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铭的乡村旅游项目启动后,起初的几周,农场确实迎来了一些游客。他们或是被朋友圈的宣传吸引而来,或是慕名已久的老顾客,但渐渐地,林铭发现,单单靠着情怀和口口相传,是远远不够的。实际的运营过程中,各种问题逐渐暴露,他深知,要让乡村旅游项目真正走上正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是民宿的运营。为了保留乡村原汁原味的风格,林铭并没有选择过度装修,而是将几栋老房子进行了简单的翻修。他觉得,这种原生态的住宿环境,应该会受到都市游客的喜爱。但事实证明,他有些想当然了。
一位年轻的游客小雅,在入住后向林铭抱怨道:“林老板,你们这民宿,虽然看起来挺有特色,但是也太简陋了吧?晚上隔音效果不好,隔壁房间说话,我都能听得一清二楚。而且,这个木床咯吱咯吱响,睡得我浑身难受。”
另一位游客,中年大叔李明,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你们这卫生间,实在是太老旧了,用起来不太方便。还有,晚上洗澡,水温不太稳定,忽冷忽热,洗得我都不舒服。”
林铭意识到,他的民宿改造,只停留在表面,忽略了游客的实际感受。他立刻组织农场的员工,对民宿进行全面的排查,仔细地记录下了游客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制定了详细的整改方案。他重新购买了一些隔音效果好的材料,对墙体进行改造。他更换了老旧的床铺,选择舒适的床垫。他对卫生间进行了彻底的翻新,更换了新的淋浴设备,保证水温的稳定性。
同时,他还加强了对民宿员工的培训,教他们如何打扫房间,如何为客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他要求他们要热情周到地接待每一位客人,让客人感到宾至如归。他还特意增加了一些贴心的服务项目,比如为客人提供当地的特色茶水,以及一些旅行指南等等。
餐饮方面,林铭也遇到了类似的挑战。他原本以为,用农场自己生产的有机食材制作的乡村美食,一定会受到大家的喜爱。但结果却事与愿违。有些游客觉得口味过于清淡,有些则抱怨菜式过于单一。
一个来自大城市的游客王先生,在品尝了农场的晚餐后,直言不讳地说道:“林老板,你们这菜,虽然是自家种的,但是味道实在太普通了,缺少了调味料和烹饪技巧。我觉得,应该请一位专业厨师,改良一下口味,增加一些新菜式。”
另一个来自南方的游客张小姐,则说:“我喜欢吃辣的,你们这菜,几乎没有辣味的,吃起来感觉很平淡。”
林铭这才意识到,每个人的口味都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论。他立刻找到了一位有经验的厨师老刘,并认真听取了他的建议。老刘提出,农场的食材确实很新鲜,但缺乏了烹饪的技巧,和调料的搭配,他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并在林铭的支持下,开始对餐厅的菜品进行全面的调整。
老刘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了菜谱,并且加入了当地的特色菜。他还在餐厅设置了一个香料区,供客人自行选择,制作适合自己口味的调料,并准备了一些调味料和香辣酱,让不同地区的游客都可以享受到符合自己口味的食物。他还教授农场的员工一些烹饪技巧,让大家共同参与到餐厅的管理中来。
至于农场的活动,林铭发现,许多游客更倾向于深度体验式的活动,而不是简单的参观和游览。一开始,林铭只是简单地安排游客在农场里采摘一些水果,或者参观一些农耕工具。这种缺乏参与感和体验感的活动,并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一次,一位来自城市的年轻妈妈李女士,在体验了农场的采摘活动后,有些失望地对林铭说:“林老板,我觉得你们的活动太简单了,缺少了互动和乐趣,我只是带着孩子在果园里走了一圈,什么也没学到。能不能搞一些更加有意思的活动呢?”
林铭仔细思考了李女士的建议,开始重新规划农场的活动。他决定推出“一日农夫体验活动”,让游客亲手参与到农耕活动中来。游客可以自己种植蔬菜、除草、施肥、采摘水果等,体验农活的艰辛和快乐。他还在农场里设置了许多手工作坊,让游客可以亲手制作一些农产品,比如豆腐、米酒、陶器等。
此外,他还与当地的非遗文化传承人合作,推出了乡村文化体验活动。游客可以跟着老艺人学习剪纸、草编、泥塑等民间手工艺,亲身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他还在夜晚安排篝火晚会和乡村音乐节,让游客能够感受到乡村的热情和活力。
林铭还在细节上力求完美,他知道,好的服务能够弥补设施的不足,更能提升游客的体验感,他安排所有的工作人员,要时刻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做到热情耐心周到的服务。
林铭渐渐发现,做乡村旅游,不是简单地“搬运”城市模式,需要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更要注重游客的真实感受,不断地创新,持续的改进,才是王道。他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旅游要发展,靠的不是“大而全”,而是“精而美”,他需要更加用心的挖掘乡村文化和内涵,才能让农场更具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