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分两头,这边赵晖将白护法押入诏狱之后,回到住处写了一封密信,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午门外的一处宅子内。
这是锦衣卫在宫外的一个‘办事处’。
进了午门便是皇宫,普通锦衣卫自然不能随意进宫。
但为了避免有紧急情况无法入宫通报的情况,毛骧特地在午门之外不远处买了这么一个宅子。
宅子里每天都驻有两名百户级别的锦衣卫,这两名百户皆是身家清白携带有入宫腰牌的。
凡是有紧急情况需要禀报的,都需要将情况写入密信,再以烧化的烛泪滴在信封开口处封口,用印章盖上,确保密信内容不会泄露。
交由驻守在午门的一名锦衣卫百户送入宫中,毛骧再将其打开查看密信内容,决定是否要汇报给朱元璋。
此时,谨身殿内,毛骧刚接到赵晖送进来的密信,内容赫然便是李文忠被刺杀的情况。
事关当朝国公,毛骧不敢拖延,连忙将密信呈奏给朱元璋。
朱元璋打开密信刚看了第一行,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老五这小子刚出宫就调动锦衣卫?”朱元璋面色有些古怪。
不过他给朱橚锦衣卫令牌本就有预料到朱橚会调动锦衣卫,而且也不怕朱橚会利用锦衣卫乱来。
毕竟毛骧会第一时间将锦衣卫的动向汇报给自己,所以老朱对朱橚的行为倒也没有太大反感,反而更好奇朱橚为何会调动锦衣卫。
其实可能老朱自己也没感觉,经过朱橚最近这段时间的闹腾,他对包括朱橚在内的其他儿子开始没有那么重的戒备之心了。
最近几天,因为新设立的内阁刚开始运行,老朱还不太敢完全将所有奏章都交由内阁筛查,而是将三品以上官员的奏章统统让人送到自己桌案上,由自己亲眼过目。
三品以下官员的奏章则由内阁进行提前筛查。
但即便是这样,他最近的政务也轻松了不少,连带着朱标也闲了下来,不过朱标却还是每天打着政务繁忙的旗号夜宿文华阁。
而老朱轻松下来,则开始关心起了自己那些“后娘生的”儿子们的功课。
(咳咳!这里的“后娘生的”主要是形容那些皇子们不受朱元璋宠爱,不是骂人的哈!不过自朱橚以下的皇子们都是朱元璋的妃嫔生的,不是大娘生的,但熟知明史的铁子们应该都知道“帝恸哭,遂不复立后”的含金量,所以也没哪个妃嫔能称得上“后娘”这两个字。)
毕竟本来都是他的儿子,之前之所以戒备是害怕其他儿子起了歪心思。
但自从朱橚这几次表现深得老朱满意,老朱的想法也稍稍有些动摇了。
当然动摇的肯定不是立储的决心,而是对其他儿子散养的态度。
饶是睿智如老朱,有时也会想,若是自己对其他儿子表现得更亲近一些,会不会有其他儿子也能像朱橚这般聪慧,毕竟他可是洪武大帝!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自己那么厉害,自己的儿子要是都像自己这般,嘶~想想都厉害!
嗯,老朱肯定没想到,后世明史记载中,他的儿子们确实都很像他,不过是像他那般残暴……
不说某个修明史修了一百多年的朝代会不会在史书里夹带私货,但确实明初的藩王在明史里有记载的,包括太祖实录里记录的,只能用“多有不法”四个字形容,有兴趣的可以看看相关历史记载,这里就不多啰嗦了。(再啰嗦读者老爷们都要骂我了……)
回归正题……
老朱抱着好奇心往下看去,当看到李文忠被人下毒,不由气上心头,狠狠拍了一下桌子,震落了放得比较靠边的几本奏章。
毛骧对此习以为常,自然不会在老朱气头上去捡,要捡也要等老朱心情好了再说,不然高低挨一顿骂。
这要是朱橚知道了毛骧的心里想法,指定一个问号打在脸上:?合着我上次捡奏章挨骂只是单纯的因为老朱生气?我还以为真的是我的行为僭越了!难道就没有人为我发声吗?
看到朱橚为李文忠解毒,又带着锦衣卫设计抓人,朱元璋又满意地点了点头。
还没等朱元璋说些什么,殿外伺候的太监匆匆跑了进来,称曹国公求见。
“哦?保儿这么快就来了?”朱元璋轻笑一声。
保儿是李文忠的小名。
朱元璋对李文忠会入宫并不意外,于是挥挥手让太监宣李文忠进来。
片刻后,李文忠身穿朝服走了进来。
本来他穿着便服便要入宫的,毕竟身为国公,只要刷刷脸就能直接到谨身殿外求见,并不需要靠朝服上的品阶在奉天门外等候通传。
但想到白莲教一事已经困扰了朱元璋六七年了,自己入宫禀报,朱元璋很可能会召集其他大臣商议,到时候被召入宫的大臣都穿着朝服,就他一人穿着便服,那尴尬的不就是他老李了吗?于是决定还是换了朝服入宫。
李文忠快步走到朱元璋案前,跪下行礼道:“臣李文忠拜见陛下!”
朱元璋见李文忠声音洪亮,一点不似中毒迹象,颔首道:“保儿起来吧。”
李文忠闻言站起身来,恭敬道:“陛下,臣……”
“嗯?”朱元璋眉头微蹙,有些不高兴道:“咱不是说过了吗?有外人的时候叫咱陛下是为了避嫌,没有外人的时候叫咱舅父!”
“这……”李文忠有些犹豫,他的性格比较古板,奉行君臣之道,偏偏朱元璋又是个喜欢拉家常的性子。
“哼!李保儿,难道你连咱的话也不听了吗?”朱元璋冷哼出声,气呼呼道。
李文忠见朱元璋生气了,连忙换了称呼。
朱元璋这才神色稍缓,从案前走了出来,带着李文忠走到一旁,坐到他平时休息的榻上,又指了指一旁的椅子,道:“坐吧,有啥事跟咱说?”
李文忠闻言坐了下来,将今天发生的事情说了一遍。
李文忠讲的自然比锦衣卫密信中寥寥几十字要详细得多。
朱元璋一开始听着也是皱着眉头,听到后面,眉头渐渐舒展开了。