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青志是溪水村唯一一个,从京城调来的知识分子。
随着后来政策的逐渐改变,特别是发生了知青上访的事件后,陆陆续续的回城令,也不断地发下来。
溪水村的知识分子大多都选择了回城,唯有罗青志一人留了下来。
因为陈云上一世没有关注过溪水村的事情,所以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位老师。
直到后来罗青志登上了报纸,陈云才知道有一个京城调下来的老师,死在了溪水村!
报纸上并没有报道任何有用的讯息,就连罗青志的来历都全部略过。
陈云唯一记得的地方,就是这位京城下来的老师,培养了很多有出息的学生,可惜最后犯下了一些政治上的错误。
就连罗青志的名字,都被陈云搞忘了,所以没有第一时间认出罗青志。
就在这时,陈云那原本平静的脑海之中,毫无征兆地突然冒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念头。
这个念头犹如一道闪电划过夜空般突兀而耀眼,瞬间吸引住了他全部的注意力。
只见陈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起身,动作之快仿佛一阵疾风掠过。
紧接着,他快步走向水槽边,仔细地将双手清洗干净。
然而,在洗完手之后,他却并没有立刻行动,而是站在原地稍稍思考了片刻。
随后,像是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情一般,猛地扭过头来,对着正在不远处忙碌的妹妹陈璇大声问道:“幺妹啊,咱家现在还有肉吗?”
听到哥哥的问话,陈璇不禁感到有些诧异,但她还是很快地点了点头,并回答道:“有呢,三哥,咱妈昨天下午专门跑到镇上去买了好些肉回来,可多啦!”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陈云二话不说,径直朝着厨房走去。
进入厨房后,陈云熟练地打开碗柜,目光急切地往里面扫视着。
果不其然,正如陈璇所说,柜子里头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大提新鲜的猪肉,粗略估计至少也得有个五六斤重。
看到这些肉,陈云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毫不犹豫地拿起放在一旁的菜刀,精准地从那一大块猪肉上面切下了差不多一半左右的分量。
切完肉后,陈云并未就此停下手中的动作。
他转身来到米缸旁边,伸手进去摸索了一番,不多时便掏出了整整十二个圆滚滚、白花花的鸡蛋。
接着,他又顺手提起前两天自己刚刚从供销社买回来的那一壶香气扑鼻的花生油以及还剩下半袋子的大米。
把所有东西都准备齐全之后,陈云小心翼翼地将它们一一放入到一个大大的菜篮子当中。
为了防止路上颠簸导致物品掉落出来,他还用一块干净的白布将整个菜篮子严严实实地盖了起来。
一切收拾妥当,陈云这才转过身来,对着坐在堂屋里的父母高声喊道:“爹娘,我出去一趟!”
话音未落,甚至都没有来得及等待父母做出回应,心急如焚的陈云便如同离弦之箭一般冲出家门,眨眼间便消失在了门外那条蜿蜒曲折的小路上。
出了门以后,陈云首先想到要做的事情便是去找同村的刘桂英打听一下罗青志家具体住在哪个位置。
经过一番询问和寻找,终于弄清楚了罗青志住处所在方向的陈云马不停蹄地加快脚步朝村子西边赶去。
当他一路风尘仆仆地赶到目的地时,眼前出现的景象让他不由得一下子愣在了当场。
原来,呈现在他面前的竟然是一座破旧不堪、摇摇欲坠的牛棚,四周杂草丛生,看上去显得格外凄凉与破败。
他完全没有想到,罗青志这样一个有文化的人,居然会居住在这种地方。
这座牛棚位于村子的一角,它承载着早年村民们饲养牲畜的记忆。
那时,这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牛儿们在棚内悠然自得地生活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批批知识分子响应号召来到了这个村庄。
他们不得不与牛一同居住在这里,开始了一段别样的生活。
起初,这些知识分子们或许还感到新奇,但日子久了,生活中的种种不便逐渐显现出来。
后来,浩浩荡荡的返乡热潮兴起,犹如一阵春风吹过大地,给这些知识分子带来了解脱的希望。
终于,他们可以告别这段艰苦的岁月,回归城市的怀抱。
罗青志,这位来自京城的大学教授,本应享受舒适的生活环境,却阴差阳错地被困在了这个小村庄。
即便是未能及时回城,以他的身份地位,似乎也不该住在如此简陋的地方。
此刻,陈云眉头紧蹙,心情沉重地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朝着那座破旧不堪的牛棚走去。
远远望去,牛棚已然倒塌了将近一半,曾经的热闹场景已不复存在,里面的牛也早已分散到其他地方去饲养了。
当陈云走近时,他惊讶地发现,虽然牛棚的大半部分已经损毁,但剩下的这半边竟被打理得井井有条。
靠近倒塌之处,原本杂乱的地面被清理得干干净净,下方摆放着一些带有缺口的瓦罐和瓢盆,其中还积存着些许从屋顶漏下的雨水。
再往里面看,相对较为干燥的地方,则是罗青志日常做饭的区域。
那里仅有一个简陋的泥瓦炉灶,炉子里面空荡荡的,不见一丝烟火气息。
而在炉灶旁,唯一还算完好的搪瓷盆里,盛着一些略显浑浊的水。
在这间破败的屋子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保存状况最好的竟然是那张位于最南端的竹床。
尽管历经岁月的侵蚀,但竹床依旧坚固,仿佛在默默诉说着主人对生活的坚守与不屈。
在竹床上面铺了一层稻草,还有一床打了很多补丁的铺盖。
从竹床上面的布置可以看出,罗青志明显只睡了竹床的一边。
因为竹床另一边压着很多的书本,将半边竹床都占据了!
看到竹床上面的书,陈云不由得愣了一下,看到了一些老古董。
特别是最里面的一本清代的《本草纲目》,更是吸引了陈云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