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5日,阴
上海的秋天总是带着一丝凉意,尤其是傍晚时分,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湿气。我坐在诊所的钢琴前,指尖轻轻滑过琴键,弹奏着肖邦的《夜曲》。琴声在空旷的房间里回荡,仿佛能抚平一切不安的情绪。诊所位于一座天主教堂旁边,偶尔能听到教堂的钟声,那声音总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宁静。
今天的最后一位病人是张伟,一名32岁的程序员。他提前十分钟到了,坐在候诊室的沙发上,手里握着一杯热水,眼镜片后的眼神显得有些游离。他的穿着很休闲,一件灰色的连帽卫衣搭配牛仔裤,脚上是一双运动鞋,典型的程序员装扮。但他的姿态却透露出一种紧绷感,肩膀微微耸起,像是随时准备迎接一场战斗。
我停下琴声,走到候诊室,微笑着对他说:“张先生,请进。”
他抬起头,勉强挤出一个笑容,点了点头,跟着我走进诊疗室。
---
诊疗室
诊疗室的布置很简单,一张沙发,一把扶手椅,一张小圆桌,桌上放着一盏台灯和一盒纸巾。墙上挂着一幅抽象画,色彩柔和,给人一种放松的感觉。我坐在扶手椅上,张伟则坐在沙发上,双手交叉放在膝盖上,显得有些局促。
“张先生,今天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我开口说道,“你可以叫我李医生。在开始之前,我想了解一下,你最近感觉怎么样?”
他沉默了几秒,低声说道:“不太好……我最近总是觉得很焦虑,晚上睡不着,白天又集中不了注意力。工作上压力很大,感觉自己快要崩溃了。”
我点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我们公司最近在开发一个新项目,时间很紧,任务也很重。我负责的模块出了很多问题,每天都要加班到很晚,但还是赶不上进度。上司一直在催,同事们也都很紧张,我感觉自己像是个拖后腿的人。”他的语速越来越快,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
“听起来你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我轻声说道,“你能具体描述一下,这种焦虑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吗?”
他皱了皱眉,似乎在寻找合适的词语:“就像……胸口压着一块大石头,呼吸不过来。有时候我会突然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甚至觉得自己快要晕倒了。晚上躺在床上,脑子里全是工作的事情,根本睡不着。”
我注意到他的手指紧紧绞在一起,指节有些发白。他的焦虑已经不仅仅是心理上的,还体现在了身体反应上。
“张先生,你提到晚上睡不着,能告诉我你通常几点上床,几点入睡吗?”我问道。
“我一般凌晨一点左右上床,但躺下后至少要过两个小时才能睡着。有时候甚至到天亮都睡不着,第二天又要早起上班,整个人都很疲惫。”他的声音里带着无奈。
“你有没有尝试过一些放松的方法,比如深呼吸或者冥想?”我继续问道。
他摇了摇头:“试过几次,但没什么用。我一闭上眼睛,脑子里就开始想工作的事情,根本静不下来。”
---
精神分析法:探索潜意识的焦虑
我决定先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入手,探索他潜意识中的焦虑来源。
“张先生,你提到工作上感到压力很大,觉得自己拖了团队的后腿。这种感受让你想到了什么?或者说,它是否让你联想到过去的某些经历?”我问道。
他愣了一下,似乎没想到我会问这个问题。沉默了一会儿,他低声说道:“其实……我一直觉得自己不够好。从小到大,我父母对我的要求都很高,他们希望我能考上好大学,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我确实做到了,但总觉得还不够。每次取得一点成绩,他们都会说‘还可以更好’。现在工作了,我也总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怕让上司和同事失望。”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最后几乎变成了自言自语。我注意到他的眼神有些游离,似乎在回忆过去的某些片段。
“听起来,你对自己的要求很高,甚至有些苛刻,”我说道,“这种‘不够好’的感觉,是否也影响了你对自己的评价?”
他点了点头:“是的,我总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比不上别人。即使别人夸我,我也觉得他们只是在客气。”
“这种自我否定的想法,可能源于你童年时期的经历,”我解释道,“父母的期望让你形成了一种‘我必须做到最好’的信念。这种信念在你成长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也让你对自己过于苛刻,甚至产生了焦虑。”
他沉默了一会儿,低声说道:“也许吧……但我不知道该怎么改变。”
---
认知行为疗法:调整思维方式
接下来,我决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他调整思维方式,减轻焦虑。
“张先生,我想和你一起探讨一下,你对自己和工作的看法是否有些过于消极。比如,你提到觉得自己拖了团队的后腿,这种想法是否有具体的依据?”我问道。
他想了想,说道:“我们项目的进度确实很紧张,我负责的模块也出了一些问题,导致整体进度延迟了几天。”
“那么,这些问题是否是你一个人造成的?或者说,团队中其他人是否也遇到了类似的困难?”我继续问道。
他犹豫了一下,说道:“其实……其他人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只是我的部分比较关键,所以影响更大。”
“所以,问题并不完全是你一个人造成的,而是整个团队面临的挑战,”我说道,“你对自己的评价是否有些过于苛刻了?”
他沉默了一会儿,点了点头:“可能是吧……我总是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
“这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叫做‘个人化’,”我解释道,“你会把问题的责任全部归咎于自己,而忽略了外部因素的影响。这种思维方式会加重你的焦虑感。”
他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接下来,我们可以尝试一种叫做‘认知重构’的方法,”我说道,“当你感到焦虑时,试着问自己几个问题:这种想法是否有依据?是否有其他可能性?如果我的朋友遇到同样的情况,我会怎么评价他?”
他认真地听着,似乎对这种方法很感兴趣。
“你可以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写下来,帮助自己更客观地看待问题,”我继续说道,“同时,你也可以尝试给自己设定一些更现实的目标,而不是一味追求完美。”
---
“李医生,我明白了,”他说道,“我会试着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但我还是觉得很焦虑,尤其是晚上睡不着的时候,感觉特别无助。”
“我理解你的感受,”我说道,“除了认知重构,我们还可以尝试一些放松技巧,比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或者冥想。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你缓解身体的紧张感,改善睡眠质量。”
“我会试试的,”他点了点头,“谢谢你,李医生。”
“不用谢,”我微笑道,“治疗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如果你有任何问题,随时可以联系我。”
---
治疗结束
治疗结束后,张伟的表情轻松了一些。他站起身,向我道别,然后离开了诊所。我走到窗前,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尽头。夜幕已经降临,教堂的钟声再次响起,仿佛在为这座城市带来一丝宁静。
我坐回钢琴前,轻轻弹奏起一首舒缓的曲子。琴声中,我仿佛看到了张伟逐渐摆脱焦虑的身影。作为一名心理医生,我知道治疗的路还很长,但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让我感到欣慰。
---
后记
张伟的焦虑源于他对自己过于苛刻的要求,以及童年时期形成的“我必须做到最好”的信念。通过精神分析法,我们探索了他潜意识中的焦虑来源;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我们帮助他调整了思维方式,减轻了焦虑感。治疗的过程虽然漫长,但我相信,只要他坚持下去,一定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