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教授也要回北京了,学校要开学了他得回去了,他说他要站好最后一班岗。有始有终做到一名合格的老师,无愧于心无愧于学校和学生……
晚上我俩就在旅馆买了一些熟食菜肴,和两瓶青稞烧酒开怀畅饮……
我带着酒意醉眼朦胧的说道:“司马老哥谢谢你!和你结识结伴几天我真的是学习吸收了好多的历史知识,以及人生哲理,真的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我的心本来是很郁闷的,是带着情绪出来散散心的!哪知有缘遇到了您老哥哥,也是我三生有幸呐!”
“我也在北京一所民办院校蹲过两三年,和您比起来我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呀……”
“此日离君去,何年再相逢啊?”我的眼里面泪光闪烁鼻孔发酸心里面也堵得慌,没法我端起纸杯猛的灌了一大口酒下肚,结果是呛得眼泪横流……
司马他也有点惺惺相惜之意,一直安慰我说会有机会的……
……
第二天,我们道声保重就各自踏上了旅程……
司马回北京了!我也打算最后一程去西安寻访我们郭氏祖先子仪老祖的踪迹……
我寻寻觅觅的找到了郭子仪园林遗址,它位于陕西省西安市。
可当我看到名称为郭子仪园林遗址,
但其标注时间是始建于公元七世纪 具体年份不详,为什么会这样的呢?
再看其位置就在现陕西省西安市南郊电子一路附近,一看根本就没人重视和保护!
冷冷清清简简单单也有点破败不堪之境!呜呼哀哉为什么会这样的呀?
都说郭子仪是史上第一状元,是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官至宰相的武状元,文武双全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威名。郭子仪是唐代三朝元老。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汗马功劳。晚年功成身退,居住于此。
可现在为什么会被冷落到如此境地?我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
但我却看到了一首刘禹锡的诗,是他曾经在《酬令狐相公亲仁郭家花下即事见寄》中描绘了园林的辉煌之景:
“荀令园林好,山公游赏频。
岂无花下侣,远望眼中人。
斜日渐移影,落日纷委尘。
一吟相思曲,惆怅江南春。”
可古迹现状却是冷冷清清淡淡凄凄惨惨戚戚……
在老祖先的所谓园林周围,位于西安市南郊电子一路附近,周边为商业楼盘、住宅区、公交站等,目前仅剩有一角孤零零的纪念碑,残破无人照管。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呀?老祖先您在天之灵知道了现在的状况吗?
我一个离此数千里之遥的也不知道是多少代孙了?一个布衣草民也无能为力来改变现状!
我的很不理解的泪水默默的流了下来……
我也无奈只能找到一个花店买了一束花放在老祖宗纪念碑前,以示我的祭祀思念……并跪拜叩首后默默离开了!
当我漫无目的的走到一个小书摊位的时候,由于我的爱好喜欢书也喜欢买书的缘故,我就和书摊主聊了起来,随口问道有没有关于郭子仪的书?
摊主随手向我拿过来一本并不厚实的破旧的书,说道这是专门介绍郭子仪的小册子,你看看如果喜欢的话就送你了!反正我也卖不出去……
因为我和他交流的时候说了我是郭子仪的后代子嗣,从苏省专程过来想了解一下老祖先的!
书摊主很同情我的真心,就送给我这本关于郭子仪的小书。
我非常感谢就掏钱给摊主,他连忙推回表示这是小意思,不值钱的,不少旧书都是从废品收购站按斤称回来的!
于是我也不矫情也就笑纳了,但我看到摊主抽烟就到隔壁小店买了一包好烟,回敬了摊主!
