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福订婚后,就努力挣钱了,要攒钱结婚。
也没有别的机会,他跟着一群师傅去修房子了。
那几年正是农村修房子的高峰期,有的开始修两层楼房了。
远点的就住在那里,同村的就住在家里,早出晚归。
他起早贪黑,很是辛苦。
大翠也不轻松,农活家务都要干,还好她的母亲好多了,能在家里帮着做饭。
爷爷奶奶心急,刚一开年,就跑去请媒人去大翠家提定婚期的事情。
就是想把结婚的日子早点定下来。
大翠的父亲给的答复是可以先定日子,不过最早要下半年,最好是年底。
随后,请人看了日子,是在农历九月份,大翠父亲也同意了。
日子就定了。
两家都开始着手准备了。
别看日子还远,其实事情多,还得抓紧忙。
那时候好多东西买不到,要手工做,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
大翠家请人砍树木,放干后,找木工来做陪嫁家具。
那个年代,大衣柜是陪嫁家具的首选品。
高高大大的衣柜,外表刷着橙黄色亮漆,门上还装有大镜子,内里还有抽屉,很上档次。
木制的家具还有很多,柜子、箱子、桌子、椅子、板凳等,这些也是陪嫁的必备品,主要都是农村家庭的必需品。
做得东西很多,工序复杂,两个木工师傅忙了近两个月才弄好。
德福家里,主要是准备带去女方的礼物,要十几份,猪肘子是必备品,一头猪才四只猪肘子,自己家肯定是没有那么多。
还好亲戚多,都帮着凑了,又再买了一些。
准备新房,重新刷了一遍墙。找人做了一张新床,那种用棕绳绷得床,床架是用木头做得。
八月份,德福和大翠上镇上去领了证。还一起买了衣服,里里外外都买了新衣服,给大翠买了几套,还买了一块手表。
没有彩礼,奶奶想着大翠要买一些被子等东西,让德福送了点钱过去。
正期的头一天,厨子、帮忙的都进了门。
两家隔得远,娶亲的队伍天5点钟开席吃饭,5点半就出发了,天还未完全亮。
没有婚车和鲜花。
有锣鼓队和唢呐。
新郎不去迎亲,他打扮好了在家等着。
他们差不多8点多到了女方家。
分发完礼物,衣物等,开始上桌吃饭。
这时候,新娘不会出来。她在自己房间,换衣服打扮,有人专门给她梳头,那时候还没流行化妆。
吃完饭后,要打包嫁妆。衣柜等大件要几个人抬,小件的比如洗脸盆架子等只要一个人背,这些是早就沟通好了的,任务也是安排好了的,责任到人了的。
安排得都是有经验的稳妥之人。
都收拾妥当了,就准备出发。
唢呐响起了,新娘红着眼睛出来了,她面向父母深深鞠躬后就转身要离开了。父母也是舍不得女儿,都在抹眼泪。
嫁妆走在前面,接着是两位送亲的,称为高亲,是大翠的舅妈和姨妈。
新娘大翠走在高亲后面,她后面跟着4位女孩子。再是掌礼先生、媒人、乐队等人。
吹吹打打出发了。
一路翻山越岭,很不容易。
新郎这边,客人到了不少,都在盼着新娘到。
终于到了,已经是下午两点左右了。
各种陪嫁全部搬进屋,衣柜等要放进新房里,床上被子花花绿绿地叠得很高。
都收拾好了。
新郎新娘进堂屋里举行简单的结婚典礼,拜堂后送入洞房。
新人入洞房时喜欢抢,农村有谁抢在前面谁当家的说法。
德福他不抢,有人还推了他一把,他让大翠先进门了。
新娘大翠端坐在床上,一些人进去看她。
新娘一般是不出新房的,吃饭也是有人送进来。
高亲坐在外面,有专人陪着。
开席了,高亲、媒人都坐第一桌。
酒席也很简单,一般就是扣肉、各种炖菜,俗称十大碗,味道很好。
当天晚上,大姑父还请人来放了录像,好多人看,很是热闹。
第二天早上,新娘要给公公婆婆敬茶。大翠给爷爷奶奶敬茶了,还拿出了她给他们做得布鞋,奶奶试了试,很合脚,心里乐开了花。
吃完早饭后就要回门,就是新郎新娘带着礼物一起回去见父母。他们和两位高亲一起回去的。
高亲是要打发的,每人一件衣服。
他们回门后当天就赶回来了。
前前后后不知道忙活了多少天,终于把媳妇儿娶进门了。
这下,爷爷奶奶心里踏实了,只盼着早点抱孙子了。
他们结婚了。
就在1991年的那个秋天,23岁的马大翠嫁给了32岁的田德福。
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