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传统科学发展的路径,复兴会的科学发展走在一条快速通畅的道路上,张文杰早早的就定好了目标。
半个月的时间,顺着火车轨道,架设的第一条电报线路就已经完成,并且分散到各个地区。
开封城内就设立了一个电报总局,同时西安,洛阳也依次设置各府电报分局,负责电报分发。
由于没有特别的材料可以大量包裹在线上,只能以竹管穿线置于铁轨一侧的新立的木柱上,五毫尺粗的铜线延伸千里,自然不可能去分成十几股对应各个地方,只能设置各个分局,以两府之间固定五根铜线通信,主要联通各府府城,至于其他的小地方,有各分局自己调控。每个府的分局有各自府号,为四位,前两位为省号,后两位为府号。
在开封城大相国寺一侧,早就建造快一年的建筑总算露出样子,以木石混制,辅以水泥,整个建筑三层楼高,整体十分简洁,在一层的门匾位置挂着一个巨大的牌匾:电报局。
这个地方一下就吸引了全城百姓和各地商人,他们知道,一旦有这样的大动作,那就是有新的技术诞生。
“各位,今日电报局正式开设,电报就是以电力驱动,可报万里之事,我们主营的便是通信之事,万里之遥须臾可至,你们未来有急事想要沟通遥远的亲友便可来此办理,另外,在鼓楼等十一处地方也设有想应电报处,可供你们前去,至于收费需要你们自行询问。”
很快,各地的电报局开设的消息就从当地向周边传播,很多商人首先意识到其中的巨大变化,他们的货物有的极其注重时效性和各地价差,尽管火车可以一日来回,但是也会错过一些商机,还有就是家中急事,要是买火车票到四百公里外,上下车加上路途之间就要五六个小时,再回来早就过了时间。
电报总局,金源首先进入,他做的是各地倒卖的生意,对价格十分敏感,自从火车联通各地,现在各地物价早已摆脱最开始争相降价赚取火车带来的差价的阶段,开始恢复平稳,价差也就变小了,但是一些信息也能让他们赚到不少收益。
“我要发电报,发往西安,该如和做?”
金源顺着大厅一个服务人员的指引,走到一个窗口询问。
服务人员:“先生,我们电报发往西安一字百文,若要送到指定地点,也需接收人支付费用,不过就少许多了,一封电报专门送一次也就百文。
先生需要发什么内容?”
金源心中一震,一字百文,这可真是贵呀!不过派人买票回去也要数百文,来回就是一两多银子,或许可设密语,三五字就可说清事情。
“让我斟酌一下。”
金源回了一句,便坐下沉思,没看到厅内很快就进来了不少人,所有的服务窗口都有人占着,他身后的一个人也急着了解。
身后的年轻人看见前面这个穿着华贵的老人,心中着急也不敢上前打扰,但是他身后的中年人倒是急切的说:“这位老先生,您要是还没想好要发什么内容可否先让我们看看?”
金源被身后的声音惊醒,看向身后已经排了十几个人的队伍,才发现自己才坐下没多久就有这么多人。
他笑了笑,说:“电报一字百文钱,你们可否想好要发什么内容?”
他也不让,只是把价格说出来,让后面的人也先想想。
第三个中年人明显不信,就向窗口的服务人员喊:“不知这电报发一个字多少钱?”
“先生,西安一字百文,洛阳四十文。”
后面的人全部沉默了,现在各地的基建和耕地分配,已经让许多人的收入有了极大增长,还没有以往地主贵族的控制,他们就更加可以积累起许多财富。
在开封的普通人每个月也能赚个一两多白银,也就是一千五六百文,放在这个电报局也就是十几个字。
有许多人也都听到了这边的声音,各自询问,发现如此贵的价格,厅里的人就散去一大半。
金源也想好内容,对着窗口说:“可否给我纸笔,我写给你。”
服务人员:“好的,先生。”
金源拿起纸笔,写完一封二十个字的短信,递给服务人员,打开一看,上面写着:郑管事金源自开封去电报一封遣人来开封见我。
“好的先生,您前面没有人等待,可立即发出,十分钟就能完全传到西安,加上送信时间也很快,还需要先生写上送信地址,也需收费,不过只用写上所在街道号址就行。”
金源脸上一抽,写上西安金源商会住址,又是六个字。
“好的,先生,一共二十六个字,合计两千六百文。”
金源肉疼的掏出钱袋,点出二十六个小银币,上面有着华夏,印有国徽,后面写着一元,这就是一元银币,可当一百文,是华夏银号发出的法定货币。
“你点点。”
服务人员数好以后,微笑着说:“好的先生,可以了,您慢走。”
金源让开位置,后面早就没有几个人,当时大喊的中年人也早就离开。
他想到什么,转头问道:“你们这发报是什么样的,可否让我看看?”
服务人员微笑:“先生,发报室不允许外来人员进入,如果先生想要了解,可以等下一期的复兴报。”
金源也只能摇头离开,等待几天后的复兴报的消息。
…
西安府的朱雀大街,一个十分气派的建筑,牌匾上面写着金源商号四个大金字,一个身穿官家衣服的人拿着一个腊封的纸袋来到这里。
“这位官爷,你好,不知为何事而来?”
金源商号的门卫看到这个官家打扮的人拿着纸袋走进来,便上前问道。
“我是电报局的,有从开封发来的电报,就是送到这里,让你们主事的来接。”
门卫还不知道刚刚在宣传的电报局,只能进去通报。
“您和我进去坐会儿,我去报于管事。”
很快,一个年轻管事来到门口,从电报局送信人手中拿过腊封的信,听到还要一百文钱的送信钱,也不想掏,又回去询问。
一来二去,在坐镇的郑主管就知道了,他亲自来到门口。
“你们这电报是什么东西?我不能凭空就给你这个钱吧?”
郑主管拿着腊封的信,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