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心怀杀兄之大仇,下手没有一点情面。
西门庆虽也习过武,可又怎会是武松的对手。
才几个回合,身上已经被武松砍伤几处,被武松一脚从二楼踹了下来,狠狠跌落在地,口吐鲜血,早已无力挣扎。
武松一跃而下,一把揪起西门庆,犹如提起一只小鸡,将西门庆举过头顶。
西门庆此时才求饶道:“好汉饶我性命。”
武松怒道:“饶你容易,还我哥哥命来!”
手上轻轻用力,将西门庆径直抛向高空,等西门庆降落之时,胸口已被武松的刀刺穿,口吐鲜血,仅存最后一口气。
武松抽出刀,当街砍了西门庆脑袋,依旧放在武大的灵堂之前,祭拜了哥哥的亡魂。
他不敢久留,骑了快马,连夜逃出阳谷县,直奔京城来找包拯。
毕竟他是包拯召唤的人物,所以遇到困难,第一时间想到的自然就是包拯。
汴梁。驸马府。
傍晚时分。
包拯刚从中书省回来,便听人来报武松求见。
包拯微微一凛,心里突然感到一阵不好的预感,赶忙叫请。
须臾,武松来到。
看着他行色匆匆的样子,包拯依然料到武松一定是闯祸了,于是问道:“将军求见本府,所为何事?”
“相公,小人杀人了。”武松直言不讳。
“什么?”包拯也吃了一惊,“你杀了谁?”
武松随即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
包拯暗暗叹口气,“你家嫂子与人通奸,谋害了你哥哥,为何不直接来找本府,偏偏要自己去寻仇,难道不知此乃违法之事。”
“本府一再叮嘱于你,凡事三思而行,你如今是朝廷的将军,非同往日,为何还是要一意孤行,辜负本府对你的器重。”
武松解释道:“回相公,小人原本也想第一时间回京城请相公主持公道,奈何当晚兄长的冤魂便向小人来诉苦,哥哥含冤莫白,凶手却逍遥法外,小人心里只觉愧对兄长,遂……”
“你……”包拯故作埋怨。
其实他很清楚武松的秉性,为人仗义,更何况面对的还是将自己一手拉扯大的哥哥。
叹了口气后,包拯道:“大宋律法明文规定,杀人者死,你乃本府亲手提拔,尽人皆知,你杀了人,不但要偿命,甚至还要连累本府,你可明白?”
包拯也没有想到,此事发生得这么突然。
关键是武松回家没有来向他辞行,否则的话,包拯兴许还能阻止这场悲剧的发生。
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只能尽力补救。
虽说大宋律法明文规定杀人者死,不过武松杀人情有可原,倒也未必不能保他一命。
毕竟水浒传原着之中,武松尚且只是刺配孟州。
武松闻言后,脸上浮现出一丝愧疚之色,道:“是小人鲁莽,愧对了相公的栽培之恩,武松一人做事一人当,绝不连累相公。”
包拯道:“此事现在已经由不得本府了,本府也不宜插手,你去开封府投案,找公孙先生,他自有公断!”
毕竟在朝廷的眼里,武松、鲁智深这些武将,那都是包拯一手提拔的人。
现在犯了事,若是包拯出面干涉的话,必然会落人口实,无论如何判,都会有人说他偏私。
思来想去,包拯还是觉得让公孙策来处理此事比较合适。
公孙策一定能够拿捏住分寸。
武松不太明白包拯让他去找公孙策的原因,但也只能照做,老老实实去开封府投案自首。
公孙策和开封府大小官员接到武松的案子,都诧异不已,一时间陷入了两难境地。
毕竟谁不清楚,武松可是包大人的心腹爱将,而且在攻打西夏之时,立下赫赫战功。
不想他身为朝廷的将军,竟会为了哥哥动用私心。
“武松将军,你乃朝廷的将军,岂能不知法度?”公孙策单独将武松叫到房里,询问道。
武松道:“公孙大人容禀,并非小人不知法度,奈何阳谷知县和济州知府被西门庆那厮买通,不予受理小人的案子,小人走投无路,只好亲自为哥哥报仇。”
公孙策恨恨道:“这阳谷知县和济州府尹当真好大的胆子,竟敢草菅人命,你为何不直接去找包大人。”
武松如实回应:“回公孙大人,小人已经找过相公,是相公让小人来开封府投案,求公孙大人替小人做主。”
公孙策聪明绝顶,略一思索,便已明白包拯的用意。
显然包拯心里这是想成全武松,但又不想落人口实,所以才会把案子交给开封府来审理。
如此,无论他怎么判,便无法牵连到包拯。
公孙策沉思了片刻,说道:“待本官细细思量,不过眼下只有先委屈你在牢里待几日。”
“是,全凭公孙大人做主。”武松连连答应。
公孙策命衙役将武松关押进开封府大牢,看了武松的供词后,随即撰写了一份奏折,先济州府尹和阳谷知县草菅人命,导致武松无处伸冤。
随后又表示,此案乃系西门庆得知武松前往官府告状,担心事情败露,企图谋害武松,却反被武松误杀。
王婆和潘金莲畏罪自杀,武松愤怒之下,割了两人的头颅祭奠兄长亡灵。
武松自知罪责,主动前往开封府投案自首。
在公孙策的笔下,原本一起主动杀人的案件,被轻描淡写地说成了武松自卫反抗。
奏折呈递至中书省,包拯和范仲淹第一时间阅览。
包拯都惊呆了!
没想到公孙策颠倒黑白的能力,是一点都不逊色啊!
其实包拯并没有想要更改案情事实的意思,只是希望公孙策能避重就轻,简化案件,以减轻武松的罪责,不至于判死刑。
孰料公孙策完全颠倒黑白,委实让包拯感到吃惊。
这就是权力大的好处啊!
是非黑白,只需简单几句话,就能颠倒乾坤,受害变成凶手,凶手也能变成被害。
范仲淹看罢奏折,一排桌案,怒然道:“这个阳谷知县和济州府尹简直胆大包天,竟敢枉顾人命,看来他们的官也做到头了。”
听范仲淹这么一说,包拯并没有表态。
既然公孙策已颠倒事实,他也不能去拆台。
否则公孙策这个官怕也别当了。
毕竟,西门庆、潘金莲和王婆不过是普通的小人物,死有余辜,朝廷根本不会去过问和深究。
谋害武大郎,那也是不争的事实,难逃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