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内寂静无声。
王潜凝视着贾诩,目光灼灼,其余几人一言不发。
而贾诩则眼帘微垂,心中竟不自觉的忐忑了起来。
对他来说,才智的高低无所谓,被人看透无疑是最可怕的,而且还是被当今天子之师给看透了,这今后的日子,怕是很难安生了。
就在贾诩思虑之际,却听王潜的声音缓缓传来:“文和,吾观你与我有缘,今有意收你入我门下,你可愿意?”
“收我为徒?”
贾诩微微一怔,目光中满是震惊与不敢相信,他怎么也没想到,这王潜居然想收他为徒。
贾诩思量片刻,方才抬起头看向王潜,并拱手一礼,“王师目光如炬,诩敬佩之至,然人各有志,还望王师理解!”
听闻此言,程昱、董卓等人眼神微变,看向贾诩的目光,多了几分怒意。
之前言语糊弄也就罢了,而今被自家老师看穿了,居然还敢当面拒绝,这简直就是不识抬举了。
反倒是王潜,目光平静,脸上没有丝毫意外的神色。
这贾诩若真是这么好收服的话,那就不是他贾文和了。
“唉……”
王潜幽幽叹息一声,“吾向来讲究以德服人,既然文和不愿,那吾也不会强求。”
说着,王潜也站起身来,迈步朝着屋外走去。
贾诩见状,不由暗自松了一口气,然后朝着王潜拱手一礼,“多谢王师体谅!”
王潜摆了摆手,一边走一边头也不回的说道:“仲德,文和远来不易,你还要好生关照才是!”
程昱会意,当即点了点头,“老师放心,学生一定会“好生关照”,保证文和兄不会受一点儿委屈。”
一边说着,程昱一边扭头望了贾诩一眼,并露出一副自以为“和善”的笑容。
见此情形,贾诩不由心中一突。
程昱口中的“好生关照”,以及那副和善的笑容,让他心中升起了一股莫名的危险。
直觉告诉他,如果王潜就这么走了,那这个程仲德,必然会对他出手。
原来,王潜方才口中的“以德服人”,竟是让程仲德去压服他人。
直到这时,贾诩方才明白了过来,这王潜表面上看起来一副宽容大度的模样,实则却是颇为记仇,而且还有点儿小心眼儿。
他算是看明白了,自己此番得罪了王潜,想走怕是不可能了。
念及至此,贾诩不禁暗自叹了口气,而后朝着王潜的背影俯身一拜,沉声道:“王师之才,令诩钦佩之至,诩愿侍奉王师左右,还望王师不弃!”
“呵!”
王潜轻笑一声,头也不回的说道:“汝方才不是还说人各有志吗?怎么现在又要拜师了?”
贾诩嘴角一抽,恭顺道:“方才是诩一时失了心智,还请王师勿怪!”
“这样啊!”
王潜眉头一挑,而后转过身,面露微笑的看向贾诩,“拜师一事,非同小可,你可考虑清楚了?”
贾诩眼角余光瞥了程昱一眼,语气异常坚定:“诩真心恳请王师收我为徒!”
说着,贾诩一撩衣摆,然后朝着王潜跪了下去。
“嗯。”
王潜神情严肃地看向贾诩,“看你也是真心实意,那为师也不好再做推辞,从即日起,你便入我门下吧!”
贾诩面上“大喜”,当即行了一记大礼,“学生拜见老师。”
“嗯。”
王潜单手虚扶,“好了,起来吧。”
“多谢老师!”
贾诩规规矩矩行礼之后,这才站起身来。
一旁的曹操见状,当即笑嘻嘻的凑了过来,“文和,你既已拜了老师,那是不是要来拜见一下诸位师兄们?”
“呃……”
贾诩微微一怔,抬头看了王潜一眼。
王潜笑着说道:“这几位同在为师门下,分别为大司农之子曹孟德、东阿程仲德、颍川荀公达、西凉董仲颖……”
听着王潜的介绍,贾诩不禁心中一动,眼眸深处闪过一丝诧异的光芒。
这几人有文、有武,既有宦官之后、也有士族大姓,最主要的,还有当今天子。
按正常来说,如此天差地别的位份出身,就算不会互相对立仇视,也不太可能走到一起。
可是,就是这么一群地位悬殊之人,居然全都拜在了王潜门下,而且看其关系,似乎还非常和睦。
此情此景,不禁让贾诩想到了“有教无类”这四个字。
加之从其他学子口中听到的关于“本心良知”学说,贾诩心中也瞬间有了一丝明悟。
他隐隐感觉,王潜似乎正朝着孔夫子的道路行进着。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日后绝对属于无人敢惹,哪有丝毫危险可言?
想到这些,贾诩的念头瞬间通达了许多,对于拜师王潜一事,也彻底接受。
随后,贾诩转身朝着程昱拱手一礼,“见过程师兄,今后还望师兄多多照拂才是!”
“师弟无需如此,你我既同在老师膝下,自当亲如手足!”
程昱微笑着拱手还礼,方才身上流露出来的杀意也彻底收敛。
贾诩见状,悬着的那颗心,也总算是落了下去。
随后,贾诩又朝着董卓拱手道:“见过董师兄,方才所言“王道治国”,不过是小弟随口胡言而已,还望师兄海涵!”
“哈哈,无妨!”
董卓一脸豪爽的摆了摆手,然后笑着说道:“你我既同在师父门下,又同样出身西凉,今后还要多多亲近,好一同为陛下尽忠、为师父分忧才是。”
“师兄说的是!”
贾诩点头应是,对董卓这位名传西凉的豪爽汉子,多了几分认可。
随后贾诩又分别拜见了荀攸和曹操。
贾诩的一声“曹师兄”,更是让曹操笑开了花,嘴巴直接咧到了后耳根。
一番寒暄过后,众人又齐齐坐了下去。
王潜看向贾诩,凝声问道:“文和自幼生于武威,而今又一路来到洛阳,想必也极为清楚关西如今之境况吧?”
“嗯。”
贾诩神色凝重的点了点头,“关西之地,西通西域、南接川蜀、北镇草原、东连关中,乃大汉对外重要之屏障。
然自羌乱尹始,关西之地便深陷动乱之中,关西百姓六十年不得安歇,至今已是十室九空、千里荒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