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红拿到肉串,特别高兴。刘正轩又说:“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
这次刘正萍抢着回答:“砚台,正轩哥对吗?”刘正轩点点头,厨娘给了她两根肉串。
刘正轩接着出题:“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这次刘方亮站起来大声说:“是炮竹。”
刘正轩笑着说:“爷,您猜对了。”刘方亮拿着两根肉串,笑得合不拢嘴,接过肉串吃得很开心。
刘正轩又说:“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这个灯谜比较简单,很多人都猜到了,不过被张会兰先说了:“风筝。”王三贵的老婆挑了两串肉多的,恭敬地给了家主母。
接下来红楼里的灯谜渐渐流露出一些悲凉的意味,刘正轩便不再提及,只是继续讲述着故事。这一晚,足足讲了六集。
最后,刘正轩念道:“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念完,他收起手稿,让大家各自回去休息。
第二天,昨晚就和母亲张会兰商量好要一起去外公家的刘正轩,天还没亮就早早起来了。
他满心期待着这次行程,迅速洗漱完,就迫不及待地去催促兄妹们起床。兄妹几个在刘正轩的催促下,也不敢拖拉,很快就收拾好了,跟着母亲一起围坐在桌前,匆匆吃完早饭。
这时,来福和李在林已经把两辆马车准备妥当。购置的粮食、猪肉把半个车厢都塞得满满当当,那一堆堆粮食像小山似的,猪肉也被整齐地摆放着。
不仅如此,还有两只活蹦乱跳的兔子,在袋子里不停地蹦跶,似乎想要挣脱出来;三只毛色鲜亮的野鸡用草绳捆着,它们的羽毛在阳光下闪耀着五彩的光芒,这些都是早上的收获。车厢里还堆放着其他礼物。
张会兰的娘家在下河村,她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大哥张会贤小时候有幸上过学堂,父亲张世贵对这个大儿子寄予了厚望,平时家教非常严格。张世贵满心盼着张会贤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为家族争光。
然而,事与愿违,即便张世贵如此用心教导和严格要求,张会贤连续考了几年童生,都没能通过。张世贵满心的期望落空,无奈之下,只好让张会贤自己决定未来的路。后来,张世贵开办私塾招收学生,就让张会贤在旁边帮忙做事。张会贤结婚比较晚,婚后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小女儿。他的大儿子比刘正轩还小一岁,现在正在朝阳县城的学院读书。
张会兰的二哥张会良从小就对读书没兴趣,只读了一年书,就坚决不再去学堂了,不管张世贵怎么打骂劝说,都不肯再踏进学堂一步。无奈之下,张会良只能在家老老实实种地,好在日子过得还算安稳。他有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在张士贵的一再坚持下,张会良的儿子也被送去学院读书。
一大家子都靠着张士贵开私塾那点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并不宽裕。私塾的收入也仅仅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
家里的女眷,像张会兰的大嫂和二嫂,每天都要仔细盘算家里的吃穿用度,为了节省每一分钱绞尽脑汁。孩子们的衣服总是补了又补,穿到实在不能穿了才会考虑换新的。
两辆马车刚慢慢驶进村口,“哒哒”的马蹄声和车轮滚动的声音,一下子吸引了众多村民的注意。村头玩耍的孩子们一看到这罕见的马车,马上放下手中的东西,像一群欢快的小鸟一样跟着马车,一直跟到了张世贵家。
不知是哪个调皮的孩子扯着嗓子大声喊道:“张先生,你家来贵客了。”这一喊,声音又脆又响,传得老远。
刘正轩下车拿出带来的糖果向孩子们撒去,孩子们一阵哄抢,拿了糖果就跑开了。
张会兰的母亲钱氏听到呼喊,急忙从家里走出来,脸上满是急切和期待。
当她看到匆忙下车的张会兰时,一直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张会兰顾不上休息,连忙问道:“娘,我爹呢?”
钱氏赶紧回答:“跟你哥都在后院呢。”
就在这时,张世贵也从后院快步走出家门。当他看到女儿带着两辆马车回娘家,脸上立刻露出灿烂的笑容,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虽说女婿不是读书人,一直被他嫌弃,但女儿回娘家这排场,还是让他觉得很有面子。
刘正轩兄妹也陆续下了车,乖巧懂事的他们,都亲切地跟外婆打招呼。
来福和李在林两人一刻不停,赶紧把车厢里的礼物一件一件往屋里搬。两人累得气喘吁吁,跑了好几趟,才把礼物搬完。
远远围观的邻居们看着这满当当的礼物,一个个都露出羡慕的表情,忍不住议论起来。
“看看人家女儿回娘家,带这么多东西。”一个穿着粗布衣服的妇女说道,眼神里满是羡慕和感慨。
“可不是,俺家一年都吃不上这么多肉。”另一个身材消瘦的男子接着说,语气里充满了无奈和向往。
张世贵听到村民们的议论,脸上又是一副得意的样子,心里暗自高兴,腰杆也不自觉地挺得更直了。
以前和张会兰熟悉的村民邻居,也纷纷走过来,热情地和张会兰打招呼,问问情况,聊聊家常,气氛十分和谐。
一大家子热热闹闹地进了屋,钱氏看着女儿,眼里满是疼爱,嘴里念叨着:“回来就好,怎么买这么多东西。”
张会兰笑着说:“娘,家里平时忙,女儿我又不常回来,买这些东西不算什么,花不了多少钱的。”说完,她转头让来福把提进屋的衣服拿过来,接着说:“这是给你们做的新衣服,每人都有,一人一套,都来试试合不合身,不合身咱再改。”
张会兰话音刚落,两个嫂子和孩子们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脸上满是掩饰不住的喜悦。要知道,在这个时候,普通老百姓家能吃饱穿暖就不错了,新衣服简直是不敢想的。
大人孩子们都围过来拿衣服,那衣服颜色鲜艳,还有精美的花纹。虽说这布料比不上有钱人家的好,但比市面上常见的布匹可好多了。拿到衣服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去试穿。
张会兰的两个哥哥好久没穿过新衣服了,这时拿着新衣服,脸上满是兴奋,高兴地回屋去试。
孩子们欢欢喜喜地穿着新衣服跑出来,那纯真的小脸上灿烂的笑容,好像能把屋子照亮,开心得不得了。
张会兰的两个嫂子穿上新衣服,原本被生活的辛苦留下痕迹的脸,因为新衣显得好看了许多。她们嘴角上扬,笑容一直挂在脸上,好像不会消失一样。
张会兰看着这一幕,眼里满是欣慰和高兴,笑着说:“ 你们穿得都好看,大小也合适。”她心里对家里的绣娘更是充满了赞赏,想着绣娘们的手艺真是越来越好了,这做工和尺寸都把握得很好,能让家人们这么满意,自己的心意也算是送到了。
就在这时,张会兰的两个哥哥也穿着新衣服走了出来。他们挺胸抬头,步伐比平时更自信有力。大哥兴奋地说:“衣服很合身,真好。”二哥也在旁边笑着点头。
而张会兰的父亲张世贵,这时已经被高兴冲昏了头,他穿着新衣服,脸上的笑容像盛开的花一样,脚下迈着夸张的步子,昂首挺胸地走出家门,这架势,显然是要去村里好好显摆一下,让邻居们都看看自家女儿的孝顺和自己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