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闹的以色列小城贝尔谢巴,生活着可爱的小女孩莉娅。她的家在一片宁静街区,门前种满鲜花,父母皆是大学教授,家庭充满浓厚文化氛围与对传统的尊崇。在犹太人心中,“礼”是对他人尊重、对文化传承,是塑造良好品格的关键。莉娅父母明白,对孩子的礼仪教育,要从生活细微处着手。
莉娅刚学会说话,母亲就教她用礼貌用语。早晨起床,要说“早上好”;接受帮助,必须说“谢谢”;不小心打扰别人,得马上说“对不起”。起初,莉娅像学儿歌般重复,并不理解含义。直到有次,她想要书架上的绘本,却因个子矮够不着,便奶声奶气地对父亲说:“爸爸,请问能帮我拿那本绘本吗?谢谢。”父亲微笑着满足她的请求,还夸赞:“莉娅这么有礼貌,爸爸很乐意帮忙。”莉娅感受到礼貌用语带来的积极回应,此后更加用心使用。
一次家庭聚会,莉娅看到桌上美味的点心,伸手就抓。母亲轻轻拦住她,温柔说道:“莉娅,在大家一起用餐时,要有礼貌,需等长辈先动筷。而且,拿食物要用公筷,不能直接用手,这样既卫生,也是对他人尊重。”莉娅虽有些馋,但还是乖巧点头。等长辈们开始用餐,她学着用公筷夹取食物,细嚼慢咽,不再像之前那样狼吞虎咽。亲戚们纷纷表扬她,这让莉娅体会到遵循餐桌礼仪能得到认可,也让聚会氛围更融洽。
随着年龄增长,莉娅到了上学的年纪。在学校里,她牢记家中所学礼仪。见到老师,总会主动微笑问好;与同学交流,礼貌谦逊。有一回,同桌不小心碰掉了莉娅的铅笔盒,文具散落一地。同桌满脸惊慌,不停道歉。莉娅没有生气,而是一边弯腰捡文具,一边说:“没关系,你也不是故意的。”同桌感激不已,此后两人关系更加亲密。这件事让莉娅明白,礼貌待人能收获友谊,化解矛盾。
学校组织去博物馆参观,在欣赏珍贵文物时,一些同学兴奋地大声喧哗、随意触摸展品。莉娅却安静地站在警戒线外,认真聆听讲解员介绍。她看不惯同学的行为,鼓起勇气提醒:“我们要安静,不能触摸展品。博物馆有规定,这是对文物和其他参观者的尊重。”起初,部分同学不以为然,但看到莉娅严肃的表情,又想到她平时礼貌友善,便纷纷安静下来,遵守规定。老师看到这一幕,对莉娅竖起大拇指,称赞她不仅自己守礼,还能影响他人。
然而,践行礼仪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有次,莉娅参加同学的生日派对。派对上,一个新转来的同学穿着打扮与大家不同,行为举止也有些特别。其他同学悄悄议论、嘲笑他,莉娅却主动走上前,微笑着打招呼:“你好呀,我是莉娅,很高兴认识你。你今天的衣服很特别,能和我讲讲背后的故事吗?”新同学原本紧张的表情瞬间放松,兴致勃勃地和莉娅聊起来。可有些同学却对莉娅说:“他看起来怪怪的,你干嘛和他聊天?”莉娅认真地回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应该尊重他,礼貌对待每一个人。嘲笑别人是不礼貌的行为。”在莉娅的带动下,同学们逐渐改变态度,和新同学友好相处。
随着知识增长,莉娅对不同文化的礼仪产生浓厚兴趣。她发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礼仪虽形式各异,但都蕴含尊重与友善。在学校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她积极参与,努力学习其他国家的礼仪习俗。比如,学习日本的鞠躬礼,了解其不同角度代表的含义;研究中国的拱手礼,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她还向外国友人介绍犹太文化中的礼仪,如安息日的传统仪式。通过交流,莉娅不仅拓宽视野,还深刻体会到礼仪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能促进相互理解与包容。
莉娅的父母为她的成长深感自豪,他们常和莉娅探讨礼仪背后的意义。父亲说:“礼仪不仅是外在形式,更是内心修养的体现。它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展现尊重与善意,促进社会和谐。”母亲补充道:“传承犹太文化中的礼仪,是我们的责任。它承载着先辈智慧,让我们与过去相连,走向未来。”
长大后,莉娅凭借良好的礼仪修养,在社交和工作中脱颖而出。她成为一名优秀的外交官,频繁穿梭于各国之间。在国际会议上,她优雅的举止、得体的谈吐,展现出犹太人的良好形象,赢得各国代表的尊重与赞誉。每次面对重大场合,莉娅都会想起小时候父母的教导和成长中的点滴经历。她知道,是“礼”伴随自己一路成长,塑造了如今的自己。
回首过往,莉娅深知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她决定将这份珍贵的财富传递下去。回到家乡后,莉娅在社区开办礼仪课程,免费为孩子们授课。她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教导孩子们日常礼仪、餐桌礼仪、社交礼仪等,分享自己的经历与感悟。在她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孩子懂得以礼待人,社区氛围更加和谐美好。
莉娅的故事,在贝尔谢巴小城口口相传。她用一生诠释了“礼”的力量,告诉人们:礼仪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是文化传承的纽带,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从牙牙学语到成为榜样,莉娅在礼仪的滋养下,绽放出独特光彩,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孩子在“礼”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