接着,我急忙打开小册子读了起来……
前言:六十年军旅生涯,历经两次大战,多次升迁,一次降职。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终,其将佐致大官,为名臣者甚众,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位皇帝,前后六十年,前四十年基本上是和平年代,国泰民安,后二十年 也是安史之乱成就了郭子仪的战绩。集天下安危于斯人。
书中接着介绍道:
在西安南郊,永松路,电子正街,电子一路交汇处。有一个叫紫薇花园的地方,花园南口,有一块老旧斑驳的石碑,上书:唐大通坊郭子仪园林遗址。立碑时间是一九九三年。
看来作者也对郭子仪陵园被如此冷落也有不满……
接着他写道:
在西安城中,有关郭子仪的遗迹不多,这里算是一处。还有一处是在华州区莲花寺镇西马村说是将军故里。另一处,是在咸阳市礼泉县建陵(唐玄宗第三个儿子李亨陵墓)西南二公里地处的昭陵乡坡阳村武将山。陪葬于唐肃宗建陵旁边的郭子仪墓了。
看来这个作者也应该是郭子仪粉,否则不会如此去追根溯源的~
接着他介绍了老祖先的为人事迹:
郭子仪(公元697年-781年7月9日),渭南华县人,唐朝寿州(安徽淮南)刺史郭敬之的儿子,唐朝着名政治家、军事家,着名将领,世称“郭令公”。
郭子仪早年以武举中第,入仕从军。天宝八年(749),拜为左卫大将军,后兼九原太守。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叛唐,郭子仪以朔方节度使出兵单于府,击败安禄山部将高秀岩部,进而围攻云中,收复常山,拜兵部尚书。
天宝十五年(756年),与李光弼一起,多次击败史思明部,收复河北十余郡。至德二年(757年),攻占河东,收复长安、洛阳、河西、河东、河南诸州县。
作者看来是经过深入了解搜集老祖先的有关详细资讯的~
乾元元年(758年),攻克卫州。在与八节度使围攻邺城的时候失败,被解除了兵权。
宝应元年(762年),在平定河中兵变时又立新功,晋封汾阳郡王。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内扰,唐代宗出逃长安,郭子仪再被起用,为关内副元帅,率军力战,打退吐蕃。
永泰元年(765年),吐蕃、回鹘合众攻至关中;郭子仪劝回纥倒戈,大败吐蕃。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后,拜其为太尉兼中书令,充皇陵使,赐号“尚父”,增加食邑,明升暗降,剥夺了实权。
哈哈哈作者非常厉害了,了解的如此详细~
建中二年 (781年),郭子仪卒,终年85岁,追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代宗庙廷,陪葬建陵。
噢!原来老祖先也是高寿善终,看来我们老郭家的人到老了都会高寿善终的!
这就是郭子仪的传奇一生。
作者评价很高啊!
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朝中期唐玄宗天宝年间的一场动乱,其持续时间从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二月十六日到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二月十七日共八年的时间。起因是因为是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所以被称为安史之乱。
天宝年后期,因唐玄宗疏于朝政,正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写的“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个杨玉环把李隆基迷的不得了,忘了当年皇帝是怎么得来的,整体沉迷于从儿子李冒那里骗来的小媳妇,顾不得朝政了。
作者继续在分析郭子仪的功绩原因~
内用高力士,外用李林甫,唐朝政治昏暗,百姓多有流离失所。在募兵制施行后,边境节度使各有各的小九九,地方势力逐渐扩张,形成割据范围。
天宝十四(公元755年)年,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联合在范阳的史思明在河北(今河北保定和北京一带)起兵,“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叛军连克唐朝多地,当攻下洛阳以后,安禄山便野心膨胀,打起了了皇上的主意,搞了个自立为帝。唐玄宗接到军情汇报,下令平叛,但此时洛阳,潼关等地接连失守,安禄山军队进逼长安。唐玄宗被迫离开长安西逃蜀中。“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逃亡的军队也是旌旗摇曳还能如此壮观。途中禁卫军发动兵变,把安禄山叛乱的原因归结在贵妃娘娘,杨国忠等人身上,在兴平一个叫马嵬坡的地方,“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史称马嵬兵变,杨国忠被士兵所杀,杨贵妃被李隆基赏赐了三尺白绫让其自杀。
这就是一起悲剧也可以说是一起历史冤案!我看到此处心里想!
事情发展到这个时候,该是主角出场的时候了。
马嵬坡兵变后,时为太子的李亨在灵武(宁夏)称帝,以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收复失地。
巧就巧在,此时安史叛军发生内乱,安禄山老儿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所杀。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又杀了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也赏试着过一把皇帝的瘾。自称大燕皇帝,并再次攻下了洛阳。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史思明称帝不久,同样的下场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所杀。郭子仪率领唐朝军队则接连收复了长安、洛阳,河南河北等地。
看来老祖先也是一位福将,有天神护佑!我想到……
当时唐军也不缺能征善战的的将军,可咱老祖先总能适逢其时歼敌立功!
郭子仪攻克两河,河南河北,收复两京,邺城之战,等重大战役。其中收复两京时有一场战役就是在香积寺打的,当时唐军和叛军连战八个小时有余,从早上杀到晚上,叛军十一万人几乎伤亡殆尽。从此老郭便赚取了一个“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
不是有天神护佑为什么总如此巧合?老祖先子仪总能关键时刻逢凶化吉救主功成?
