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黄兴发的汇报,沈云峰表扬了黄兴发,说他沟通的不错。
尤其是很多事情站位很高,已经站到了“丰南号”的角度去考虑各方利益。
学堂的事情可以考虑,让他们自己建设学堂的房屋也是好事,不能什么都是“丰南号”包办,这样来的太容易,反而会不珍惜。
修路的事情可以缓一缓,暂时确实没有这个资源和精力来搞这个,那边让他们先修路基也是好事。
这两件事情,沈云峰都说黄兴发答复的不错。
至于瑶寨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有些担心青壮人员参加安保队离开的想法,确实值得考虑。
沈云峰想了想,有了个大概的想法,不过还是要等田虎商量之后再定。
可以在十大大山西段设置两个保安排的营地,负责瑶寨的安全,这些保安队员从十家瑶寨和龙岗瑶寨调过去,然后把西边瑶寨参加保安队员调到基地来或者山下,打乱他们。
离自己瑶寨越远,归属于安保队的感觉就应该越强烈,用这种方式逐渐剥离这些安保队员对瑶寨的依附。
当然,这种算计也包括赤腰瑶寨,所以也没必要对黄兴发解释透彻。
至于农业方面的事情,老管都有了安排,沈云峰也不过问了,按照计划落实就是。
经过被推选为总头人这个插曲后,“丰南号”又进入了正常的生产生活。
归纳起来主要还是五大版块。
一是工业的生产,依然不断的生产供给国内外两条商业销售渠道。没多少技术含量的工业生产已经逐渐转移到瑶寨和山下,还有一些转移到三岛,算是变相提升了工业生产能力。
二是大范围在山上开展农业改造,推广经济作物的种植。
山下农场继续扩大垦荒,虽然搬迁到山下的瑶人不多,但是陆陆续续也有愿意去的,尤其西段有些聪明的瑶人为了孩子能进入山下的学堂,干脆一家搬去。
三市三岛的建设,正在陆续推进,三部分而治之的管理也走上正轨了。只是耗费物资多,安保人员刚刚补充就被充实到婆罗洲的美里基地了。
四是婆罗洲美里基地的不断扩大和巩固,需要不断的增加人员补充物资。因为去的战斗人员为主,目前还做不到粮食的自给自足。
五是研发基地的运行,各式各样的新产品和武器升级的研发都在不断进行中,虽然培养出一批技师,但是依然很缺乏。
体量越来越大,这段时间,沈云峰和大家商量,又提拔了一批干部充实到各个岗位,感觉是人才还是很缺乏。
只能说很多人都是将就用用,有的甚至不识字,只能靠经验管理,但目前也只能这样应付。
很多学堂的毕业生还必须留在研发技术岗位以及新设立的学堂当老师,能填充到管理岗位的毕竟是少数。
田虎也是很头疼,这几年培育出来的未来特战队员也必须分散到各个地方担任基层指挥员,先充实管理岗位。
于是,沈云峰便安排利用这段时间,让刘永陆派了大船去了几趟安南,将那些有意愿又能联系上的,海贼的家小接过来。
这些海贼家小接过来,就可以考虑派到三岛去作为海上安保的安保队员了。
当然,他们的亲戚要是愿意举家过来,“丰南号”也很欢迎,反正黑户已经这么多了,也不差再多个百把人。
山上只要来人都不会吃闲饭,都会安排事情做,小孩儿也要安排去读书。
有钱有人就是好办事,这段时间,知县李九章也没闲着,不但要关注广州那边店铺的生意,尤其是烟酒店的开拓,还要为未来防城县的布局谋划。
前期已经被提拔为差役班头的张武,硬是用钱开路,让张武违背任用规律当了巡检司巡检。
清朝为了防止巡检贪墨,改革了以前巡检都是本地世袭或者保举的制度,开始异地任职。但此次还是因为要熟悉本地情况,给防城县开了绿灯。
巡检司必须掌握在自己人手里,不然来个愣头青就会影响挣钱大业,所以,花钱安置个心腹还是必要的。
然后,张武就兼任了防城团练使,田虎就是防城团练副使。这样除了东兴那块十几个团练归张武管理,县城二十来个汉人团练归县衙差役们使唤外,其他瑶族壮族的团练都归田虎管了。
李九章现在才明白当官的真正涵义,没钱你就别当官。有钱的官和没钱的官那就是不一样,现在他去一次广州,以前根本不搭理他的那些人,现在一喊吃饭就来,为啥,不就是礼物送的勤,钱送的勤快。
以前想谋个事情,那是千难万难,现在只要路子顺通,送公文的时候附个口信就行了。
现在在防城县挣钱又不靠贪墨,心理上毫无愧疚,何必要去好县去贪墨挣钱呢?
有沈云峰的折腾,现在防城县收税赋一点难度都没,只要控制着不要增长太快就好。这么好做的县官去哪里找。
而且,现在“兴城号”生意还在扩张,他更关注自己的生意版图如何。
眼光高了,眼界大了,七品六品的品级他现在还真不在乎,等到他的商业版图足够大了,到时候真想当官再靠钱开路就是。
现在最紧要的就是坐稳防城知县这个位置,把一切影响赚钱的因素挡在防城县之外。
扩张会改变大大小小的格局,张大强直接把黄有亮的小店给收购了。
因为要考虑到“代银券”在平地瑶村落的流通,势必要开设商店,那就要影响黄有亮小店的生意。
干脆,张大强给黄有亮算了一笔账,一年小店能挣多少钱,然后按照十年的利润一次性给黄有亮。黄有亮再来“丰南号”工商部上班,负责“丰南号”在防城县的客栈,老婆负责“丰南号”在平地瑶村落商店。
这样,两个人拿工资了,加上一次性收购给的钱,黄有亮一算账还是蛮划来的。
有了“丰南号”的商店,还有学堂,“代银券”在平地瑶的村落也就开始流通顺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