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府,近郊。
北宋,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
一个青年人骑着高头大马,徐徐走在官道上。
青年面颊清癯,虽因赶路略显疲惫,眼睛却是炯炯有神,内穿墨蓝直裰,外面披了白色氅衣,头上则包着纶巾,浑身上下散发着超然物外的豁达。
离青年不远,还有一个骑马少年,似是书童,马背驮着行囊,跟在青年身后缓缓而行。
“高俅,快来看,咱们回来汴京了。”
青年“吁”了一声,勒住缰绳。
那叫高俅的少年书童急忙用双腿夹了夹马腹,来到青年身边。
“先生,一转眼,您去杭州任通判已满三载,此番回京述职,想必官家定会将您留京任用。”
被少年书童称为先生的,正是名动天下的三苏之一,苏轼。
此时,苏轼还没有被贬黄州,六年后(1080年)他才会开始自称“东坡居士”。
而眼下这位尚不起眼的小书童,乃是历史上因善蹴鞠获宠于宋徽宗赵佶的高太尉,也因为是《水浒传》中的主要反派人物而广为人知。
不过,此时的高俅,为人乖巧,擅长抄抄写写,还是苏轼的小史(小秘书一类的角色)。
高俅原本是东京开封府的破落户,因事遭发配,后逢大赦回到东京,机缘巧合下,进入苏轼府邸,后来被苏轼举荐给驸马都尉王诜,通过王诜得以结识端王赵佶,从此依附端王,平步青云。
熙宁七年春,天大旱,久不雨。
苏轼在杭州治旱,开沟渠,筑堤坝,引西湖水灌溉农田,成绩斐然,又开仓放粮,救了不少灾民。
此番杭州通判任满,苏轼是来回京述职的。
听到高俅说官家会留他在京,苏轼苦笑着摇头,内心并未升起多少波澜。
自熙宁二年,王安石开展变法以来,朝廷上下迅速形成新旧两党。
苏轼是既不赞成旧党因循守旧、裹足不前,也不赞成新党贪功冒进、急于求成。
结果就是,无论是新党还是旧党,都没有苏轼容身之处。
苏轼也乐得不朋不党,自成一派。
他不是没有向官家陈述过自己的主张。
相反,苏轼先后作《上皇帝书》、《再上皇帝书》,表达对新法的反对。
苏轼的主张,更倾向于徐徐浸润,而非大刀阔斧。在苏轼看来,国家如久病体弱之人,只能逐步调理,决不可施以悍药毒石。
显然,他的这番论调,两边都不讨好。
旧党要不变,新党要速变,而苏轼的渐变被夹在中间,这让很多人都认为苏轼想当墙头草,没有定心。
君子无定心,与草芥何异?
北宋官家赵顼,彼时刚亲政,正是年轻气盛之际。苏轼徐徐图之的思想,自然无法满足皇帝中兴大宋的迫切愿望。
熙宁二年,王安石准备改科举、办学校,苏轼坚决反对,并写下《议学校贡举状》,这让王安石大为恼火。
熙宁四年,因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苏轼遭到御史谢景温弹劾过失,自请出京,被授为杭州通判,一走就是三年。
按照原本的历史,今年秋,苏轼将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
不过,系统的到来,让这个世界原本的时间线开始发生变化。
苏轼正要往汴京而去,忽闻脑海中有一怪声响起,那声音自称是什么古人招聘系统,特聘他前往九百五十年后的后世,担任一所学校的大厨老师。
被宋仁宗称赞为宰相之才的苏轼,惊诧之下,差点笑“死”。
因为系统告诉他,在后人眼里,没人比苏东坡更懂吃货。
苏轼心道,这苏东坡又是什么人物,和他一个姓也就罢了,竟然比他还爱吃。苏轼正要不服,没想到,系统又说了,他就是未来世人口中的苏东坡。
得知另外几位将要一同前往后世的人之后,苏轼神色肃然。
来不及对高俅再多说什么,苏轼当即策马扬鞭,往繁华的东京疾驰而去。
------
同一时间。
汴京。大宋皇城,垂拱殿。
阳光透过宫殿偌大的窗户,在空旷的大殿地面上投射下一片斑驳的光影。
坐在龙椅上的年轻人,名叫赵顼,正是大宋第六位皇帝,也即当今官家。
自从十九岁登基亲政,八年来,赵顼一日不敢懈怠。
每天几乎都是鸡鸣起床,夜半休息,风雨无阻,可即便如此,也还是有处理不完的政务。
过去六年,因重用王安石变法,许多旧党元老大臣很不认同赵顼的做法,辞官的辞官,乞骸骨的乞骸骨,外放的外放。
赵顼本以为扫清这些顽固派,变法就会更容易些。
没想到,坚持了六年,换来的却是一日比一日疲累,但赵顼不想放弃。
毕竟,赵顼立志要做中兴之主。大宋,一定要在他的治下,覆灭西夏,夺回燕云,实现天下一统。
只是,掣肘实在是太多了。
不仅仅是旧党,就连太皇太后、太后乃至皇后,也都不支持赵顼变更祖宗之法。尤其是赵顼生母高太后,对赵顼重用王安石十分不满,甚至与赵顼祖母曹太后一起哭诉“王安石乱天下”。
赵顼与高太后的母子关系,一度闹得很僵。
但是,赵顼还是挺住了压力,而且一挺就是多年。
直到郑侠的《流民图》以及《论新法进流民图疏》,彻底击穿了赵顼的内心防线。
第二天临朝,赵顼就下了“责躬诏”,并宣布立刻罢方田、保甲、青苗诸法,出乎朝臣意料的是,向来颇受官家信赖的王安石亦被罢相。
赵顼眉头紧蹙,在龙椅上用手指不断揉着眉心。
“叮!赵顼。”
就在这时,一个清亮的声音突然闯进了赵顼的脑海。
赵顼惊讶地睁开眼睛,已经很久没有人敢直呼他的名讳了,就连太皇太后、太后也不会这么叫他。
“何人敢叫朕的名讳!”
赵顼放眼望去,垂拱殿内,除了内侍总管陈礼以及几个小太监随侍左右,并无其他人。
“官家?发生了何事?”
本来在打盹的陈礼,被赵顼突如其来的怒喝惊醒,立马上前询问。
“陈礼,”赵顼站起身,四处张望,“你方才可有听到有人在叫朕的名字?”
陈礼和几个内侍互相瞧了一眼,都吃惊地摇了摇头。
别说他们自己叫了,便是想想也没这个胆子。
“罢了罢了。”
就在赵顼以为是自己忧思过甚产生幻听之时,先前的声音再度响起。
“叮!赵顼,本系统名为古人招聘系统,现特聘苏轼以及大宋尚食局御厨劳之逸、隆三、牛富贵共计4人前往950年后担任学校大厨老师,苏轼将拥有自行带人同往后世的特权。”
“特聘?后世?950年后?”
赵顼本就因政务繁多而并不充裕的脑海里,顿时挤出一连串问题。
“由于人员身份特殊,为不影响他们在大宋的生活,除询问本人意愿外,本系统也特别询问你的意见,请问是否同意他们接受本次特聘?”
赵顼被系统一股脑抛进他脑海的信息,震惊到说不出话来。
许久,在脑海中再三确认后,赵顼终于确定,这不是幻听,而是真有“仙人”在对他说话。
“陈礼!”
即便赵顼并不相信所谓的“怪力乱神”,此刻也不得不慎重对待。
赵顼当即派出皇城司,立刻探查回京述职的苏轼已到何处,并下令尽快将苏轼、劳之逸、隆三、牛富贵四人,带来垂拱殿面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