当时可以说良将济济但就是老祖先他是算得上良将中的良将。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启用唐将仆固怀恩为朔方节度使、河北副元帅,统兵进军洛阳,接连击败史朝义。广德元年(公元763年)败退后的史朝义见形势不利自己,想向北去和契丹勾连,中途被唐军追到,最终自缢而亡。
作者最后写到:说西安城里有郭子仪与诗仙李白惺惺相惜,时隔互救对方一命的故事。
有郭子仪第六个儿子郭暖喝醉了酒,打了皇帝的女儿醉打金枝的故事。
有很多关于郭子仪与宦官鱼朝恩的故事。说是宦官鱼朝恩听风水先生说郭子仪挡了他家的官运,于是就掘了郭的祖坟。知晓郭鱼恩怨的人都感到不安,担心郭子仪会掀报复。郭子仪却说:“我在外面带兵打仗,士兵们破坏别人的坟墓,我也无法完全照顾得到,现在我父亲的坟墓被人挖了,这是报应,不必怪人。”就这样,一场在国人看来连挖祖坟这样的事都能被他的一句话化解了。
这说明我们老郭家的人都是宽宏大量心胸开阔不计小节的人!
鱼朝恩是皇帝的亲信太监,御林军总管,权势显赫,炙手可热,多次陷害郭子仪。公元758年,唐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率六十万大军围攻相州叛军安庆绪。
为了监视这些将领,唐肃宗又任用了军盲鱼朝恩为大元帅。鱼朝恩是个瞎瞎指挥,相州一战唐军大败,他却把失败的原因和责任全部推给郭子仪身,导致郭子仪兵权被夺,贬官。
公元762年,唐代宗想重新启用郭子仪,又是鱼朝恩从中作梗,763年,吐蕃进攻长安,唐代宗出逃,最终靠闲官郭子仪的帮忙才解了围,但功劳却被鱼朝恩夺走了。郭子仪依旧不做解释。直到唐代宗大历年间,郭子仪奉命入朝,这次才一钩子坐到了底。
不过,通过这些事我感觉老祖宗做的有些过了,面对此宦官鱼朝恩不懂报恩反而屡屡的陷害,边让包容不是一个大帅所能容忍的!
不知最后老祖宗是否把此忘恩负义的小人宦官惩罚了?
原来老祖先还会诗词歌赋啊!
于赫皇祖,昭明有融。
惟文之德,惟武之功。
河海静谧,车书混同。
虔恭孝飨,穆穆玄风。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保大舞》
于穆文考,圣神昭彰。
箫勺群慝,含光远方。
万物茂遂,九夷宾王。
愔愔云韶,德音不忘。
上述二首郭子仪所作祭祀玄宗皇帝和代宗皇帝的诗作,虽见于《乐府诗集》及《全唐诗》!
不错不错啊!我也喜欢胡乱吟哦几句的!
…………
唐朝是一个时代,而郭子仪是一个时代命运中的小人物。
作者总结道!
郭子仪一生有八子八女,个个都是权势显赫,个个都能善始善终。其中长子郭曜,袭代国公,太子宾客。三子郭曦,随父征伐,屡建战功。任御史中丞、转御史大夫,累封赵国公。逝世后追赠兵部尚书。六子郭暧,娶唐代宗女升平公主。赠尚书左仆射。
不知道我是其中几子的后裔子嗣?我心里面自己问道!
郭子仪八个儿子七个女婿都是朝廷命官。
其后代名人雅士更是不乏其人。民国史上第一位驻外大使郭嵩焘;清末民国同盟会会员郭松龄,就是被张作霖枪毙了的那个奉军将领;当年成吉思汗手下有一名战将叫做郭宝玉的。
一百年后,郭子仪七世孙郭威成为北周(951一960)开国皇帝。
元朝初年,郭子仪的一个后人郭侃一生攻下七百多个城池,战功无数,是文武双全的英才。
郭侃的祖父郭天宝(据说是金庸笔下大侠郭靖的原型),父亲郭德海曾是成吉思汗手下的大将。
那我的祖父的祖父是哪位?老祖先请您梦里告诉我好吗?
这些郭家的后代们,与郭子仪的当年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郭子仪一生能与贤者如元载共事,也能与小人鱼朝恩相处。
现代名人曾仕强老师的一句话概括:富贵寿考。
曾老师总结郭子仪人生智慧:
1. 无妄卦代言人;
2. 忠诚以动天下;
3. 巧用兵法处世;
;4. 忍辱难免争议
人是为自己而活着的,别人只是一面镜子,是不断自我调整的镜子。
说的真好呀!我领教领悟了!
老祖先郭子仪一生福寿双全,处世智慧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阿弥陀佛老祖宗!我为您骄傲但也为西安的…可悲!你们冷落我的老祖先,我坚信你们的下场会很凄惨,其子孙也会悲悲戚戚不如我们老郭家的……
明天早上我会早起来迎接西安的朝阳旭日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