灾不力时,
大昌帝就急于要派出督察御史去查办,捉拿地方办事不利的办事官员。
张伟就会劝解道:\"陛下,现在这种危急时刻,可不能凭一己之言,把正在救灾的官员给拿下。
先不论这舆论是不是谣言,就算真的是有些官员在某些事上有所疏忽,在现在的灾情下也是在所难免的。
这种级别的灾祸中,地方衙门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
只有等灾患结束之后再综合评估官员是否称职。
如果此时中途去更换官员,只会使灾情变得救灾变得更加艰难。”
大昌帝听说浙江某地统一指挥救灾的知府因救灾殉职,其治下的几位知县就自为政,对不是其管辖下的灾民推三阻四甚至围追堵截,最终导致部分灾民饿死的惨状
大昌帝的恨不得立马亲自冲上前线在指挥。
张伟赶紧劝说大昌帝说:\"陛下,您亲自去灾区勘灾的想法,可千万不能有。
首先是现在灾区根本就不安全。
第二,您去了也做不了什么具体的事情,帮不上什么忙,反而给基层的官员增加负担。
现在救灾的关键是要给当地选派一名优秀干能的能吏去领导救灾,而不是您亲自前往。
你可千万不要冲动啊。\"
就这样,日子到了大昌元年的九月份,当年的水灾,旱灾都渐渐平息了下来。
倭国方向也传来了好消息,倭国南朝向大夏完全屈服,把手上最大的银矿抵押给大夏朝,以获取大夏朝的武器和军力的支持。
但是大夏朝廷和内阁才享受了几天因为从倭国拿到大量银子的喜悦。
很快就收到了从山东传来出现灾民暴动的噩耗。
这次出现暴动的地方,正是儒家圣人孔老夫子的老家山东济宁。
原来山东今年的旱灾持续的特别久,整个春收和秋收都几乎是颗粒无收。
在济宁,当地的灾民完全是靠着苏北和其他地方的救济灾粮勉强活着。
但是从七月份开始,原来官府每天都会发放两次的稠粥,先是变得一天只发一顿。
后来就这一顿也由稠的变成了稀的。
这让原来还勉强维持生计的灾民,一下子就饿的受不了。
再加上灾民中流传出了朝廷的救灾粮食一直有稳定供给给济宁。
但这些赈灾粮被济宁衍圣公孔家联合知府老爷们,以优先救济孔氏族人的名义给瓜分了七成。
才导致了正在官府的赈灾粮由两餐变成一餐,由稠的变成稀的。
要知道孔家是济宁当地的一等一的世家大族,即使受了灾,也根本饿不到孔氏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