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来到了场部办公室,在走廊里正好迎面碰上了明霞父亲,他一下子又?得无地自容。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他只有硬着头皮迎上前去,本不想打招呼,却鬼使神差他还是怯生生地抑着喉咙叫了声:“爸!”就低下了头。
艾辉龙场长没有任何反应,仿佛没有坤龙在似的,径直推开自己的办公室房门,去了他的场长办公室。坤龙这才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向着陈书记的办公室走去。
他轻轻地叩了下虚掩的房门,里面传来陈书记的声音:“请进!”坤龙本来轻松下来的心被刚才撞见艾场长那一刹那又搅动的不平静了。
他双手无措,浑身显得有点不自然地站在了陈书记面前,以往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气概今天不知跑哪去了。
他自己都在自已骂自已:没用的东西,又不是要砍你脑壳,就是要砍脑壳也不过就是碗大的疤,有什么好怕的!
再说了从前他还有点顾虑自己还未成家,还得注意点影响,别弄得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名声极坏,找不到老婆。
现在他有了个如花似玉,聪明贤惠,知书达理,的妻子,他再也不怕名声不好娶不到老婆了。
想到这,坤龙胆气又上来了,他坦然自若地向陈书记问好:“陈书记好!听熊队长说您找我?”
陈书记见是坤龙忙起身道:“来,这边坐。你小子娶了老婆也不请我喝杯酒,太不够意思了。”
坤龙反唇相讥道:“你是大领导,我这底层人物请你你敢来?”陈书记有点难堪话锋一转,:“叫你来是想和你商谈那杂交水稻的事,你哪里搞来的种子?”
坤龙道:“我是通过老师,也就是农业局徐智明站长帮我搞来的。目前社会上买不到,一斤种子要十元钱。贵点到不说,就是贵都买不到。”
陈书记道:“那你这一亩田能产千多斤稻谷,可以都给农场留做种子。”
坤龙笑着说:“杂交水稻生产出来的稻谷只能当稻米,不能做种子。”
陈书记惊愕道:“什么,不能当种子,那下次下种怎么办?”
坤龙回答道:“要另外去制种呀,制出来的种子才是真的杂交水稻种子,你如果把我那产出来稻谷去当种子,生长出来后不会结稻谷的。”
陈书记有点懵了,半天也没能弄明白是怎么回事。
其实很正常,杂交水稻的刚刚诞生,别说是门外汉,就是很多科班出身的人都开始也不全明白。
他们面对的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技术,它挑战了传统农业的极限,带来了产量的巨大飞跃。但同时,这项技术的复杂性和对环境、生态的潜在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那个年代,科学界对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理论和实践都还在摸索之中。
陈书记虽然对农业技术了解不多,但他知道,任何一项新技术的推广都需要时间去验证,需要科学家们不懈的努力和实践的积累。
他决定,自己虽然不能在技术层面做出贡献,但可以在政策和资源上给予支持,为坤龙在为推广杂交水稻创造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
于是,陈书记开始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争取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同时也在社会上宣传杂交水稻的重要意义,提高公众对这一新技术的认识和支持。
他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杂交水稻技术会越来越成熟,最终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而他,愿意成为这一伟大事业的推动者之一。
随着陈书记的介入,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试验开始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农场的职工们开始窃窃私语,讨论着这个试验的可行性和潜在影响。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整个农场,从职工宿舍到食堂,从田间地头到办公室,人们都在谈论着这个话题。
一些好奇的职工甚至开始猜测试验的结果,有人认为这将是一次农业革命,而有人则持怀疑态度,认为这不过是一场闹剧。
随着讨论的升温,越来越多的职工决定亲自去田边看看。他们中有的是出于好奇,有的则是带着质疑的眼光,希望亲眼见证这个试验的真相。
一时间,坤隆的杂交水稻田成了农场最热闹的地方,就像一个临时的集市,人们聚集在这里,议论纷纷,场面十分热闹。
阳光下,稻田泛着金黄色的光泽,微风吹过,稻浪翻滚,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它的丰饶与希望。
农民们或三五成群,或成双成对,他们或蹲或站,围绕在田边,脸上洋溢着好奇与兴奋。
他们中有的是附近的村民,有的则是从更远的地方特意赶来的,他们带着对新技术的渴望,带着对丰收的期盼,汇聚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
这种热闹的场面甚至吸引了附近村庄的农民,他们也纷纷前来观看。他们中的一些人对杂交水稻技术早有耳闻,但从未亲眼见过,这次机会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
他们带着对科学种植的敬畏,带着对农业发展的憧憬,踏上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他们站在田埂上,仔细观察着每一株水稻,讨论着它们与传统水稻的不同之处。
他们用手轻轻抚摸着稻穗,感受着颗粒的饱满与重量,仿佛能从这简单的触感中,窥见未来的丰收。
随着太阳渐渐西下,人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这片热闹的田地。他们带着满心的收获,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回家的路。
而杨坤龙的杂交水稻田,也在这片欢声笑语中,静静地孕育着希望,等待着收获的季节。
由于人来人往,原本杂草丛生的田埂被踩得光滑如镜,连一些顽固的杂草也被踩得无影无踪。坤龙不得不在试验田周围设置了一些临时的围栏,以保护试验田不受过多的干扰。
他们也趁机向来访的职工和农民们解释杂交水稻的原理和意义,希望能够消除一些误解,争取更多的支持。
这场原本默默无闻的科学尝试,因为熊副队长的一次告状,意外地成为了农场的焦点事件。它不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也让人们对于农业科学有了更多的期待和思考。
坤龙虽然面临着压力和挑战,但他也看到了希望,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支持他们的工作。
然而,很多人当时都不明白,为什么叫杂交水稻?他的产量比常规水稻高出几倍,但他有个难点,需要人们去攻克,就是杂交水稻的种子。
必须要经过一项特殊的技术处理,那就是杂交水稻的制种技术,这才是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的关键所在。
没有种子来源,一切都只能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坤龙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钻研学习以及徐专家的悉心教导和耐心指导,他已经深刻地领悟到了这个道理。
然而,想要真正实现这项伟大的技术突破,仅仅依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要想获得更多更优质的杂交水稻种子,这可不是他一个人就能够轻松搞定的事情。
为了让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坤龙需要一块足够大的场地来进行实验种植;同时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当然,物力方面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而这些资源的调配和整合,都离不开场领导们的全力支持与配合。如果得不到他们的首肯和帮助,那么这一切都将成为泡影,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付诸实践。
所以说,坤龙是否能够成功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呢?欲知后事如何,请继续关注我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